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点评

2019-09-10刘金华姚培泉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演讲稿劳动时代

刘金华 姚培泉

(一)

劳动创造未来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主题演讲稿

2019届某考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如今,不理解、不尊重、不愿意劳动的现象却在我们青年学生中持续存在着。作为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道理铭刻于心,外化于行。

劳动的意义深深地熔铸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苏联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使猿脑进化为人脑,使人学会使用工具和语言。劳动让未开化的、分散而孤独的生灵走向紧密相连的人类文明社会。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更不会有今日的现代社会。劳动何其重要!

劳动更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对劳动的挚爱流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劳动铸造了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如果没有汗水的浇灌,金黄的麦田将被荒芜与贫困吞没;如果没有勤劳的双手,万丈高楼将沦为无所依凭的空想;如果没有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复兴之梦将化为泡影。

我们从“昼出耘田夜绩麻”的田园图景中领略顺应天地自然的劳动之美,从“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自我反思中培育尊重劳动的观念,我们从脚踏实地的辛勤劳作中充盈我们的心灵世界,从中汲取养分,从而更好地前行。在劳动本身及通过劳动创造的财富之中,我们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物质与精神之丰盈。

同学们,你们是否曾在劳动时嫌苦嫌累而弃之不前?

同学们,你们是否对劳动的意义不以为意?

同学们,你们是否还在推卸劳动的义务,甚至对他人的劳动成果嗤之以鼻?

当你拒绝劳动时,你放弃了锻炼自我、担当责任的机会;当你浪费、挥霍劳动成果时,请谨记爱因斯坦所言“我必须用切身的奉献来报答我所领受的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当你还停留于浅层次的“苦”和“累”的单一认知,用心去体会劳动之美吧。

作为新时代建设的主力军、时代的“晴雨表”,我们青年学子除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識,亦应上好“劳动大学”,在劳动中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五月的槐花蜜,六月的汗水地。”亲爱的学子们,让我们唱起劳动的歌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让实干、奉献的劳动精神成为今之中华青年奋斗报国、勤勉修己的最美底色!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点评】

本文紧扣考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写作“准命题”,比较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对劳动的认识与思考,并对模拟的听众对象——“复兴中学”的同龄人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第一段,文章精要地概括了命题材料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并迅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二、三、四段,重在从正面阐述对劳动的“认识与思考”,第二段讲的是劳动对于人类存在与进化的意义,第三段则突出劳动对于中华民族自立、发展与传统传承的意义,第四段渐渐贴近“我们”,阐明劳动对于每个人的“物质与精神之丰盈”的意义。文章的后半部,转入对轻视、忽略、畏惧劳动的错误思想与行为的批评,形成了“破”与“立”的对比。其中,排比段落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恰当的引证与富有感染力的熟语的运用增强了表现力,符合“演讲稿”的文体要求。虽然对“从我做起”的建议不够具体,但综观全文,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点评:江西玉山一中刘金华)

(二)

奋斗驱萧索,不负少年时

2019届某考生

复兴中学的老师、同学们:

劳动与奋斗是时代的主题。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奋斗驱萧索,不负少年时。

四十年前,改革开放春雷炸响,无数父辈们筚路蓝缕,凭借着自己的双手与汗水辛勤劳动,奋发图强,用一代人的时间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生活,也使百年中国告别积贫积弱。如今,父辈们已过中年,他们早已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历史的接力棒,也由“新时代的那几辈”,交到我们“新时代的新一辈”的手中。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理应知道鲜花和掌声永远属于劳动者,劳动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基业,我们的心是笃定的。凭着“恒产”催生出“恒心”,中华民族第一次解决了温饱问题。因为劳动者播洒的汗水,中国的奋斗目标,也已从上个世纪中叶的“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提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正是劳动的力量,换来今日的“高楼广厦千万间”;正是劳动的汗水,让我们能够站在新时代的伊始向世界从容微笑。

生活里的每一处,都是由劳动者所构成的风景。我们走入乡间田野,看见他们在田间播洒汗水;我们走过大街小巷,他们穿行在一栋栋楼宇之间,只为快递能准时送达。我们走进实验室,我们走进办公楼……我们遇见的不是绝世英雄般的小说人物,但他们每一个都是英雄。

这正是中国最动人的图景,这正是中国最深厚的力量。中国的今天就是这样干出来的,中国的明天也将这样被创造出来。我们为他们,为千万个劳动者献上最诚挚的谢意与敬意。

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终将会成为他们。

同学们,我们理应尊重劳动,主动参与劳动,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有句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相信,身为新时代的新青年的我们,人人都心怀大志,怀揣梦想;但梦想的实现,源自点点滴滴汗水的付出,源自日日夜夜的坚持。

如今,我们新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可谓“行至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但我们无所畏惧。只要我们十多亿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热爱劳动、不懈奋斗,每个人都从我做起,我们完全可以坚信:付出便会有收获,我们必将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点评】

如果要从上面这篇作文中摘取几个关键词,我想,除了“劳动”这个核心词语之外,应该是“中国”“时代”与“少年”。

文章始终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的今天,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作者指出,正是因为有父兄们“新时代的那几辈”的劳动奋斗,才有了中国由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变化,才有了祖国大地上一处处的美丽风景,也才会有未来中国富强、民主、文明的美好蓝图的实现。行文过半,在充分表达了对前辈的礼赞和敬意之后,作者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们,终将会成为他们”一语轻轻拨转,把话题引向了自称为“新时代的新一辈”的自己和同龄人,引向“我们”应该如何继往开来,“从我做起”。文章将“小我”融汇在“大我”之中,不是拘泥于个人的生活、发展与前途,而是一直在思考“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表达了青年一代热爱劳动、不懈奋斗,以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宏图实现的热切愿望。无论是从文体特征还是从思想内容看,本文都不失为一篇佳作。

(点评:江西玉山一中刘金华)

(三)

少年,到远方去

——复兴中学2019年毕业演讲

2019届某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送别你们。鲜衣怒马,此间少年的你们,未来无远弗届的你们。和你们一样,我也见过红色跑道旁那排金黄的银杏树,闻过生物园里如牛奶的栀子花香,青涩的笑声也吓跑过西墙角晒太阳的花猫。尽管如此,我们之间还是横亘着十多年的时光,银杏树、栀子花还在,只是,那只花猫是不是早已不在了?很多事情,和这只花猫一样,变了。

那时我们挂在嘴边的“理想”,是你们今天口中的“诗和远方”,既然成了远方,便是遥不可及吧。那时的我们豪情万丈,摩拳擦掌,被教导着,谨记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今天的你们记住的却是“拼爹”“富二代”,流行的是“佛系”“巨婴”,习惯转发“锦鲤”祈求好运,或是指望科技进步,一切交给人工智能。

说出这些流行字眼,我忐忑不安、心惊胆战。什么时候,我们开始不再相信自己的双手?我多怕,怕你们已经浸淫其中,并且相信这便是生存之道,便是你们的真理和信仰。

如果,如果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什么才是方向,那么不妨回头看看吧。

十年激战,千里狼烟中,赫克托耳似一尊雕塑屹立在晨风中,他回过头对守卫特洛伊的绝望的战士说:“如果避而不战就能够永生不死,那么我也不愿冲锋在前。但是,人既然迟早要死,我们为何不拼死一战,反把荣誉让给别人?”试问,你怎么忍心放弃自己的双手,放弃亲力亲为,把未来和荣誉拱手让人?

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某个黄昏去街巷走走,找到那个制秤铺里的老师傅。他点起一盏灯,一毫一厘地刻着秤星,斤斤计较,只怕失之毫厘。系上秤砣,挂上秤盘,拿校物试重,秤尾完美地平着,一寸不高,一寸不低,才能松一口气。他只相信自己的双手,这是必须誓死捍卫的权利。

谈何你死我活的战事、斤斤计较的秤杆,哪怕是捏合饺子皮边,也要留下漂亮的指纹,才能算真正的美味呀。

你读过《诗经》吧,你听见了关关和鸣的雎鸠吗?你闻见了稻麦和泥土的香吗?感受到了镰刀齐口割下麦茬的神奇吗?这音乐声声,一代代咏于白露江边,舞于亭台月下,这是独属于中国文明的平和、安详和踏实。于是,我们看到,一群群荷着锄头,露水沾湿衣衫的人,在麦香中铸造着伟大,中国文化隆重登场,代代吟唱。

如果没有他们的双手和双脚,没有他们热烈的口舌和大脑,我该去哪里寻找如此美丽的山河?

于是,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

于是,你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丈量过的;行过的江是苏子瞻曾泛舟其上的;

于是,你驻足远眺的城楼是岳飞曾经坚定守卫过的;驰骋的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奋战过的;

你知道吗?这才是中华文明如春水生发、生生不息的原因。

你说,这一切离你还是太远,那么,我说得再明白一点吧。

如果,你不曾体会街边绿色邮筒给你送来一封信笺时的喜悦;

如果,你依稀记得烛火下,机杼声声中微弯的背影;

如果,你仍贪恋嘴角残留的蒿团香,那是在江畔采青,剁青,揉青换来的美味……

那么,你该明白,有些事情,无法拱手让人。

亲爱的少年,你不该选择安逸、贪恋便捷,那就像背对着太阳而行,只看得见自己的影子。把所有的春光静好还给疏疏篱落,把所有的庸庸碌碌、懒惰不前归还给过去的自己吧。明天的你,要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

谢谢大家。

【点评】

这篇文章来自网络,传播甚广,并被指为今年的山东高考满分答卷。对此,我们无法判断其真假,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按照高考命题要求和评分标准,对它做一番分析评判。

无可否认,作者是有相当开阔的视野和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再加上文章以“炫技”为特点,故而颇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认为,高考作文就该这么写。

然而,按照今年全国I卷作文的命题意图和规定的驱动任务来评改,它只能被视为一篇“问题文”,评分也只能在刚超越及格线的42分上下。所以,它是一个反面的例子,只能告诉我们:高考作文不该这样写。

首先,它行文巧妙,但“巧”而失真。按照题意,是请考生“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演讲者与听众,是同学、同龄人的关系,彼此平等而无高下之分、良莠之别;但本文的写作者却把“我”设计为离校十几年的老校友,而把听众设计为在校的年轻学子,并把一大堆诸如“拼爹”“佛系”“巨婴”的脏水泼在了学弟学妹们的头上。这种画蛇添足的设计,不仅使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疏离,也使“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这一口号中的“我”悬于半空,无法落地。

其次,它汪洋捭阖,所述宏富,但“宽”而失范。这篇演讲稿的核心话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而且这“劳动”主要是指体力劳动。本文虽也对体力劳动有所涉及(如割麦的农人、手工制秤的老师傅和烛火下的织布工),但文中引述李白咏月、苏子瞻泛舟、徐霞客漫游、岳飞守城、霍去病征战等例子,与“劳动”的主题关联已相当牵强。至于复述守卫特洛伊时赫克托耳对绝望的士兵所说的话,就更不知与劳动有何关系了。这种“炫例”的铺排,使得文章的诸多段落游离在主旨之外,成了应当割去的赘疣。

再次,文章的语言虽诗意、华美,却“华”而不实。本次写作的任务是写一篇演讲稿。既为演讲稿,不仅要有见解精辟的思想、贴切生动的例证,语言也需“上口入耳”。对演讲者而言,要“可讲”;对听讲者而言,要“好听”。但本文语言却重矯饰、多曲笔(这样的语句在文中俯拾皆是,比如第一段写银杏树、栀子花和花猫的文字),也许可在案头阅读欣赏,若是通过口头“说出来”,听众真的会不知所云。

概而言之,本文重语言形式而轻思想内容,在写作目标上迷失了方向,作者的聪明才智也用错了地方。苏轼曾强调写作的目标是“辞达”,并说“辞能达意,则文不胜用”;而本文恰恰是抛开“达意”来追求文采,可谓舍本逐末、轻重倒置。因此,本文所代表的,是中学生写作中的一种错误倾向;如果文章系教师的下水作文,则代表了作文教学中的一种错误导向。在高考写作中,此风不可长!

(点评:江西弋阳一中姚培泉)

猜你喜欢

演讲稿劳动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阳光住进我心里
“三招”助你写好爱国演讲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祖国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