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良法与善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019-09-10许怀君

新长征 2019年4期
关键词:良法依法治国现代化

许怀君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政府都在研究的一道最重要、最根本的课题。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法治的基础一定是良法与善治的有机结合,法律是治国的根本遵循,良法是善治的基本前提。

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从这两个概念的阐释可以看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其核心要旨在于以现代治理理念重构公共权力,实现国家治理的范式转换,中心内容则是行政体系的自我再造,直接目标则是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打造民主、法治、高效的现代行政体系,为国家的“善治”创造条件。鉴于政府治理的中心地位,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以“政府再造”和政府治理能力质的提升为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

良法的特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从这段阐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谓良法,是指符合法律的内容、形式和价值的内在性质、特点和规律性的法律。良法在法的内容方面,必须合乎调整对象自身的规律;在法的价值方面,必须符合正义并促进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在法的形式方面,必须具有形式科学性。目前,学术界达成共识,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符合公平正义要求,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立法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努力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国情民情。具体来看,良法要有以下几个标准:一是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要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是要维护公平正义;四是要具备科学合理的体系等。

善治的特点。善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有序以及国家长治久安。建设一个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的法治国家,就是我们要追求的善治。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在其发布的《什么是善治?》一文中对善治提出了八项标准,分别为共同参与、厉行法治、决策透明、及时回应、达成共识、平等和包容、实效和效率、问责。善治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广泛的民主参与;二是取消人治走向法治;三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四是社会治理的全面参与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规划,我们必须以良法和善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良法与善治,说到底是法治的转型升级过程,包括更加注重良法善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从法律国家走向法治强国,实施法治中国战略。

更加注重良法与善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而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法治化,关键是实行良法善治,在这一进程中,必须更加注重良法与善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所谓注重良法与善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就是要把良法与善治贯彻落实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去,即贯彻落实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强调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程序公正、良法之治等精神和价值。

从法律国家走向法治强国。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的目标是良法善治,也就是“好的”法运行在现实秩序中,达到了“好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这段论述全面而深刻地阐释了建设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基本思路,是今后党和国家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必须遵循的基本路径。

实施法治中国战略。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战略性任务,现代化没有终点,但就其目标而言,从建设法治国家到建设法治中国,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法治中国”的内涵比“法治国家”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建设法治中国可以从以下三个目标来理解。一是从历史脉络来看,在完成建党、建军、建国的任务以后,中国共产党必然面临完成建制的任务。依法治理是和平时期的主要治理方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今后的重要任务。二是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来看,法治现代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家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上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侧重点有所不同。党的十七大之后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全面开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战略全面推进实施。中国共产党已经把法治当成战略问题,视为治国方略,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三是从经济社会转型要达到的目标来看,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在此进程中,如何保证现代经济体系的成功构建,法治中国的建设尤为重要。建设法治中国,既要推进依法治国,又要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自治;不仅包括有形的法律制度的硬实力建设,还包括无形的法治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不仅致力于国内法治建设,还要面向世界,推动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法治化。

猜你喜欢

良法依法治国现代化
论法治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我的女巫朋友
关于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