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清岸绿美通州

2019-09-10高维海

北京支部生活 2019年8期
关键词:通州区通州河长

高维海

通州区多河富水,境内主要河流有13条,干、支灌排沟渠有311条。由于地处“九河下梢”,中心城区96%的雨洪水经过通州下泄,水质黑臭、环境脏乱成为通州水系的顽疾。

近年来,通州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加大以北运河、潮白河、凉水河为主脉的水环境治理力度,实施区镇村三级治污工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升水系景观建设,让水清岸绿的水环境格局在通州实现了重建。

7月8日上午9点,阳光明媚,微风送爽。记者来到了水系治理后的北运河,举目远眺,宽阔的河面在阳光下微波粼粼,野鸭成群悠哉地在河中觅食,步道上的居民三五成群或做操或健步,林水联动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

精准施治源头确保水质还清

提及水环境治理,通州水务局供排水科科长张秀捷感慨颇多。她告訴记者,10年前通州区的河道都是污水直排、臭气熏天。自2009年开始实施通惠河、温榆河、北运河污水截流工程,到2017年完成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通州区建成区已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截至2018年底,区域内的河段变得水流畅通,黑臭水体实现了全部还清,引来大量水鸟聚集栖息。

消除黑臭水体,治标更要治本。“过去,农村污水直排,对河流造成极大污染。针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率不高的问题,区委区政府瞄准短板,实施了区、镇、村三级治污工程,要求各级党组织主动作为。”张秀捷介绍,截至6月底,13座乡镇再生水厂建设运营项目基本完工,实现了乡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通过“城带村”“镇带村”“村级建站”的形式,解决了213个村污水治理问题。2019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年内实现村外有径流的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确保污水不出村、不入河。

为实地探访通州污水防治成效,记者来到了全地下封闭式的碧水污水处理厂参观。运营厂长汤德强告诉记者,目前,污水处理规模为18万吨/日,出水标准为京标一级B,主要用于三河热电厂冷却水、市政杂用水、河道生态补水。厂里的党员带头加班,发挥了头雁作用。

碧水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让居住在厂子附近的花石匠、华业玫瑰等小区的居民尝到了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甜头。现在水质清澈见底,游鱼嬉戏,这里成了附近居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科学施治水系景观美丽如画

中午时分,记者顶着艳阳,来到了通州区紫荆雅园小区。记者发现,小区的道路两侧整齐排列着层次有序的绿植,一些绿植旁和雨水篦子的周围都铺上了一层鹅卵石。“这些绿植和鹅卵石的用处可大了!”区水务局海绵城市工作科负责人蔡殿卿介绍,绿植区域可以滞留住一部分雨水,而鹅卵石可以把树叶、垃圾、泥沙等大量杂物过滤掉,确保超出设计滞留量以外的雨水干净地进入下一级雨水管道,起到初期净化的作用,既减少了河道的防洪压力,又避免雨水管道排出的水不再二次污染河道。

这是通州区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施科学治污的一个缩影。

2016年4月,通州代表北京入选第二批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通州充分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手段,实现雨水集纳循环利用,又避免泥沙、杂物随雨水排入市政管道而加重水环境治理难度。

“水环境治理,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河道清淤是提升河道水质的一条重要路径。但“部分水体清淤后水质反而恶化”的问题,却一度困扰着通州区水务局。于是,他们请来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专家,解决了河道清淤“是否清、清多少”的问题。

“水清了,还要科学分洪,满足市民滨水生活需求。”区委区政府从全流域系统角度,提出了“通州堰”的科学治水用水理水思路。北运河流域实施“通州堰”工程后,借鉴“堰”的“分水”原理,运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实施分流、蓄滞。当流域发生百年一遇洪水时,流经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洪水水位可降低约1米,基本维持在50年一遇水平,实现了副中心段现有堤防不加高。在保障城市副中心防洪安全的同时,满足市民的亲水需求。

通州的运潮减河,因采用“通州堰”分减温榆河洪水,减轻了北运河排洪压力而得名。为满足市民亲水休闲需求,2014年,在对运潮减河实施主河槽清淤疏挖、岸坡生态护砌等治理工程的同时,还沿河道建设了“运潮减河公园”。正在运潮减河公园遛弯的丁大妈告诉记者,她是老通州人,见证了通州水系的变化。“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水系景观建设让百姓有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长效施治保水护水常抓抓长

凤港减河曾是通州境内有名的臭水沟渠。如今,河道水体清澈,水质得到有效改善。

“水体还清后,管护必须跟上。我每周至少巡河2次。”说这话的是马驹桥镇房辛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凤港减河村级河长于士新。他一边打捞河道里的塑料瓶一边说,“确保河道干净、水质提升,是我这个党员河长的职责。”

“2018年底,通州区39条河流53个河段、264多公里的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了还清。截止到目前,水体保持稳中向好的趋势。”通州区水务局河长制工作科负责人邵春刚告诉记者,能维护好这样的局面不容易,这得益长效监管机制。

“水体还清了,保水护水贵在常抓抓长。”区委区政府依托区级26条重点河道,将全区划为15个流域,设立区级河长15名,乡镇街道级146名,村级421名,实现了三级河长全覆盖。2018年度区级河长共开展巡河141次,巡河里程1685公里;乡镇(街道)级河长巡河1723次,村级河长巡河37548次,有效促进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此外,区委区政府还坚持落实市委书记蔡奇提出的“四个结合”,即:与疏整促专项行动结合,严查污水直排和超标排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抓紧补齐处理设施短板;与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结合,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结合,引导相关力量依法履职。通过“四个结合”形成合力,有了问题通过“吹哨”多部门联动解决,确保水系管护全天候、全覆盖。

(责任编辑:闫正宇)

猜你喜欢

通州区通州河长
浣溪沙·春日单车走通州
水利部部长为“记者河长”点赞
桃花正艳 授粉正忙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狐狸的把戏(续编三)
狐狸的把戏(续编二)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通州过热的房市正在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