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偏差儿童绘画诊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9-09-10梁巧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86期
关键词:注意问题

梁巧云

【摘要】绘画诊断是进行绘画治疗前的重要环节,包括绘画测验、绘画分析、绘画评估三大部分。绘画测验时要坚持“六原则”,绘画分析时要考虑到“三维度”,绘画评估时要注意“四性”,可科学、有效评估儿童的心理状况及人格倾向。

【关键词】心理偏差;绘画诊断;注意问题

心理偏差是指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在对这部分儿童进行矫治时,笔者主要运用绘画疗法,而绘画诊断是进行绘画治疗前的重要环节。绘画诊斷是指绘画心理测验,包括绘画测验、绘画分析、绘画评估三大部分。为科学、有效地进行绘画诊断,下面以三名儿童(小A、小B、小C)个案研究为例谈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绘画测验坚持 “六原则”

绘画测验是根据绘画投射原理,有目的地让研究对象进行绘画活动,从中了解画者真实的想法、隐藏的心理问题及相关的心理状况。绘画能让儿童卸下心理防御,跨过语言的障碍,更直接、更真实地呈现内心的想法,是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最佳方式。绘画测验是具有研究目的绘画活动,它不同于日常的绘画活动,因此在测验必须要坚持以下六个原则:

1.多次测验原则

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绘画诊测也只是反映某一时段的心理状况。为了准确把握孩子某一时期的心理特点,需要进行多次测验,一般5——6次测验能比较准确反映儿童的心理特点。笔者在进行个案研究时主要用了“树”“房、树、人”“自画像”“全家福曼陀罗”“情绪曼陀罗”五种测验,这五种主题绘画测验能够较全面地投射出个人的自我成长状况、自我形象、人格特征以及与家庭、人际关系、情绪情感、想象空间等之间的关系。每一种测验在前测、中测甚至后测各进行一次。

2.不指导与观察原则

不指导原则是指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不加建议,不干涉孩子绘画,不能语言交谈影响孩子作画,不能像平时教学那样对孩子进行指导。即说完作画要求后就让孩子独立绘画,孩子的作画过程及当中的言语、表情、肢体等表现要注意观察,画后师生间的谈话、孩子的感受、表现等都要记录下来。小A(10岁的男孩)在画全家福曼陀罗时,笔者是这样描述他绘画过程的:

该儿童(小A)在老师公布这个主题时有点拘谨,迟迟不肯画,画的时候是先画景物,笔者过去观看时用手捂住画面,不肯让人看。刚开始时画面是两个男性的人物,下课了,他的画还没画完,到课间时继续画,多画了两棵椰子树、一个太阳、一片草地和通往太阳的河流,结果颜色也没涂完。第三次继续画,他又添上了左边的小男孩、一只蜗牛、一棵椰子树和几朵云。笔者问他哪个是,他说不知道;问画面那两个是谁,他也说不知道;笔者又问画在中间那个是爸爸还是哥哥?他一个劲在摇头。过了片刻,笔者又问哪个是他,他笑了笑说不知道,到最后考虑了一下才说最左边那个是他。

这样的过程观察与描述为全面评估他的心理状态及人格特点提供了画外之音的另一种信息。

3.倾听与询问原则

倾听原则是指要注意倾听孩子的画面描述,询问时以孩子说的为准。在绘画的过程中,有的孩子会边画边说,教师在旁注意倾听就是,不能插话,这时孩子需要的是倾听。画完后不明确的地方要及时询问孩子,以孩子说的为准。在进行“树”的测验时,小A没说任何话,笔者也没干扰他。画完后,笔者询问他,树干的螺旋线是装饰用的还是树疤?他说是树疤。笔者又问,树冠里面的短线表示什么?他说表示叶子。笔者说,画得挺认真的。这样,树的测试就完成了。

4.接纳原则

接纳原则是指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作品、心理特点和人格倾向,真诚地对待他们。只要是孩子创作的作品,就没有好坏之分,那都是他们心里独特的表达,不管呈现的是灿烂还是灰暗的一面,我们都要真诚地接纳他们。小B(9岁的男孩)每次画画的情况都不一样,有时能较完整地完成一幅画,有时画得很简单,有时没画完就交,有时画了一部分觉得不满意直接打叉,有时又直接撕掉……不管小B的画作如何,每次的绘画都是他不同情绪、情感的具体体现,都是当时内心真实的表达,对于他不同的表现,作为教育者不能嫌弃,都要无条件去接纳他,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

5.保护原则

保护原则是指儿童的作品及相关信息,特别是不好的一面要注意保密。不能给儿童贴标签,不能在儿童面前解析画作,不做二次伤害,评价以正面的为主,一切都以促进孩子成长为目的。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我们去守护,不能去以说教方式进行教育。老师是引路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语言要委婉,不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6.因人而异原则

绘画诊断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绝对化,不能以主观意向为准,不明确的信息,或同一内容有多种解读的信息都要与画者核对,以画者说的为准。又要注意有些元素解读又因个体、环境、年龄等而异,特别是对色彩的解读。

二、绘画分析注意“三维度”

绘画分析是对画面元素进行解读,以分析绘画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倾向。绘画分析是对每次绘画测验的表层内容、潜在内容和相关性内容三个维度进行解读。

1.表层内容的分析

表层内容是画面直观呈现给读者看的内容,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画者所表达的东西。小B在画全家福曼陀罗时,画了爸爸、妈妈、妹妹和“我”,人物画得很简单,但每个人都画了对话。妹妹说,我最漂亮;小B说,不是的,妈妈最漂亮;妈妈说,我觉得丑;爸爸说,我也是;妈妈说,你再说一声!从画面的对话来看,就直观告诉我们,在小B的眼里妈妈是最漂亮的,妈妈却总是在否定自己,这否定自己的源头很可能是因为爸爸对妈妈的不欣赏,小B的自卑情结很可能是源自于家庭成员间的不认可。

2.象征性内容的分析

“象征性”是绘画分析中常用的解读方法。每个元素都有其象征的意义,这象征意义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心理中所形成的共识,我们可以根据画面中的具体形象所象征的含义来进行解读。比如,房子有家的概念,投射出一个人的安全感,对家的感受性,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绿色有舒缓、平静、适应的含义,喜欢使用绿色的儿童有较强的上进心、好奇心,但又回避竞争的含义在里面;房子、树林的底部与画面边缘接壤可能提示着画者缺乏安全感等等。我们要准确找出画面中各元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准确解读出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小A画的全家福曼陀罗,画了三棵环抱状的椰子树,下面是爸爸、哥哥和“我”。根据事物的象征意义,椰子树有感性、小心谨慎、比较敏感的含义,环抱状说明小A可能想寻求某种保护,个性比较敏感和谨慎。

3.相关性内容的分析

相关性内容是指画面没直接反映出的信息。绘画的不同顺序都有着不同的解读,绘画过程中画者的表情与动作也是绘画分析的重要依据,画后师生间的语言交流是核对信息、准确分析的重要方式,有的孩子有漏画、补偿性绘画的行为,这些都是分析的重点内容,要注意观察和记录。

①绘画过程分析

每个儿童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同一主题,都会出现不同的绘画顺序,不同的顺序都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会画了又擦,擦了又画;有的边画边抓头发;有的会边画边说;还有的在画时一直带着微笑等。在这过程一定要注意观察绘画过程中的作画顺序及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神态等。.树的创作顺序一般是:画树干、树冠、树根,也有人会画地平线。如先画地平线再画树则提示:依赖性强,想得到保障,寻求一种安全感;若先画树干再画地平线则提示:行动、说话时比较稳重,在当中感到不安,需要安全;如先画树冠则提示:内心有很多不安,很喜欢伪装或装饰自己。小A画树的顺序依次是:树干、树干的底部、树冠、表示树叶的线条、树干上的螺旋线。树干的底部也可以理解为地平线相同的解读。小A整个绘画的过程很安静,很快画好了。从小A画树顺序及相关元素可以解读为安全感不足,幼年可能有过心理创伤,性格比较踏实。

②语言交流分析

儿童在画完后,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就画面的内容来询问学生,来核实一下画中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也会让孩子说说感受。小B对于画自画像这主题感到有点为难,说不会画自己。笔者说,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就怎样画,于是他就小心翼翼地画起来。画完后,笔者问他,这画画得怎样?他笑了笑说,画得太小了(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鼻子画得像猪鼻子,太丑了(显然,他很不满意自己的画)!笔者又问,有你觉得满意的地方吗?他说,上衣的装饰(他还是懂得自己的画存在的优点)。

③遗漏行为分析

儿童在绘画时经常会漏画一些东西,比如低年级的同学画人常常会漏画鼻子和耳朵,有的儿童画全家福时会漏画某位家庭成员。小A漏画了妈妈,小B漏画了哥哥,小C(8岁的女孩)漏画了爸爸。漏画鼻子可能是孩子爱说谎,漏画耳朵可能是对别人的说话不注意倾听,有可能是“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这种情况。漏画的家庭成员是对其的不认同。

④补偿行为分析

心里的缺失或是理想渴望很容易在画面中呈现出来,以达到补偿欠缺与和满足渴望的心理表现。小C在画自画像时,把自己画成了扎着马尾辫,穿着漂亮裙子的小姑娘。实际上她是留着短发的孩子。可能她被父母、老师关注得比较少,渴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喜欢,才把自己画成理想中的自己。

三、绘画评估实现“四性”

绘画评估是根据每次绘画测验的诊断综合评估画者的心理特点、状况及人格倾向,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在绘画评估时要实现客观性、特殊性、综合性及鼓励性。

1.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如实地根据画面诊断的结果来评估,不能加以主观意识。这要求研究者要熟悉绘画分析的技术,准确解读各元素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深入研透评价标准,根据标准作准确的基础描述;用证据和事实说话,做到有多少证据和事实就说多少话,根据学生的作品和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描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出现的问题,作出恰当的动态发展描述;用词描述时力求准确,定性描述与量化描述相结合,让描述尽可能接近事实的真相。

2.特殊性

特殊性是指某些对应内容的含义和具体情况存在的差异性,在分析时不能一概而论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部分儿童喜欢用五颜六色的色彩,用的颜色比较多,这是属于正常的情况,但有的孩子用的颜色比较少,很单一,很可能这孩子比较孤僻,内心比较孤单,这是要注意的。有时,孩子所画的形象是不常见的,我们找不到相对应的解读内容,这时就要询问核实,如核实不了的,就要横向联系解读。小B在画房、树、人时,画了一棵像树又像房子的造型,还用线条加了一些装饰。笔者问他,这是树吗?是房子吗?他都摇头。是树房吗?他似乎对这个名称很满意,开心地点了点头。笔者又问他为什么这样画,他笑着说不知道。那么这个像树又像房子的造型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很可能是他先是画房子的,后来觉太小了,于是把它改成树,又想与旁边的树画得不一样,于是加了逐层上加线条又画上装饰,来寻求某种变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些积极的信息,这孩子也有一些创意表达,也是有创造潜能的。这些都是绘画分析时一些特殊的情况,我们要注意观察与区别,以更全面、更准确地进行评估。

3.综合性

综合性体现在评估时要全面。笔者在全面评估时是根据智力水平、人际关系、家庭關系、情绪与情感、个性特点、想象力、注意广度、个人成长八大方面进行的。在综合评估时并不代表面面俱到,而是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做到有重点地评估,非重点内容可以简要陈述。

4.鼓励性

绘画诊断与评估都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实施教育更好地促进他们成长。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人的个性心理也是如此。我们要让学生看到积极的一面,让学生悦纳自己,实现良性心理暗示,促进学生发展。因而,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使用,做好心理的疏导工作,以正面的评价和引导为主,帮助他们重建信心,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各项绘画活动。笔者研究的三个孩子,他们在一系列的绘画活动中,信心不断增强,性格变得阳光、开朗,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小A在学校、区举行的绘画比赛获得奖励,小B、小C的绘画作品在学校展览,在班里展示。他们都受到了老师、同学的夸奖,在美术课、校本课程上他们表现都很专注,见到笔者总是很开心的样子。

总之,在进行绘画诊断时,要注意绘画测验的 “六原则”、绘画分析的“三维度”、绘画评估的“四性”这三大问题,才能更科学、更有效地评估儿童的心理状况及人格倾向。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研究课题“用绘画疗法矫正儿童心理偏差的个案研究”(编号:2018YQJK26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童欣.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严虎.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3]李洪伟,吴迪.心理画:绘画心理分析图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4]陈灿锐,高艳红.儿童曼陀罗绘画分析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注意问题
试析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浅谈少年儿童在进行武术套路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试论水利水电大坝工程的施工技术及注意问题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