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本课程生成与实践的叙事研究

2019-09-10陆浩磊

教育界·A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科学活动

陆浩磊

【摘要】随着季节的更替,一场大风引发了孩子们的热议。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又吹向哪里?风有什么用呢?大班孩子喜欢观察和探索,喜欢想象和实践,生活中的“不期而遇”常常让他们“刨根问底”。曾经,“风”找到了伟大的发明家们,创造了直升机、降落伞、风筝、电扇、热气球……现在“风”又找到了孩子们。让 “风”成为孩子研究探索的资源,开启了班本课程实践之路。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科学活动;感知体验

一、缘起

然然:“告诉你!昨天放学的时候,我的帽子都被风吹得飞起来了!”

涛涛:“我的雨伞也被吹得翻了过来!”

一场大风,帽子飞了起来、雨伞就像要玩一场拔河的游戏、大风像要把人推走,这些刺激的体验唤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成了孩子们热议的话题。引起孩子兴趣的风带来的仅仅是这些感叹吗?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更值得孩子们去发现和探索。我们时常听到教师们反映幼儿园的科学活动较难实施,专业的名词、抽象的物理现象使幼儿难以理解。信息发达的当下,书本知识、教育视频、绘本故事,孩子们不是知识匮乏,而是缺少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和随兴趣深入探索的经验。

笔者因孩子们热议的一场大风,随他们的兴趣一同进行研究,以案例故事的方式记录了他们一系列的发现和探索,从而重新思考生活中蕴藏的教育资源以及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叙事文本及评述

故事一:风,我“抓”住了你!

涛涛:“风在哪呢?”涛涛显然想让那大风再来一次。

呼!呼!呼!然然努力朝着涛涛吹着气:“这不就是风!”

“不对,那是你吹得气!我觉得风应该在外面!”涛涛的话激起了大家要去寻找风的愿望。

孩子们迅速来到户外,有的不停移步寻找,有的在某处坐下静候,有的睁大眼睛望着天空,有的闭上眼睛努力感受,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风的存在。

“是时候分享你们的发现了!”我迫不及待想听到孩子们的答案。

多多:“我在种植园地听到了沙沙沙的声音,是风吹得树叶沙沙响。”

其他孩子补充:“对啊对啊,我看见地上的树叶飞起来了,那也是风。”“我在窗户边上听到呜呜的声音,也是风呢!”“我看到国旗一会儿动一会儿停,也是风!”孩子们听到了风,也看到了风。

“我在一楼走,一阵风吹到我的裙子了,都飘起来了!”女孩们摆弄着裙子。“我的头发被风吹得飘啊飘的”“我把手张开,风吹得真有力气,还凉凉的。”男孩们也发现了风经过身边的痕迹。“我在彩虹长廊走,有一阵风追过来,我闻到了饭的香味!”孩子们摸到了风,还闻到了风。

“我还可以扇风呢!”龙龙快速的挥动着手臂,搅出一阵风来。孩子们开始制造起风来。

“到处都是风,到处都是风!哈哈哈!”孩子们为自己的发现欢呼雀跃。

“风究竟从哪里来?”孩子们决定去幼儿园的图书馆寻找答案,科学绘本《谁喜欢风》走进他们的视线,原来风是空气的流动,不管在哪里,有空气的地方就会有风。风终于被孩子们“抓”住了。

评价分析:

孩子们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季节交替将风送到孩子们的面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捕捉着风的存在,调动身体的全部感官去感受风的奇妙,不仅如此,巨大的好奇心促使着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孩子们看到风、听到风、闻到风,风不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还成了孩子们心中奇妙的向往。在此过程中,我看到孩子的探索、听到孩子的发现、感受到孩子的喜悦,让我再一次感悟到了教育的力量。

风来了,我们悄然欢喜。

故事二:“风”的力量

“台风‘米娜’即将登陆浙江,将会引起暴雨,请老人和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晨间的新闻播报员的一条新闻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风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小宇说他找到了风的力量,还带来了一样玩具,请他来介绍一下吧!”听到邀请的小宇兴奋地从学具箱里拿出了一筐材料,边拼边讲:“爸爸说这个玩具叫竹蜻蜓,但是我觉得它应该叫直升机!”小宇将拼好的竹蜻蜓举起展示着。“它还能飞呢!”话音未落,只见小宇两手一合,用力一搓,竹蜻蜓盘旋升空。孩子们兴奋地拍起手来:“太厉害了!”“我觉得它就像电风扇,一转就有风,肯定就飞起来了!”拿到材料的孩子们来到了户外,迫不及待地玩起来。

“我的直升機怎么不能飞?”天天似乎遇到了困难。小宇马上来到天天身边,“你再试试!”小宇鼓励天天再次尝试,但又以失败告终。突然小宇说道:“我知道了,应该用右手搓,用左手搓就不行了!”再次尝试的天天果然就成功了。

回到教室,他们的故事成了我和孩子们的话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右手搓能飞,左手搓就不能飞了吗?”讲述经过后的我提出问题。“因为右手搓它就正着转了,底下就有‘风’了。不然就是上面有‘风’,把它给吹下去了。”看得出小宇在家有了前期经验,可能还有了爸爸的帮助,解释起来有理有据。

评价分析:

小宇带来的竹蜻蜓成了孩子们感受风力的最直接的途径,叶片的旋转产生了风,风的力量又推动竹蜻蜓升空,叶片转动的方向不同,风的方向也就不同,只有下面有风,竹蜻蜓才被风力推动升空。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玩具,却给予了孩子们一个机会,在亲身体验、亲手操作中初步揭示了复杂的科学原理,科学离我们不再遥远,而作为教师,笔者要做的就是“等风来”。

风来了,我们逐风前行。

故事三:“降落伞”计划

国庆后,阅兵仪式让孩子们津津乐道。

“我喜欢炮兵,大炮威力大!”

“我最喜欢空军了,开飞机才厉害呢!”

“是呀是呀,空军可厉害啦,他们还会跳伞呢!”

……

孩子们根据对降落伞图片的观察进行了集体讨论,他们各抒己见,对降落伞的外观初步达成了共识。用什么材料来制作我们的降落伞呢?有的孩子建议使用塑料袋,有的说用布,还有的说用纸,孩子们第一次出现了意见的不统一。

评价分析:

孩子们对风的力量念念不忘。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孩子的支持者,还是引导者,当学习的契机正在出现,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并在无形中给予引导,就能指引着孩子朝着更深层的学习迈进。大道无形,在孩子们的调查研究、对比实验、数据验证中,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正在联结,孩子们正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萌发初步的科学素养,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而这所有的一切又加深了对他们生活的理解与感悟。

风来了,我们御风而上。

三、回顾与结语

这次追“风”之旅中,孩子是积极的学习者和行动者,有了问题和想法,便要刨根问底,便要付诸行动,他们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不断深入,不断提升,形成了优秀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科学精神。同时,和同伴的合作分享,让他们感受到了共学互学的快乐与力量。生活即教育,在幼儿与风、与教师、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起与世界、与社会、与现实活泼而真切的联系,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强硬的灌输,而是回归生活、发现生活、创造生活。

【参考文献】

梁伯琦. 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科学活动
让悲剧不再上演
如何实现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生活化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自然观察智能在科学活动中的培养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意识的提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