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诗经》中叠词的修辞作用与教学建议

2019-09-10阳旦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叠词情景交融修辞

阳旦

摘要:《诗经》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成为了为后世文学作品中修辞方法运用的范本。《诗经》中叠词的修辞手法主要起到了增强音乐节奏感、突出意象特点、升华意境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采取明确目标、多篇整合、诵读吟诵等教学方法对《诗经》中的叠词进行教学。

关键词:诗经;修辞; 叠词;音韵美;意象;情景交融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汉语文学创作史上一座光彩熠熠的里程碑。诗经中的语言的运用,能够很巧妙地与音韵结合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音律悠远绵长,诗经的语言中饱含丰富的意象,折射出悠远的意境美,这与诗中所运用的叠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本文就《诗经》中叠词的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一些分析,以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叠词使音韵感增强,延伸诗美的长度

诗经中叠词的运用,能够很巧妙地与音韵结合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悠远绵长[1]。

《晋书·挚虞传》中写道:“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2]其“音韵和谐”讲求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音,不少诗词作品中都有添字以足音的做法,而叠词往往能够起到这种调节音韵的作用 [3]。《诗经》中叠音词的运用,就是前人对语言探索路途中的结晶,比如: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王风·黍离》)

这几个叠词也富于变化,叠词的铿锵有力,读罢让人余音绕梁,纵向延伸了诗美的长度。

二、叠词使意象突出,舒展诗美的宽度

意象是诗的血肉所在。《诗经》中描摹了许许多多的意象,也为后世诗歌描摹意象提供了范本。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4]强调了《诗经》的诸多作用,而这些作用的生发是与《诗经》中作品所构建的意象是密切相关的。《诗经》中叠词的运用,对诗中意象的突出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运用叠词描摹意象的声音

《诗经》中许多采用叠词来模拟意象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十分生动形象,比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雅·鹿鸣》)

“呦呦”是鹿的叫声,开头皆以鹿鸣起兴。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以此喻指君臣之间的宴会,若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在和乐的氛围中马上宽松下来。

2.运用叠词展示意象的形态

《诗经》中的叠音词,用以描摹状貌的摹态词最为常见,而不同的叠音词出现在不同的诗篇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卫风·氓》)

《氓》中采用了几组展示意象形态的叠词,如“蚩蚩”一词,形容诗中“氓”这个男主人给人展示了一副忠厚老实的相貌,实际上大相径庭。“淇水汤汤”中的“汤汤”一词,形容水势盛状,由此喻指女子面临的艰难险阻之深。而这些描摹形态的叠词,一方面用词十分准确、形象,极易把人引入诗中的场景当中来。同时,叠词相比单音节词在语义和抒情的体现上,更具有强调的作用,从而形成鲜明的反讽效果[5]。

3.运用叠词展现意象的动作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

叠音词有强调的效果,“采采”,是不断得采的意思。这个动作描写,却映照了女主人公心不在焉的心理情状。

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6]由此可见,叠词对诗歌主体意象描摹,以局部映衬主体的重要性。叠词对意象的突出可谓扩展了诗歌的宽度,让人在饶富有意象感染力的诗美之中徜徉。

三、叠词使意境升华,拓展诗美的厚度

戴叔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7]如果说意象是诗歌中的血肉,那么意境就是诗的灵魂所在。意境的营造,往往依托于意象的塑造。《诗经》中大量赋比兴的手法,引类譬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都是为了意境的营造、情感的抒发作依托[8]。

叠词的运用,可以强化语义,增强形象性修辞的效果,从而升华意境,使情感的抒发更为绵延婉转。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这四句千古名句,创造出委婉曲折、意在言外的效果。“依依”既体现了杨柳摩挲的柔婉状态,也折射出主人公内心的曲折与不舍的情怀。“雨雪霏霏”中的“霏霏”极力渲染了了大雪纷飞的场景。主人公在柳色青青的春天离去,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归来,脚下踏着的尽是一股苍凉之态[9]。

《诗经》的厚重感,蕴藏于诗的意象中,《诗经》中叠词的运用,字里行间散发出厚重美的气息,扑朔迷离中给人一种悠远的想象,启迪人去思索。

四、《诗经》叠词修辞手法教学建议

新课改以来,中学课堂对古诗模块加大了教学力度。必修教材中,如《关雎》、《蒹葭》、《氓》等,而选修教材中,也是篇目有增无减。而从这些篇目来看,在探讨《诗经》叠词作用的基础上,就《诗经》叠词的教学提出一些探讨和建议。

1.把握基调,理清思路

《诗经》中叠词既有名词性的,又有动词性的,更有形容词性的,其在句子当中充当很多种语法功能[10]。比如:

(1)作主语:“燕燕于飞”(《氓·燕燕》)

(2)作谓语:“蒹葭苍苍”(《秦风·蒹葭》)

(3)作动詞修饰语:“坎坎伐檀”(《魏风·伐檀》)

这些叠词运用十分灵活,要在明确叠词运用的基础上,加以理解句子,对于叠词的作用分析也离不开整首诗。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明把握诗的感情基调,不能脱离整体去单一地分析叠词的作用。

2.整合教学,分析归纳

《诗经》中篇目众多,一首诗歌中的叠词往往不够丰富。比如:“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周南·卷耳》)”通篇的叠词“采采”为同一修辞作用,因此,不能一以概之解释认为叠词的作用仅仅在于此。应该多方面整合其所学的、所熟悉的甚至脍炙人口的篇目,加以分析,或者归纳总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叠词的作用。

在分析归纳的同时,出现相同叠词而具有不同意蕴的诗歌,也可以进行篇目对比研读和重点解析。适当地可以与一些古诗词联系起来,比如“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邶风·雄雉)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1]。

3.诵读吟诵,培养语感

叠词的教学也有赖于多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尤其对于像古诗词里的跟音律节奏美有关的叠词的教学,应该多强调诵读,学生在多重诵读中,也能够潜移默中培练语感,从而增强对叠词修辞作用的理解。吟诵时,自然要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如轻重缓急;要领悟叠词散放出来的情感,或悲或喜等等。

《诗经》是我国汉语词汇的一块基石,也是语用知识的海洋,它有着太多的璀璨珍珠等着我们去打捞,这也是日新月异的现代教育中,《诗经》常读常新的魅力所在。叠词是《诗经》语用修辞层面知识的一小块,在浩瀚的语文学习中,我们的教学也会随着实际不断探索、更新。也需要我们在课堂实际中投入更多探索的精力。

参考文献:

【1】姜守阳.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作用[J].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18-19.

【2】陈文涛, 张金玉, ChenWentao, et al. 英汉叠词的构建形式与修辞手段[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4(5):58-61.

猜你喜欢

叠词情景交融修辞
妙用叠词我来说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可爱的叠词
让叠词走进句子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