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家栋: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19-09-10边吉

北京支部生活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造卫星孙家中国航天

边吉

201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到探月工程,再到北斗导航工程,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从事航天事业60余载,为中国航天科技实现一次次飞跃作出了巨大贡献。孙家栋有一句名言: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打到天上去

1957年11月,正在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留学的孙家栋,来到莫斯科大学礼堂,聆听在苏访问的毛主席对留苏学生说的那段名言:“……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坐在第一排的孙家栋激动万分。他想,年轻人就得为国拼一把,不然就白来人间走一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拉开了各国航天竞争的序幕。1958年5月,毛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有关科研部门在新中国刚刚创建的航天领域展开了研究。1967年6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在1970年前后,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打到天上去。

1967年7月,由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钱学森推荐,在导弹设计领域已小有名气、年仅38岁的孙家栋,受命担任人造卫星总体设计部负责人,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钱学森指示: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最主要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也掌握了航天技术。在为时42天的卫星总体论证会上,提出了12个字目标: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

时间紧迫,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很多!按照上级关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属性是“政治星”的指示精神,孙家栋发动各专业的同志讨论,各系统分别提出简化结构的设想。之后,他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作出了简化总体方案的决策,把原来比较复杂的、涉及面较广的方案大大简化了。为了保证可靠性,各系统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保证一次成功。这个方案得到上级的批准,很快付诸实施。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上天并成功入轨,传回《东方红》乐曲。中国从此迈入太空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

让返回式卫星胜利返回祖国大地

有人问孙家栋:“航天精神里哪条最重要?”“热爱!”他不假思索,“如果你不热爱,摔跟头就会爬不起来。”

1974年11月5日上午,孙家栋参加研制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准备发射,但意外发生了。离火箭点火发射还剩几十秒,卫星没有按照程序转入内部供电。孙家栋大喊:“赶快停下来!”他领着大家检查并排除故障。可在下午发射时,火箭仅飞了21秒就爆炸了。

孙家栋从地下指挥室跑出来,和200多人一起,在戈壁滩上寻找火箭、卫星残骸,捡了3天。经试验分析,发现是一截外皮完好、内部断开的导线酿成了这场大爆炸。

这次事故促进中国航天质量体系和制度建设。如今,航天界有一个5句话组成的故障归零标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孙家栋说:“这是血的教训积累的经验。”

1975年11月26日,又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终于冲出大气层,平安返回时落在四川省一片水稻田里。从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的国家。

此后40年,孙家栋一路横刀立马,担任中国多项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领导他的团队把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捧”上了天。

据统计,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多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的就有30多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送“嫦娥”飞向月球探测之旅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有人劝他:“万一有闪失,岂不有损半世英明?”

月球距地球有38万公里,开拓探月工程,技术难度很大。但孙家栋清楚,发达国家航天活动有三部曲: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前两项我国都在进行中,但在深空探测方面一直是空白。填补这个空白,不仅是实现强国梦的需要,也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开发空间资源的需要。为了国家千年探月梦,他要去做!

2007年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关键一年。孙家栋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协调工作。有时候,他一周内要去多个城市。爱人魏素萍心疼地说:“总是这样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好几双。”

这一年,年近80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在发射场指导了5次卫星发射任务,主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重要会议。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孙家栋从西昌发射场赶回北京。随后一个月里,他几乎每天早出晚归盯在北京航天城指挥控制中心。遇到嫦娥一号运行关键节点,干脆就熬夜值守,死盯飞行数据图。有人说,他的心被嫦娥一号拴住了,随着大屏幕上飞行轨迹移动而移动,随着数据的跳动而跳动。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经过十多天的奔跑,准确进入环月轨道。大家从座位上站起来,欢呼雀跃、拥抱握手。孙家栋鼻子一酸、头一低,扭身走向角落,边走边掏出手绢,偷偷擦眼泪……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启了全新的月球背面探索之旅。这一刻,举世瞩目。为了这一刻,孙家栋和中国探月工程团队整整奋斗了15年!

今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孙家栋说,航天人的初心和使命,就表现在把航天的事业办成。共产党人一辈子就得做几件让人民记得的事才行。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記。”这是10年前,钱学森写给孙家栋的贺信。10年后,孙家栋写下诗句表达爱国深情:北斗耀宇宙,东方星车联,圆我中国梦,无悔华夏人!

(责任编辑:王晓霞)

猜你喜欢

人造卫星孙家中国航天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闵桂荣
中国航天发展史(二)
这就是中国航天
鸟巢大作战
大钟惊魂
玩转正阳门
4月24日被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例析人造卫星的圆周运动及变轨问题
人造卫星变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