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好家风助党风带民风,以“三治”健全治理体系

2019-09-10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南溪巴蜀家谱

曾勋

一排排白色的小楼宁静地矗立在荷塘与绿植间,一路鸟语花香。还没走进旁边的中华家风馆,记者便被解说员的一个问题难住了:“家”字是怎么来的?“家”跟我们每个个体都休戚相关,至于“家”的来历和涵义,也许不少人都未深究。

作为四川省首批24个省级廉洁文化基地之一,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占地3000余亩,包括“三馆一场一堂,一廊一墙多亭”,即中华家风馆、巴蜀家谱馆、宜宾名人馆、巴蜀家风墙、家风讲堂、初心广场、十里荷廊等,配套建有游客接待中心、川南农特馆、民宿酒店、明月楼等,是“四川十大孝廉文化地标”之一。

它与月亮湾乡村振兴示范园区融为一体,覆盖裴石镇培农社区5个村民小组和健旺社区2个村民小组,园区集党建引领示范、巴蜀家风传承、农耕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

“梦想的编织”到“梦想照进现实”

“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赶到了洛河边,悲痛的五兄弟都埋怨太康,追述大禹的教导。这次河边谈话后来被命名为《五子之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家训,被称为‘中华第一训’。”

走进占地面积228平方米的中华家风馆,华夏家族、家族文化、中华家训、中华家风四个板块,把参观者带入了一个寻根的奇幻旅程,家族的起源、探索生命等知识和信息,图文并茂地呈现在眼前。

漢字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我们几千年来思考世界、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

很快,在百家书法墙上出现的“家”的甲骨文象形字,众人刚才的困惑解开了。

“家”字像是屋里养着一头猪,对古人来说,圈养生猪能提供食物和财产的安全感,成为定居生活的标志。在很多祭祀场合,也经常会以猪为祭品,由此指代宗庙,引申为朝廷、国家、都城的意思。

发展到春秋时期,以“家”指代“庙”,便有了“家室”的意义。墙上用不同的字体写下了14个“家”字,有的活泼欢快,有的中规中矩,有的个性鲜明,就像每个家里不同的家风。

“不管书法体怎么变化,都有能够遮风挡雨的屋檐、有代表财产和富足的安全感。也许,这就是‘家’的初衷。”对于南溪区裴石镇纪委书记刘生海来说,这些“家”意味着很多。

2016年一次职务调整,刘生海从区级部门来到了裴石镇担任纪委书记。来到裴石镇接到的第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具体从事廉洁文化基地打造工作。

“怎么打造?目标是什么?我心里完全没有底。”刘生海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挺迷茫,有的干部提出了“三思三廉”,有的干部提出“川南廉洁文化基地”,但总感觉不能体现南溪的根和魂。

晚上,刘生海在家熬夜上网查资料,学习党纪党规,当他看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的规定时,灵光一现,“感觉自己的灵魂被触及到了”。打造与家风有关的廉洁文化基地,这就是答案!刘生海把这个想法向班子和上级纪委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大家都觉得这个想法行得通。

南溪作为“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接纳地,裴石就是其中重要的南溪门户,小小裴石镇就有500多个外来姓氏,在此融汇有南溪承载“湖广填四川”五方共处的文化集合,其姓氏构成与湖广填川比例基本一致,对于巴蜀地区的姓氏来说具有代表性。

经过多次交流讨论,反复论证,一致认为将基地命名为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比较贴切。后期又经过无数次碰撞,综合提出了在基地打造中华家风馆、巴蜀家谱馆、宜宾名人馆、巴蜀家风墙及十里荷廊、家风庭院等配套景观的思路。

“为了挖掘本地家风文化,我一本本翻看家谱、翻看史志资料,整理南溪家风文化特色和宣传点。”南溪区直机关纪工委书记郭丽介绍,在廉洁文化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初期面向全区广泛收集家谱,她带着区档案局工作人员一本一本地核对家谱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区纪委监委领导的安排下,一连3个月郭丽先后十多次召集区文联专家、作家以及档案、文化专业人员,对家风基地各项细节进行核对、组图,直到上墙、制作材料、装饰、呈现方式、视频细节都逐一审核。就连7岁的儿子也常常陪她周末加班,累了就趴在桌子上面休息,等到妈妈“下班”常常已是深夜。

刘生海谈起基地的建设过程,颇有感触。他说这是“梦想的编织”,虽然困难重重,但大家坚持初心,最终犹如“梦想照进现实”。

山更青了,水更绿了,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了

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不少外省人入川垦荒。康熙七年(1668年),王氏万厚公携全家老小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移四川。他们在宜宾南溪落脚,当时王万厚已用尽所有盘缠,便将仅剩的几斤黄豆制作成豆腐干叫卖维持生计。

一天,一名瘸腿老者在王家门口倒下,王万厚把陌生的瘸腿老者当成自己的老人供养。

一年后的一天,老人突然不见,在他的床上留下一个布口袋,里面装满了草药,并附有纸条介绍豆腐干卤制方法。当天早上,人们发现王家的大门上多了一块匾——孝善坊。从此,这家豆腐干作坊有了名号,王万厚公以“孝善坊”行孝行善,受到乡邻好评,乡亲们为他立下了“孝善”牌坊。

一名参观基地的南溪当地干部表示,“孝善坊”“六尺巷”等南溪人身边的家风故事,对于本地人来说更有代入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像王万厚这样的热爱公益、乐善好施的先人,为我们党员干部树立了为官做人的标杆,他们的价值是永久不褪色的。”

“今天老师带我们一起去探索‘家’的起源。在巴蜀家谱馆门口,百家姓石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追宗溯源,找到了‘源’,我们的心就不会走远。”今年六一儿童节,裴石镇中心校学生布置的特别“任务”,就是和家里人一起写家规家训。

基地提炼形成的“孝善,良心,忠义,文明”的家风文化特色,“孝善传家,良心处世,忠义报国,文明礼宾”的家风主题,给孩子们提供了具有丰富乡土文化内涵的精神食粮。

宜宾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唐浪生谈到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时说,弘扬廉洁文化,既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教育,也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接受熏陶,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持续净化。

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基地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家风、民风、政风的改善,促进了乡村振兴地文化建设。如今,培农村家家户户有家训、每逢家庭聚会必重温家训、村民人人谨遵家训。

南溪区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肖华刚谈到,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以清正家风促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地方社会政治文化生态。

“基地的打造,不仅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我们的文明习惯正在不断的养成,邻里关系更加和睦。”欧阳维铭是培农的村民,在镇政府表彰的“裴石之星”活动中,他的家庭被评选为“孝善之星”家庭。

这两年,他目睹了基地打造给家庭、邻里和社区带来了硬件和软件变化,“个人更加注重家庭,家族更加注重家风以及传承,可以说对我们这一代,乃至下一代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家风传承永远在路上”

宜宾市纪委监委在推动基地打造上,要求有丰富的廉洁专题展现、长期的廉洁教育活动、科学的日常管理机制,让全市各地群眾在家门口受到廉洁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亦凸显出因地制宜、借事育人的特点。

巴蜀家谱馆中嵌入的“乡贤议事厅”专区,体现了以好家风促党风带民风的立意,耕织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协调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对此,南溪区纪委监委相关人员谈到,目前在基地推行“三长”治理模式,即以户为单位推荐产生1名明事理的家长,以自然院落为基础推选互帮互助的院长,以村为单位选举产生“村”长,构建三级联动自治体系,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将治理触角向下延伸到家庭。

除此之外,还成立乡贤咨询委员会,将与群众接触时间长、生活在群众中的威望高、熟悉民风民俗、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老军人、老教师等乡贤组织起来,成立乡贤理事会,用言行于无形中化解纠纷等。巴蜀家风研究中心和巴蜀家风文化学院等学术研究平台也相继成立。

上百篇汇报材料、几十次讲解员培训、数十类版本宣传画册、多部宣传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成功申报为四川省廉洁文化基地只是第一步。

“家风传承永远在路上。”刘海生说,“我家虽没有大富大贵,但你们要谨记兄弟和睦,父慈子孝,懂礼守法,勤劳朴实。”这是打他记事起,老父亲常在耳畔念叨的家规。如今,随着基地的建设,关于家规、家国的涵义,刘海生又有了新的理解。

在南溪,有因“孝行”“善德”而立“孝善坊”的王万厚,有“孝廉方正”的乡贤包宽,有“童叟无欺、言不二价”的郭大良,有精忠报国的侯良柱,有忠诚为国的雷大兴……这些凝聚成了南溪孝善、良心、忠义、文明的家风,将永远传承下去,而巴蜀家风传承示范基地作为其中的载体,会愈加彰显其不可或缺的见证作用。

猜你喜欢

南溪巴蜀家谱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干杯!
巴蜀文化翰墨第七届诗书画印艺术展作品
去北陵公园怎么走?
潘光旦嗜治家谱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