APP下载

思辨预习 助力课堂

2019-09-10陈丽燕

银幕内外 2019年7期
关键词:思辨设计应用

陈丽燕

摘要:课前认真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助推器”。但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因教师给予的预习单内容简单、 形式单一、设计随意、缺乏质疑,而导致学生漫无目的地预习,学习效果不佳的状况。笔者将以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课文为例,从形式、 方法、质疑三方面入手,设计具有思辨性的预习单,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良好的导向性和启发性,从而助力课堂。

关键词:预习单;思辨;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071888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小学语文第二学段 的學生来说,课前认真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学生自主学习 的“助推器”。课前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的学习内容提 前了解,提前思考,提前质疑,可以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是学 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为此,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在学习新课前布置 学生提前进行自主预习的任务,期待教与学的过程变得更加紧 密,师生合作也更加和谐。那么如何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 理想的“预习单”,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良好的导向性和启发 性,从而助力课堂呢?笔者将从预习单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以及 如何设计和应用具有思辨性的预习单这两方面以统编教材小学 语文第二学段的课文为例阐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预习单设计存在的不足

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很多老师虽然已经有了预习的意识, 但却没有将需要教学的内容设计成预习单。也有的老师设计了预 习单,但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设计随意、缺乏质疑,导致学生 漫无目的地预习,预习效果并不能给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1.形式单一,守旧无味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预习单:1.认真读读课文,标好自

然段;2.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画好新的词语。看起来似乎“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预习单,从低年级一直延续到高年级,时间久了, 会让学生认为这就是预习的唯一方式,学生自然就不可能产生提 前预习的兴趣。

2.设计随意,无章可循 笔者也多次看到过这样的预习单: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

了些什么?2.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知道的?这样“整齐 划一”的预习设计,看似每个学生都会有所思考,但事实上却忽 视了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态度上的区别。而且没有方法的指导, 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不明白自己到底该如何更好地完成预习 任务。

3.缺乏质疑,忽视思维 预习过程中,如果只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大

概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样的要求太低了,也不符合学 生发展的需要。缺乏质疑的预习,会让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 现犹如一台台机器,师云亦云,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因为我们 常说的语文学习不仅仅要求了解课文内容,还需要学生能有思 考,多质疑。

二、思辨性预习单的设计和应用

语文教师只是简单笼统地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远远不 够的,而应设计具体的预习内容,并进行细致指导,引导学生积 极主动地学习,有时甚至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预 习。为此,笔者思考着设计有思辨性的预习单,让 “预习单” 成为学生走进语文课堂的一张有用的“门票”。

(一)守陈出新,新而有“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习单的设计也不例外,首先应当

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多样性的题型,不拘形式地将圈画结合、读 思结合、查问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家杜威指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 学生置于思考的情境之中”。为此,笔者认为,老师应该根据课 文实际设计出形式丰富而又需要思考的预习单,从而发展学生的 思维。

1.看得见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预习单都是老师设计并打印成的一张

单子,笔者认为预习单其实并不是非要印个单子的,因为在语文 课本上常常会出现学习伙伴的话,这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就可以 成为现成的预习材料,只要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直接写在书本 上就可以成为看得见的“思辨”性预习了。

如三下第四单元的单元目标提示中明确地写着第一目标为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阅读《花钟》一课时,又发现 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课文旁边有一句学习伙伴的话: “这两个 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

于是,笔者没有印发具体的预习单,而是口头布置学生完成 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圈画并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读读学习伙伴的话,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这样的预习任务随时可以布置,看似简单,事实是在引导学

生充分用好 “学习伙伴的话”,养成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 边勾画的读书好习惯。预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学习 主动性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当然类似可以成为预习材料的 还有课后的思考题、文中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等。

2. 听得到的思维 听得到的思辨,其实就是让学生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

想,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要重视写 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说、 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但中年级学生阅读量有限,口头 表达能力也不是很强,更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三上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第二单元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

尝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为此,笔者让学生预习《去年的树》 时,要求学生能尝试着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交流自 己的感受;预习《在牛肚子里旅行》时,让学生尝试着说说红头 经历的旅行到底有多惊险;预习《一块奶酪》时,又让学生大概 说 说 课 文 讲 了 一 件 什 么 事 ? 喜 欢 文 中 的 蚂 蚁 队 长 吗 ? 为 什 么?……

因为是预习,所以不必在乎学生说得好不好,只要能坚持不 懈地尝试,学生说的意识自然加强,说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也 能为以后的写话夯实基础。而且在一次次的听得到思辨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调整说话的思路,让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射。

3. 摸得着的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 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的最大受益者。 为能使课堂上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会将单打独斗的 课前预习改为合作型预习,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小组内,合作完 成具有一定思辨性的预习任务。

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一课的教学前,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负责人带领组员根据自己 的特长,填写预习单并完成具体预习任务。

通过这张简单的预习单,引导学生确定感兴趣并准备深入了 解的传统节日,然后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其中选择“春 节”的小组中,书法好的学生写春联,擅长朗诵的学生朗诵和春 节有关的古诗词,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剪窗花……最后由组员在组 内汇报成果。

整个预习过程,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并且是在“自主、合作、 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的。不难发现,一方面小组成员要善于倾听 小组长提出的学习要求,积极思考并形成共同学习的规则,让小 组合作活动更有效,另一方面,每一个组员在汇报成果前都需要 认真思考,争取有条理地表述,这就是思维在同伴之间的交流中 可感可触的过程。

(二)有章可循,循之有“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的教其最终目的必定是

让学生能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能自己总结学习的方法、学习的 规律,并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而老师让学生自行完成预习单 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并且用好的方法学习知 识点。所以设计预习单时,一定得注重方法的渗透,适当设置一 些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尤其在理清课文脉络时,让学生有章可 循,循之有思。

1.词语搭配式思辨 所谓词语搭配式思辨,就是指学生在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

词后,选择其中的部分生字词语,自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加 以梳理课文的主要脉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明白课文表达的主 要内涵。

如预习三上《带刺的朋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预习单: 请认真识记下列三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组词语尝试说说

课文的主要内容。

请认真识记下列三组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一组词语尝试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组词语是三个人物名称,学生可以从人物的角度来训练 表达,发展思维。第二组词语中带刺的朋友是人物名称,圆乎乎 是它的样子,黑洞洞是它的生活居所,这又是一个新的思维角度。 第三组词语很明显是从枣儿落地和刺猬掉地时发出的不同的声 音来概括故事经过的。

有了这三组词语的提示,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就有法可依 了。而且三组不同的词语搭配的方式,均能达到梳理课文脉络的 目标,三种不同形式的表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思维的挑 战,学生一定会饶有兴趣。

2.思维导图式思辨 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思维导图”是把同一领域的各思辨的过程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预习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笔者根据课后习题的要求发给学生一张牛肚子的解剖图。让学生在熟读课文后,通 过“找”、“画”的方法,了解主人公红头去过黄牛身体的哪些 部位,然后在牛肚子的解剖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写清各部位的 名称,并在解剖图中按照课文的叙述画一画红头的旅行线路,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可以是图形,也可以是符号或词语注明每到一 处红头的心情变化。

学生在自学课文后,根据预习单的提示,找到了课文的关键 词,并且通过线条、图形、符号等把关键词连成一个凸显隐性思 维过程的框架图,这样一来,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就能简单、清 晰地呈现在预习单上,从而方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汇报 和讨论。

3.表格罗列式思辨 三、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预习铺垫,已经具有一定的

自主预习能力。但对课文中有些重要的信息还需要通过预习来进 行正确地提取,有效地整理。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预习任务, 运用表格罗列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如预习三年级上册《海濱小城》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朗读 课文,想想课文中写了海滨小城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是什么样 的?然后填写在预习单的表格中。

海滨小城有哪些景象? 它们是什么样的?

通过表格罗列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积极提取课文中的有效信息,整理填写后,使学生对课文结 构有更清晰的了解,这就在无痕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质疑问难,疑中带“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新课标》中对于中段学生也

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的确,当学生对学习的 内容有了问题,才会对课堂的学习更加专注,更加积极,久而久 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设计预习单时应 该引导学生思考、发问,让学生学会质疑,进而在质疑环节中启 迪思维,问出质量。

1.课题醒目处思辨 众所周知,一篇课文的课题就是这篇课文的眼睛。当学生拿

到课文时,第一接触的必定是课题,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质疑课 题的方法,让他们逐渐学会抓住课文题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当然提问过程也不可太定势,相反应该做到有一定的宽度、广度。

如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文,标题耐人寻味,用了两 个一样的词语,而且中间还有间隔。预习时,笔者就引导学生针 对课题进行思辨:1. 两个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2.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呢?他为什么要写这样的题目呢? ……

通过预习单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文主题,并 且针对主题进行思辨,产生一个有一个的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 问题,能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带进文本,甚至指引着学生去搜集 关于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

2.文本空白处思辨 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篇课文,粗略阅读的结果是完整的。

但如果我们去用心解读,细细品味,就不难发现其实在文本中还 存在许多空白之处,如动作描写、语言表达、内心透视等等。这 些空白之处,正好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能引起 学生的质疑、思辨。

如三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的第 17 和 19 自然段分别这 样叙述:“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两个自然段分别只有 一句话,却都出现了“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预习时,笔者就 根据课后要求,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空白,联系课文展开想象:如 果你就是这只小鸟,当时你在想些什么呢?你会跟灯火说些什么 话呢?

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学习之前,每个学生 对文本的理解各不相同。也正是这不同的理解,才表达了各自不 同的想法。如此一来,当学生进入课堂后,才能各抒己见,我们 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不再被老师牵着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

3.语言表达上思辨 阅读一篇文章,如果没能仔细品味其中的言语表达,这无异于买椟还珠。第二学段的课本中入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科普童 话。科普童话不但具备了童话充满想象、运用夸张等基本特点, 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内含了科学道理,所以文章中的语言描写 非常精确,值得思辨。

如: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怜 的红头还没来得及跳开,就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进嘴里了。”这 个句子中有描写红头的动作“跳开”,也有描写大黄牛的动作 “卷”。看似简单的两个动作,如果反复朗读必能发现动词“卷” 字用得非常精确,因为如果红头不是被大黄牛卷进嘴里,而是被 大黄牛吃进嘴里的话,很有可能直接碎尸万段了,那么红头获救 就无从说起, “反刍”的理解就有很大困难了。为此,笔者引 导学生预习本课时,一定留意文中动词的运用。学生预习后,发 现本课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一骨碌”、“移动”等等,这些词语 都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故事情节,又能体现出科普童话的“科学” 特点。

第二学段的其他课文中也存有许多类似的语言表达上的秘 妙之处,细细品读,会发现每一个词语的运用,每一处语言的表 达都是那么精准,而且都能引起学生去质疑,去思辨,为今后写 作中能正确用词打下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能 否脱离老师自己去读书,自己去写作。如今,笔者通过对预习形 式、预习方法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在思辨性预习单的帮助下, 养成边读边想、边想边画、边画边疑的读书好习惯后,学生参与 学习的状态更积极,就連以前不爱说话的学生都能勇敢地回答问 题,主动站起来交流自己的想法了。可见,理想、高效的预习单 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 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辨的能力。因此,每一位 老师在设计预习单时,一定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多了解文 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真思考、潜心探索,设计出形式 多样、有法可依、具有思辨性的预习单。让学生在预习单的陪伴 下,走进课堂,奏响精彩的序曲。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

[2]姜树华.语文教学,亟待提升学生思维力[J].小学语文教 师,2019(1)

[3]沈红霞.浅谈小学语文预习单的设计和使用策略 [J]. 江苏教育研究 ,2011(36)

[4]李敏.小学语文预习单的设计与使用 [J]. 语文教学与 研究 ,2017(08)

猜你喜欢

思辨设计应用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