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与化学学科交叉点在生物课堂中的教学探究

2019-09-10孙中冠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初中生物

孙中冠

摘要 初中人教版教材生物学教科书中多处涉及与化学学科交叉的知识,教师应以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分类处理学科交叉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寻找与化学之间的知识交叉点,研究如何在生物学科中渗透化学知识,对生物和化学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 初中生物;学科交叉知识;教学探究

初中生物学科和化学知识交叉点主要集中在七年级生物和九年级化学的内容,九年级开设的化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在生物的教学中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这可能给生物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发展整体的角度关注学科交叉知识教学,合理定位化学知识的工具性并应用于生物学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相关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注重生物学与化学之间的联系

中学理科课程中,生物与化学尽管它们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自然科学,但自然界本身是和谐统一的,首先二者的共同之处是两门学科對自然现象的研究遵循相同的认识规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经过分析研究,提出假说,再设计实验,进行深入研究,检验和修正假说,从而归纳、总结,上升为正确的结论。其次二者在实验方法上也有结合之处,实验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观察和实验是发现科学真理的惟一方法,两门学科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相同:独立完成实验发能力;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两门学科的实验中,有实验相互渗透的利用,如生物学实验中“验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用到了化学中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氧气的助燃性质判断。

二、在生物学科中积极渗透化学学科知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化学知识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完成本学科的教学。如在检验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胚乳作为储存营养物质的主要结构时,先介绍淀粉遇碘变蓝的化学反应,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在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中滴加碘液观察现象,最后得出子叶和胚乳的作用为储存营养物质;在设计“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时,首先介绍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简要介绍化学反应方程式后再请学生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实验设计;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中利用金鱼藻收集氧气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需要学生理解“氧气是助燃物”这样一个化学知识;酸雨中pH值的介绍是学生理解酸雨的必备知识。没有这些化学基本知识的铺垫,对生物学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三、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识教学

在介绍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时,介绍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式为CO和O,既节约课堂时间,也简单地渗透化学知识;对于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的箭头“→”,学生很容易根据数学的思维写成等于号“=”,这里插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本知识,即如果是单一的化学反应则用等号,而光合作用的反应其实不是简单的一个反应,而是许多复杂反应的简化,因此不能用等号。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箭头的含义,同时方程式左边为原料,右边为产物,为化学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作了铺垫。在八年级上册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应用中介绍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时,采用反应方程式的形式,形象直观地突破这一教学重点。

四、交叉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建议

1.直观教学法直观法中的模型建立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对于上些复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根据已掌握的事实材料,首先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加以描述,使研究对象形象化、具体化。如生物学中的细胞模型、DNA模型、各种分子模型。

2.实验法:在实验教学中,胶头滴管、试管、铁架台等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是化学学科的基本功,而学生首次接触这些仪器是在生物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严格按照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规范,以免给学生错误的第一印象后在化学课堂上难以纠正。二氧化碳鉴定。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利用原理:澄清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就会变浑浊。氧气鉴定,验证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方法是先收集气体,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以证明产生气体是氧气;也可利用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来验证空气中含氧气。

3.生活迁移法。比如生物教材对酸雨的形成过程解释为:酸雨主要是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酸性物质导致的,导致我国出现酸雨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燃烧含硫量较高的煤引起的,同时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导致酸雨的另一关键因素。这种描述让学生对酸雨现象有直观清晰的了解,但对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危害不能深入掌握。在化学教材中,对引起酸雨的污染物以及酸雨的具体形成过程都有详细的讲解。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或结束后,可进一步用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酸雨的形成过程以及反应的化学式,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进一步巩固掌握。

统计归纳生物和化学的知识交叉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突破两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渗透,将二者的知识体系系统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更轻松记忆、理解学科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本质,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玉泉.以整体视域处理生物学科交叉知识[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7(12)

[2]龚文军.初中物理与化学生物地理交叉内容的初步研究及其教学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0(10)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初中生物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小学生快乐作文教学探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