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施教,高效学习—为地理教学彰显特色

2019-09-10陈绪霞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读图知识点目标

陈绪霞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回首教学之路,我精心研究。为落实高效课堂的目标任务,使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我做到了课前下足功夫,课上精准施教,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为目标,使地理课堂彰显学习特色。

一、把功夫用在课前,为落实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力基础,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教学流程,打造有效备课。

(1)研究课标,达成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备课前,坚持认真筹划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分类设置—(A类)基础目标、(B类)核心目标、(C类)延展性目标。便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实施分层教学,以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探究、拓展应用等水平,做到使三维目标齐抓并进,目标达成水到渠成。

(2)巧设问题,提高认知高度。教材是落实三维目标的载体。备课时,首先要理清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和编写特点,把握好知识点之间衔接,将散布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联成一条一条有趣有序的链条,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巧问。由浅入深、巧妙地预设教学问题,使调动学生主动思维与创新思维积极性的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比如:“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节,按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在七.上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农业的地区分布,又在七.下按分区编排学习西北地区具体的农业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贯穿好前后教学内容,做好知识点的衔接,设计以下教学问题:

(3)过程分栏,夯实学习任务。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运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以理想课堂的有效框架为指导,将备课过程分为左手栏和右手栏。左手栏主要记录教师“教”的过程,包括环节设置、情境导入、问题的提出、方法的选取、拓展应用等;右手栏重点预设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展示的成果等,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和高效课堂的生成;二次复备重点补充遗漏的知识、记录教学的反思和灵感等。

二、课内精准发力,为高效课堂彰显魅力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学手段是关键。我在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落实高效课堂的学习任务。

(1)巧点拨,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学做一名“点火者”,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达成度,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拿一张带有图画和文字的纸,把它撕成参差不齐的两半,问学生:怎样证明它们曾经是一张纸?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后,我用電脑动画演示非洲和南美洲的拼合图,顺势让学生讨论说出得到的启示。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 “任何一个科学结论都要讲证据,你准备用哪些方法证明你的推测?请大胆设想”。经过以上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而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了生动的理解记忆。

(2)会探究,提高学习能力。在地理课教学中,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探究活动的实施有助于学生自觉学,主动学,形成合作学习、智慧共享的氛围。课堂教学的具体探究活动包括读图探究、拓展应用、知识整合和总结规律等。①读图探究,形成空间思维。阅读地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读什么”、“怎么读”,其次让学生学会怎么把抽象信息转化为直观信息,使读图教学成了一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如:读中国人口分布图,获取中国人口分布特点这一知识,就要引导学生按读“图名”、“图例”、人口分布示意的步骤,完成读图要求,再通过分析此图,就可得出中国的人口分布特点这一特征。在课堂上,充分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能使学生随着读图能力的提高,空间思维能力也会提高,到了初二,等大部分同学构建了脑中的地图,会形成可视、可感的地图形象,这也正是地理教学要达到的目标。②拓展应用,提高解题能力。在初中地理学习的最后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时须加大课堂容量,将不同国家、地区的相关知识整合、拓展,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法和节点,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必要。比如:复习印度工业分布、工业部门与原料产地的关系,就要拓展到中国的辽中南等地、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工业部门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复习印度“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带来的好处就要结合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今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方向进行拓展。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分析问题,使地理思维习惯不断养成,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提高。③总结规律,提高学习力。地理学科的规律性表现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知识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总结形成规律性的认知,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地形、气候与河流这三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地理教学,也是考察学生对地理规律性知识认知的一个重点。其考察点为:根据不同河段流经的地形特征,描述不同地形对河流产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航运、发电、灌溉等的影响;根据河流流经的气候特征,描述气候对河流产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航运的影响;河流中下游地区平原地形的形成等等。

(3)巧整合,使学生融会贯通。在整个初中阶段,主要的学习任务是:经纬度确定位置、纬度位置与温度带、海陆位置与降水、等高线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天气与旅游、气候与民居、气候与植被、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到人口与经济、资源与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与农业分布、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与形成原因、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等等。有的考察点是通过读图解决相关问题、有的考察点是通过比较归纳解决地理问题、有的是运用规律性的知识解决问题、有的是通过知识迁移、方法迁移解决问题……。所以,在最后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将相关知识整合,在加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对知识的学习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猜你喜欢

读图知识点目标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知识点自测
读图
读图
读图
读图
“二次根式”复习精讲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