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七)

2019-09-10王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19年8期
关键词:君臣忠信好学

王耿

编者按

2019年起,部分地区的新高一学生将使用新教材。新教材“课内外读物建议”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还增加了《老子》《史记》,选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另外,新教材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关文件精神,本刊遴选出100篇精品,按“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谈劝学”“谈宁静”“谈图强”“谈快乐”)、“国学经典与成人教育”(“谈过错”“谈定位”“谈责任”“谈沟通”“谈言语”)、“国学经典与成才教育”(“谈忠诚”“谈信誉”“谈正直”“谈反省”),分4个系列共100篇,帮助高中生系统学习掌握国学知识。愿大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成就美好的未来!

惟有好学,方得忠信

[经典重现]

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②者焉③,不如④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篇》

注释  ①邑:地方。在古代一般指小的城镇和县城,和“城”有别。如《六国论》中“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丘:孔丘,即孔子。③焉:于此。④如:这句话中有两个“如”字,前一个“如”字为“像”“如同”的意思;后一个“如”字则表示比较,是“及”“比得上”的意思。

[经典解读]

译文  孔子说:“即使在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像我这样忠诚守信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

核心密码  忠信与好学。即使是十户人家这样的小地方,亦必有像孔子那样忠信的人,但不像孔子那样好学以保守扩充其忠信。忠信之人对事忠,对人信,但仍然要勤奋学习,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有道德修养上的学习,不断提高完善,方能成为圣人。在孔子看来,忠诚和守信之人并不鲜见,但如果不继续学习,就可能被世俗所侵染。孔子是一个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认为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并不是忠和信,而是善于学习,自己的德行和才能都是学来的,其他人不如自己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学习。

[经典启示]

行事尽己之心谓之“忠”,始终不渝、诚一不二谓之“信”。所谓“忠信”,即对国家、对民族尽“忠”,对朋友讲“信”,但都应以“好学”为基础,如果没有“好学”作为基础,所谓的“忠信”只能是如当年纳粹、日本之愚忠,尾生抱柱之愚信罢了。

言忠信,行笃敬

[经典重现]

子张问行①。子曰:“言忠信,行笃敬②,虽蛮貊③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④,行乎哉!立则见其参⑤于前也,在舆⑥则见其倚⑦于衡⑧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⑨。

——《论语·卫灵公篇》

注释  ①行:人生的行为。一说“通达”,“行得通”。②笃敬:忠厚恭敬。笃,忠实。③蛮貊:古人对居住在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蛮”指南方少数民族,“貊”指北方少数民族。④州里: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一百家为族,五百家为党,五党为州。“州里”这里泛指乡里或本土。⑤参:列,显现。指仿佛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矗立在面前。⑥舆:车。⑦倚:靠。这里指呈现在,刻在。⑧衡:车辕前面的横木。⑨绅:贵族系在腰间的大带子。

[经典解读]

译文  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使自己处世通达。孔子说:“说话要忠诚守信,行事要忠厚恭敬,即使到了边鄙荒漠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亨通无阻。如果说话不忠诚守信,行事不忠厚恭敬,即使是在本乡本土,又怎能行得通呢?要做到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在车上,就好像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做了,自然使自己无往而不亨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系在腰间的大带上。

核心密码  子张问行,孔子答以“忠信笃敬”。子张是孔子晚年收的得意弟子。他问老师如何才能行通走远。他“意在得行于外,夫子反于身而言之”。孔子告诉他“忠信笃敬”四个字,犹如颜回将西游,问孔子“何以为身?”“用什么办法保护自己?”孔子告以“恭敬忠信”四字。“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孔子不仅从正面阐述,而且又从反面予以强调,“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不能做到“忠信笃敬”则寸步难行,何况天下!孔子唯恐其年轻不能记牢,反复叮咛,殷殷告诫,要起立坐卧不离“忠信笃敬”:站着要看到这四个字并排出现在眼前,坐在车上也要看到这四个字靠在车前横木上。内忠外信,内厚外敬,如此方可行通走远。

[经典启示]

孔子告诉子张,言语要“忠信”。忠就是真心,信就是说出的话一定要兑现。行为态度上要“笃敬”,忠厚而诚敬。身心修养,做到言行一致。诚能如此,方可行稳致远。

君臣之义

[经典重现]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①视②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③;君之视臣如土芥④,则臣视君如寇雔⑤。”

——《孟子·離娄下》

注释  ①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视:看待。③国人: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这里指互不相干的人。④土芥:泥土小草。看作像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微贱的东西,无足轻重。⑤寇雔:仇敌。看得像仇人一样。

[经典解读]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作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自己的腹心;君主把臣下看作犬马,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不相干的路人;君主把臣下看作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强盗仇敌。”

核心密码  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竭智尽忠。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经典启示]

孔子与孟子并称为儒家思想的创造者,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但他们的“君臣”观并不完全一样。

孔子认为君臣之礼应是君应以礼待臣,臣应以忠事君,即君礼臣忠。以此来求得社会的稳定和谐。孟子则要求为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突出的是为君之道。他认为君臣关系应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支撑或者是互相敌视互相残杀的对等关系。君王必须处理好与臣民的关系,你怎么待人,别人就会以怎么样的方式回敬于你:别人将用“腹心”回报你的“手足”,以“国人”对待你的“犬马”,以“寇仇”回敬你的“土芥”。

贤明的君主懂得如何处理君臣关系,总是待臣下如手足,臣下也把君主当作腹心誓死以报。其实,何止君臣关系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与人之间,就是互相尊重,互相补台,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否则反目成仇,两败俱伤。能怨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了。

猜你喜欢

君臣忠信好学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百岁“武痴”
百岁“武痴”
出尔反尔的誓言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担心等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高管偷腥“小萝莉”难脱身,逃亡千里血案收场
学渣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