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礼貌理论的演进

2019-09-10安乐扬

教育界·A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

安乐扬

【摘要】礼貌研究一直是语用学经久不衰的研究议题,本文回顾了国外礼貌理论的演进过程。从 Lakoff (1973)的礼貌规则、Leech(1983)的礼貌原则、Brown &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以及 Fraser(1975)和 Fraser and Nolen(1981)的会话契约论到礼貌研究出现关系转向,国外学者(Locher & Watts 2005;Holmes & Schnurr 2005;Spencer-Oatey 2008)基于前人礼貌理论使用不同术语对互动交际中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礼貌理论;面子理论;人际关系;关系转向

礼貌在人际互动中对交际双方的和谐人际关系起着积极作用,它曾经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规范,甚至被等同于一个人的良好修养。然而,随着语用学及社会语言学领域内对礼貌现象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发现,礼貌现象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礼貌作为语用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的关注与讨论。鉴于“礼貌”这一概念在语用学领域的重要地位,本文对礼貌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纵向梳理,旨在明晰礼貌理论在语用学领域的发展脉络,为礼貌研究者的工作提供借鉴。

本文探究国外礼貌理论的演进过程,首先讨论了语用学界极具影响力的四个礼貌理论(Lakoff 1973;Leech 1983; Brown &Levinson 1987; Fraser 1975;Fraser & Nolen 1981)的发展进程,接着回顾了礼貌研究关系转向的相关理论(Locher & Watts 2005; Holmes & Schnurr 2005; Spencer-Oatey 2008)。

一、经典礼貌理论

经典礼貌理论对礼貌现象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会话准则观(conversational-maxim view)、面子挽救观(face-saving view)以及会话契约观(conversational-contract view)。

Lakoff(1973)的礼貌规则(politeness rules)和Leech(1983)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都是会话准则礼貌观的代表。他们的理论的出发点是Grice(1967)的合作原则。交际者遵守合作原则可以确保会话顺利进行,但合作原则并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Lakoff和Leech认为交际者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对礼貌的考量。

Lakoff(1973)是第一位从语用学角度研究礼貌的学者,她的礼貌理论意识到了礼貌问题与人际和谐交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礼貌问题就是一个冲突规避的问题。Lakoff(1973)的礼貌规则包括以下三个子规则:不要强加于人;给出选择;让对方感觉舒适、友好。这三个准则后来被进一步修订为:距离策略;遵从策略;友好策略。Leech(1983)在他提出的“人际修辞”框架内探讨礼貌。他认为礼貌是那些在人际互动中帮助建立和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行为。他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六个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在每个准则之下都有两个具体的策略,通过考虑话语内容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损益程度,最大化礼貌的表达、最小化不礼貌的表达。这一理论虽然在语用学界意义重大,但有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Fraser(1990)批评Leech的礼貌原则过于抽象并有重叠部分,难以在实际中运用。Brown & Levinson(1987)也不赞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礼貌是在互动过程中受交际双方控制的,因此不可能被提前规定。会话准则观将礼貌问题系统化为一系列的规则,忽略了礼貌的动态可协商性。

面子挽救观的代表是Brown & Levinson(1987)在他们的著作《礼貌:语言使用中的普遍性》中提出的面子理论。Brown & Levinson(1987:61)将面子定义为“每个成员都想为自己声称的公众自我形象”,并认为交际者拥有两种面子需求:积极面子(希望得到支持和认可)和消极面子(不想被限制行动自由)。此外,Brown & Levinson认为,有些言语行为在本质上就是面子威胁行为,如命令、警告、请求等。对应地,用来缓和积极面子或消极面子威胁程度的语言策略被称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策略。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礼貌理论,但与此同时,该理论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首先,这一理论是基于西方强调个人自由的盎格鲁文化提出的,受到了东方文化视角的质疑(如Ide 1998;Gu1990)。其次,这种面子挽救礼貌观认为某些言语行为本质上就是不礼貌的,忽略了语境对礼貌感知的重要影响。最后,Brown & Levinson将话语的直接程度等同于话语的礼貌程度,这一论断被(如Lee-Wong 1994)证实是站不住脚的。

Fraser(1975)和 Fraser and Nolen(1981)的会话契约礼貌观不同于会话准则观和面子挽救观,因为这种观点(Fraser 1990: 233)认为“礼貌并不意味着让听话人‘感觉良好’(在Lakoff或Leech的理论中),也不意味着让听者‘感觉不好’(在Brown & Levinson的理论中)”。该理论认为,会话双方进入并发展一段对话时是需要履行会话契约的,这一契约包含了交际者在会话中所拥有的权力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会随着会话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礼貌就是在交际者所协商的会话契约的条款之下产生的。遵守契約的人被认为是有礼貌的,而违反契约的人则是不礼貌的。会话契约理论相对于前面三种礼貌理论的进步之处在于其采用的是动态的、话语研究的路径看待礼貌问题,但它仍然将礼貌问题约束在了契约条款之下。

尽管上述四种礼貌理论或多或少都将礼貌与人际关系联系起来,但它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礼貌和面子问题上。实际上,礼貌是为和谐人际关系而服务的。过度关注礼貌与面子导致没有将人际关系的研究概念化,从而很难发现人际互动中人际关系的语用特征(冉永平,刘平 2015)。近些年来,随着人际语用学的兴起,礼貌研究逐渐出现了关系转向。

二、礼貌研究的关系转向

人际语用学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人际关系,并采用后现代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人际关系进行阐释、分析。许多人际语用学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术语来阐释人际互动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各术语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侧重。

Locher and Watts(2005:10)使用“关系操作”(relational work)一词来指代“个人投入于与他人协商关系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他们区分了两种礼貌——一级礼貌和二级礼貌。一级礼貌是指普通人如何使用外显的礼貌话语去表达个人行为;二级礼貌是语言学家们自上而下构建的礼貌理论或框架。Locher and Watts(2005)使用关系操作来分析交际者对礼貌的感知,属于第一级礼貌的内容。Holmes and Schnurr(2005)用“关系实践”(relational practice)来考察工作场所的礼貌现象,它由三个关键组成部分(Holmes and Marra 2004:378)。首先,它是“以他人的‘面子需求’为主导”;其次,它“有助于推进工作场所的主要目标”;最后,工作中的关系实践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此外,Spencer-Oatey(2009:102)使用“和谐关系”(rapport)一词来指“交际双方对人际关系中的和谐—不和谐、平稳—混乱以及热情—敌对的主观感知”。Spencer-Oatey(2008)还提出了人际关系管理理论(rapport management theory)来分析交际者在人际交往中的和谐关系管理问题。该理论认为,和谐关系有三个重要组成因素,分别是面子敏感性、社交权力与义务和互动目标,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对和谐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国内学者陈新仁(2018)对这一理论进行改进,增加了“利益”和“情绪”两个关系管理维度,更加完善了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认识。

本文先对语用学领域国外经典的礼貌理论进行了梳理,而后在经典礼貌理论的基础之上回顾了人际语用学对于人际关系的崭新探索,旨在帮助国内礼貌以及关系研究者理清礼貌问题的发展脉络、把握礼貌研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Brown,P. & Levinson,S.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Lee-Wong,S. M. Imperatives in requests[J].Pragmatics,1994,4(04):491-515.

Ide,R. "Sorry for your kindness": Japanese interactional ritual in public discourse[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29(05):509-529.

Lakoff,R. 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r, minding your p’s and q’s[P].Papers from the Ninth Regional Meeting of the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3.

Leech,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City:Longman,1983.

Fraser,B. Perspectives on 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219-223.

Fraser,B. The concept of politenes[P].NWAVE Meeting.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1975.

Fraser, B. & Nolan, W. The association of deference with linguistic fo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1981(27):93-109.

Spencer-Oatey, H (ed). Culturally Speak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Politeness Theory [M].London:Continuum,2008.

Spencer-Oatey, H. & Franklin,P (eds).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2009.

Holmes, J. &Schnurr, S. Politeness Humor and Gender in the Workplace Negotiating Norms and Identifying Contestation[J].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2005(1):121-149.

Holmes, J. & Marra,M. Relational practice in the workplace:Women's talk or gendered discourse?[J].Language in Society,2004(03):33.

Grice,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H. P. Grice(1989)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C].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22-40.

陳新仁.言语交际者关系管理模式新拟[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8(03):5-12.

冉永平,刘平.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15,36(04):1-7.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
情商与销售业绩关系的探讨
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解读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