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与学科融合

2019-09-10林翔

新纪实 2019年8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美术课堂

林翔

【摘 要】以美術为主体,尝试突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拓展,不仅能有效拓展识读空间,还可拓展创意、表现空间。不仅使审美判断更为深刻,同时能更好理解文化脉络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美术课堂;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培育

近日在校本《校园风景》写生中,做一节寻找学科融合的教学尝试。从与校园有关文学作品导入,让学生在历史、地理的情境中,走入人文荟萃的百年校园,在引发人文思考的情境中去表现校园风景。试图在多学科融合中,让美术的表现上升到文化理解的层面,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本课的设计思路基于以下几个理念:

一、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思路

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界定与划分,是基于学科育人的维度区分。包含相互递进的五个维度: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审美判断、文化理解。按尹少淳先生的解读,“视觉形象”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生发之源,是学科本体的基础。“图像识读”、“美术表现”为美术学科独有,另为三项为其它学科共享。五个方面是一种递进关系。最终是形成“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本课试图以人文学科融合为切入点,尝试让学生从风景对面的人,穿越人文的时空,成为走入风景中的人。画出心中的风景,画出风景的人文情怀。

二、基于高中美术课程性质的设计思路

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既有文化传承,又能促进身心健康,陶冶审美情操。他不是单纯的技能课程,而是以人为本的学科。立足于“立德树人”的层面,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以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形成为核心的人文课程。

三、高中美术教材中多学科融合的典型案例

(一)具有典型人文学科融合特征中国传统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融会“诗、书、画、印”于一炉,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体现。作品体现出艺术与人文的水乳交融。在欣赏中以人文学科的融合为切入点。以“感悟式”和“社会学式”鉴赏方法为主。

(二)西方的现代艺术所具有的学科融合特征

“现代艺术”,起源于古代地中海沿岸,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是在20世纪后。西方现代艺术包含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科学和理性是现代艺术建立的基础。更是西方数百年以来,思想文化核心的体现。

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是闭门造车的。无一不是汲取前人所留下的文化、技术的精华。现代艺术的创作活动,与科学思想的密切关系,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艺术家与科技工作者紧密合作。借助科成果,产生了如光应用艺术、灯光雕塑、动态雕塑、技术实验装置等现代艺术实验作品。具有明显的艺术和人文、科技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特征。因此在欣赏教学中,科技与艺术的关联,是教师引导学生去鉴赏现代艺术的切入点。

(三)包豪斯与现代设计所体现学科融合特征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与同代人最大的不同,是努力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的统一,美术与工业社会之间的调和。他把建筑、设计、手工艺、绘画、雕刻等都纳入教育体系中。

这种建立于科学基础上的新的教育体系,在学科融合中,寻求艺术表现与科学逻辑方法相结合。设计由个人为中心的“创作外型”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

四、基于学科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的设计思路

十九世纪前,文科与理科、工科还没明痛分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渐渐沿科学、技术、人文三个方向分化。新的技术与人文社科的发展交汇融合,催生了许多交叉学科。

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我国新文科建设于2018年10月也初现端倪。对文科进行学科交叉、重构,在哲学、文学、语言等人文课程中融入新技术,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新文科”时代。

社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发展的发展,其内核就是科学发展史的体现。同时期进化论的观点,生物物理的重大成果,都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今天的人文学科的发展,也是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基础上。

五、学科融合的意义与方法

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的学科融合观点,是指在学科边界不断突破同时,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得以深化。最早阐述学科融合问题的教育哲学家可能是杜威。他在《学科的社会性质》一书中认为:各门学科是相互联系的,界限是不大清晰的。简单的切割会导致所从属的智育增长的混乱。

通过多门学科的融合,各种资源的介入,有效地渗透与互动,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力和综合素养得以提升。

学科融合的价值和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

1.学科融合有利于贯通知识的脉络,是学习认知的必然要求;

2.学科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科的品质,是学科优化的诉求;

3.学科融合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全面发展的要求。

六、促进美术课堂与其它学科融合协作

1.在美术课堂上,以教材为依据,立足美术课程的社会学属性,积极拓展多学科的视野;

2.构建大美育课程,在美育渗透的背景,寻求共同语言切入。加强学科之间交叉与渗透;

3.以育人为共同追求,加强学科之间课内课外协作,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科之间互动与协作。

参考文献:

[1]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2004、4).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美术课堂
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教学丰富多彩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
巧用课前10分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