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唯一需要的词

2019-09-10夏松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王家王羲之数字

夏松平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早在先秦两汉时候,我国对同义现象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国最早的集同义现象研究之大成的著作《尔雅》就出现在那个时候。同义的主要特点是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选取五组同义词,试以辨析之,希望在使用时引起注意。

“悬望”还是“盼望”?

(1)全世界都在瞩目,一件大事将在北京发生——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让许多人悬望。(李泓冰《人民网评:创造力,是执政党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人民网-观点频道2017年10月17日)

(2)然而,当代社会人群的流动性加剧,每个中国人家庭几乎都有咫尺天涯的悬望——我们仍然需要中秋,需要李白苏轼们体贴而风雅的慰藉。(李泓冰《人民网评:中秋,放下手机听听祖先的叮咛》,人民网-观点频道2018年09月22日)

上述两个例句中都用了一个词“悬望”。那么,何谓“悬望”?《汉语大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悬望】盼望,挂念。唐张鷟《游仙窟》:“积愁肠已断,悬望眼应穿。”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四折:“即今圣人卧寐求贤,好生悬望。”《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

用《汉语大词典》为“悬望”所作解释“盼望,挂念”来考量上述两个例句中的“悬望”,似乎都讲得过去。不过,笔者认为,例(1)中的“悬望”用错了,例(2)中的“悬望”用对了。

仔细揣摩,《汉语大词典》所列例句中的“悬望”一词除了都有“盼望,挂念”的意思,还都有“担心”或“不放心”的意思。比如“积愁肠已断,悬望眼应穿”。之所以是“悬望”,是因为一方面表现了下官对十娘到来的盼望,另一方面表现了下官对十娘能否到来的担心;“即今圣人卧寐求贤,好生悬望。”之所以是“悬望”,是因为一方面表现了圣人对寻求到有才能的人的盼望,另一方面表现了圣人对能否寻求到有才能的人的担心;“你在此须要小心,休惹人说不是;早出晚归,免我悬望。”这里用“悬望”,是因为一方面表现了母亲对王冕要早出晚归的盼望,另一方面表现了母亲对王冕能否早出晚归的担心。类似的还有以下例句: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幸甚幸甚。(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万堵高墙隔不断我对同志的悬望,韩英什么都不想,单念同志不知近来怎么样。(中国民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兄日夜悬望”一方面表现了曾国藩对诸弟要读书的盼望,另一方面表现了曾国藩对诸弟能否有恒读书的担心;“万堵高墙隔不断我对同志的悬望”既表现了韩英对同志都好的盼望,又表现了韩英对同志不知近来怎么样的担心。所以说,“悬望”不只有“盼望”,还有“担心”或“不放心”。换句话说,“悬望”比“盼望”的意思要丰富一些。或许正是如此,《新编汉语辞海》为“悬望”所作的解释是“担心地盼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放心地盼望”。

明乎此,我們再来看例(1)和例(2)。例(1)“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无疑让许多人盼望,难道还让许多人担心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是全世界都在瞩目的一件大事,因此其中的“悬望”用错了。例(2)“仍然需要中秋,需要李白苏轼们体贴而风雅的慰藉”无疑让我们盼望,难道还让我们担心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许多人不愿放下手机听听祖先的叮咛,因此其中的“悬望”用对了。

“诱惑”还是“诱骗”?

清代蒲松龄的《狼》有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对其中的“诱”字,统编《教师教学用书》和沪版《教学参考资料》都认为是“诱惑”的意思。但是,葛筱宁老师认为:“与其说以‘假寐’来‘诱敌’是‘诱惑敌方’,倒不如解释为‘诱骗敌方’准确实在。”(《“前狼”之“诱”》,《语文学习》2019年第4期)

那么,“前狼”之“诱”到底是解释为“诱惑”,还是解释为“诱骗”呢?笔者认为,前者比后者要恰当。

首先,从字词特点来看,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诱”的常用义项有二:

①诱导,引导。《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李白《来日大难》诗:“诱我远学。”

②引诱,诱惑。《荀子·韩非子》:“不诱于誉,不毁于诽。”《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淩。”成语有“诱敌深入”。

由此可见,“诱惑”是“诱”的常用义项之一。另外,根据《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古代没有“骗”字,凡“骗”的意义都用“诈”,不用“骗”,更不用“诱”,如《战国策·秦策》:“大王以诈破之。”《史记·淮阴侯列传》:“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显然,《狼》的前文用“诱”(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文用“诈”(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其区别正在于此。

其次,从语境特点来看,根据《狼》的语境,“前狼”之所以“假寐”,是因为想为后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赢得时间,从而借“假寐”把屠户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只可惜,这种“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的意图,“止增笑耳”。另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诱惑”的常用义项有二:“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由此可见,“吸引”是“诱惑”的常用义项之一。所谓“吸引”,就是把别的物体、力量或别人的注意力引到自己这方面。显然,《狼》中“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其目的正在于此。

总之,《狼》中“前狼”之“诱”解释为“诱惑”比解释为“诱骗”要恰当,解释为“吸引”则更恰当。也就是说,“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是“前面那只狼假装打盹儿,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吸引敌方(屠户)的注意力”。从“诱惑”与“诱骗”的比较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是,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字词,还是要多从古代汉语的字词特点、语境特点和通用看法着手,这样或许才能有比较准确的结论。

“袒腹”还是“坦腹”

时剑波《千载风雅铭云山》有云:“太傅郗鉴想与王家联姻,遣使选婿,王家子弟各自矜持,唯独王羲之袒腹而卧,若无其事,于是被选为东床快婿。”其中有“袒腹”一词。笔者阅读、思考后认为,不是“袒腹”,而是“坦腹”。

首先,从典源来看:

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为谁,果是逸少,乃妻之。(晋·王隐《晋书》)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曰:“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年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晋书·王羲之传》)

这些轶事说的是,晋代王羲之,字逸少,年轻时即很有风度,太尉郗鉴听说王家的子弟都很俊雅,于是派门生去王家,请求选一女婿。王丞相对郗的门生说:“你可以去东厢,随意挑选。”王家子弟听说郗家来人选婿,都整理衣饰来待客,只有王羲之一个人在东床上坦露肚腹,吃着胡饼,神色坦然自若。门生回去告诉郗鉴:“王家各位子弟都很好,听说来选婿,都有些拘谨,只有一青年人,在床上坦腹卧,好像没听见。”郗鉴说:“这人正可做我的女婿啊。”于是将女儿嫁给王羲之。后以此典借称女婿;或指选婿。

其他典形还有“登床婿”“东床腹”“坦腹东床”“王郎坦腹”“羲之当妙选”等。例如杜甫《哭王彭州抡》:“北部初高选,东床早见招。”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既倾南国貌,遂坦东床腹。”现在,称女婿为“东床”,敬称人家的女婿为“令坦”,仍然常用。因此,从典源来看,不是“袒腹”,而是“坦腹”。

其次,从词义来看。

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袒”的常用义有一个:

脱去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汉书·高后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又写作“襢”。

然而,“坦”的常用义有三个:

①平直,宽广。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张衡《西京赋》:“虽斯宇之既坦。”

②[坦然]安然,无所顾虑的样子。庾亮《让中书令表》:“天下之人,何可门到户说,使皆坦然邪?”

③露出(腹部)。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

现在,“坦露”跟“袒露”的写法、用法也都不同。“坦露”是主动行为,“袒露”不一定是主动行为。王羲之露出腹部,是率性而为。因此,从词义来看,不是“袒腹”,而是“坦腹”。

“搥胸”还是“捶胸”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

其中的“拊心”何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2012年3月安徽第6次印刷)如此解释:“〔拊(fǔ)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对此,笔者认为,“搥胸”当改为“捶胸”。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搥”是“捶”的异体字。所谓异体字,就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异体字为非规范汉字,除了特殊场合外不允许使用。教语信[2002]1号文还有细则:新编教材应使用此规范中的推荐词形;现行教材再版时,应依据此规范做技术性修订;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教材,应对其中的非推荐词形加注说明其推荐词形。《找骆驼》过去是这样的:

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因为“忿忿”是“愤愤”的异体字,而且“忿忿”是非推荐字形,“愤愤”是推荐字形,所以《找骆驼》现在这样写:

商人愤愤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教材原文中的异体字都要修订,教材注释中的异体字更要修订。“搥”是“捶”的异体字,而且“搥”是非推荐字形,“捶”是推荐字形,所以“搥胸”当改为“捶胸”。

“北京一零一中”还是“北京一〇一中”

程翔老师的文章《我教<背影>》,笔者读后获益良多。不过,笔者对程老师的工作单位“北京一零一中”的写法有点困惑。

数字的书写形式有三种:汉字大写数字,即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汉字小写数字,即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阿拉伯数字,即0123456789。

“零、〇、0”这三个数字的用法有些特殊。“零”是汉字大写数字,它与“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同类;“○”是汉字小写数字,它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同类;而“0”则是阿拉伯数字,它与“1、2、3、4、5、6、7、8、9”同类。也就是说,它们分属不同的符号系统。在同一符号系统中与各自的符号连用,这是数字书写的一个基本原则。

国家语委等中央七部门《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和《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颁布,对全国出版物数字的规范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规定》的精髓是:一要得体,二要局部统一。“得体”,就是要言行得当、恰如其分;“局部统一”,就是同一种情况要统一,一段文字的前后要统一,一篇文章的上下文要统一,一本书的各章节要统一。

“北京一零一中”是郭沫若的书法,合情合理。然而,此时的“北京一零一中”不是書法、篆刻,而是出版物上作者的单位名称,因此应该遵循《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也就是说,“北京一零一中”应为“北京一〇一中”,或者“北京101中”。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语言艺术家的技巧就在于寻找唯一需要的词和唯一需要的位置。”当你说了一个词以后,觉得不够准确,你就会说“不”,然后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确当的词语来修正自己的话。如果我们认识了词的同义现象,把握了其中的规律,我们就会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王家王羲之数字
王羲之送字
My Favorite Photo
王家新的诗
大书法家王羲之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答数字
也无风雨也无晴
数字看G20
书圣王羲之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