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果核神奇大变身

2019-09-10

放学后 2019年4期
关键词:核雕桃核果核

“老师,我的磨好了吗?”

“老师,我都磨了一个小时了!”

湖南省文化馆里,十余名小学生团团围坐,拿着砂纸不停打磨着手中的“小元宝”,有的兴致勃勃,有的却嘟起了小嘴。马罗成老师巡视一周后,摇摇头给予了否定:“线条不够圆润,还要继续磨!”

“又不是真元宝,这磨起来真没劲!”一名学生忍不住小声抱怨。

“一件精美的核雕作品,价值说不定超过银元宝呢。”耳尖的罗成老师听到了,笑着回答。

“真的吗?”这下同学们都来了精神,纷纷要求罗成老师讲讲核雕的故事。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烏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讲故事之前,罗成老师先背诵了一段,原来,这是初中课本上的一篇古文——《核舟记》,也是最早记录核雕作品的文字。

据《核舟记》描述,王叔远雕刻的那枚“夜游赤壁”核舟上有五人,各个须眉毕见,箬篷、窗、楫、壶、炉等应有尽有,船舷左右有窗八扇,开合灵巧,窗户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字,笔画刚劲,字迹清晰。

真的有这样精巧的核舟吗?答案是肯定的,还不止一艘呢。1995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发现了王叔远的核舟实物,与文献记载如出一辙,是现存最早、形体最小的果核舟。除此之外,各地博物馆都收藏有名家雕刻的核舟,其中江苏省常熟市博物馆的核舟由杜土元雕刻,文献记载,他每刻一舟的酬金是50两白银,还需提前两个月预定!

看同学们一个个听得目瞪口呆,罗成老师索性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大家,核雕在明朝最为盛行,当时的平民百姓甚至皇亲国戚都对核雕大为钟情,皇宫里还专门请有核雕高手,为达官贵人们雕刻桃核,作为项链坠和衣饰物。明熹宗朱由校不仅是核雕爱好者,还是个核雕创作者。

经过数百年的传承,核雕的技艺更为精湛,一艘近代雕刻的核舟,船首垂下的一条锚链就由数十个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的椭圆形连接而成,环环相扣,转动自如,让人叹为观止。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时,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中就有民间艺人创作的核雕作品。

“核雕需要想象力,更需要耐心。”罗成老师举起手中的橄榄核,意味深长地说:“果核,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品尝鲜果后的弃物,可到了微雕师的手中,就会化腐朽为神奇。”

同学们看看罗成老师,又看看手中初具元宝雏形的橄榄核,低下头,打磨得更有劲了。

非遗小课堂

什么是核雕?

核雕是我国民间微型雕刻工艺,已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核雕在我国历史悠久,有据可查的是明朝的《核舟记》。其原材料为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技法以浮雕、立雕、圆雕为主。雕刻成的串珠、挂件、摆件等,经长时间收藏把玩会产生包浆玉化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核材都是桃核与杏核,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才出现了用橄榄核和胡桃核雕刻的花船和人物。

猜你喜欢

核雕桃核果核
父亲是个“硬果核”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借”来的成功
“借”来的成功
外在与内质
阳光下的果核
手中的桃核
命运
核雕的工艺特征探析
试析核雕艺术的当代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