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样化乐队指挥形式的研究

2019-09-10徐波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中西方多样化方法

徐波

摘要:在乐队表演中,指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挥引导着乐队表演的走向,掌控着歌曲的节奏,是乐队表演的灵魂所在。一个优秀的指挥家,在乐队表演中,不仅能够控制演奏者的速度和节奏,更能向观众传递出这首歌曲的主题和情怀,指挥家并不是乐队的成员,但也早已融入于乐队之中。乐队的发展历史悠久,指挥形式也随之变迁,不同的乐队演奏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指挥方式,通过彼此之间的共同合作,才能完美的诠释作品的内涵,得到观众的内涵。本文中,笔者从中西方两个方向,探讨了乐队指挥的多样化形式,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乐队指挥;多样化;中西方;方法

前言:人们对乐队指挥并不陌生,再谈到指挥者这一角色时,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指挥者站在舞台的中央,手持指挥棒,看着歌谱,摇晃双手”的样子[1]。其实乐队指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除了上述谈到的乐队指挥方式,还可以用击打的方式进行指挥,也可以是用演奏的方式进行指挥。不同的乐队所演奏的不同歌曲,其节奏感是不同的,为了更好的把控舞台效果,就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挥方式。除此之外,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歌曲的演奏方式也是不同的,在指挥方式的选择上也存在些许的不同。因此,从中西方两个不同的国家,看待乐队指挥的不同方法就是有必要的,这能促进乐队指挥的发展。

一、西方国家多样化的乐队指挥形式探讨

1、击拍者担任指挥

最早的,在13世纪时,已经出现了用击拍的方式来指挥乐队,指挥者通过双手的拍击形成节奏,为演奏者传递信号。在实际的乐队表演中,这种指挥方式有效的统一了乐队演奏的节奏[2]。再后来,到了15世纪开始,出现了手脚并用的击拍指挥方式,不同于双手击拍,这种指挥方式加入了脚的作用,通过跺脚产生有序的声音节奏,引导乐队的演奏。以上的两种指挥方式,在统一乐队节奏方面确实有着显著的作用,且上手容易,无需借助其他的工具,是当代的風靡的指挥方式。但是,对于一些安静的乐队表演,如歌舞剧表演,击拍会为表演产生多余的噪音,影响着演奏整个过程的美感,其适用性并不高。直到18世纪,这是西方乐队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人们越发意识到乐队指挥的重要性,才开始有了乐队指挥这一职位。当代出现了越来越多专业的乐队指挥者,其不仅要指挥演奏者的发音音准,还需要协调乐队演唱的顺序。自此,击拍方式的乐队指挥得到了改进,可以很好的融入到舞台表演中,与音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2、乐队演奏者担任指挥

在18世纪初,乐队指挥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传统单一的击拍指挥方式也得到了升级和改进,除了专业的指挥者,还可以在乐队中的乐器演奏者中选择指挥者。乐队表演需要用到多种乐器,那么选择何种乐器演奏者担任指挥者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在一段长时间的探索中,在乐队表演中,由乐器表演者担任指挥出现频率次数最多的就是小提琴演奏者和键盘师。就西方乐队表演而言,钢琴演奏一般不会贯穿全场,所以相比之下,小提琴演奏者担任指挥的次数更多。但是,就指挥的影响力来看,钢琴指挥的影响又要高于小提琴演奏指挥。总的来说,各类乐器演奏者都可以担任指挥,这要取决于歌曲的种类。但是,无论是哪种乐器的指挥者,都需要具备充足的演奏能力,能够把我整首乐曲的节奏。虽然,乐器指挥拥有许多优点,能够为乐队表演添加魅力,但是却不适合交响乐。在大型歌舞剧交响乐表演中,由于指挥者和乐队的站位的问题,很容易出现乐队成员听不清乐器指挥声音的情况,这也是乐器指挥的缺点。

3、指挥棒指挥

在20世纪初,指挥家这一职位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再谈到乐队表演时,人们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了指挥家。指挥棒指挥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所诞生的。相比于上文中的两种指挥方式,其不会产生额外的噪音影响乐队表演,并且也不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乐队成员用双眼注视指挥棒的节奏,摆脱了乐器指挥受到空间的限制。自施波儿第一次尝试着用指挥棒为乐队传递信息开始,越来越多的乐队开始沿用这种方式指挥乐队表演,其适用性更高,取了很好的指挥效果。在世纪的乐队表演中,指挥棒指挥者是整个乐队表演的灵魂,他统领着整个乐队,所有的乐队成员都需要听命于指挥者。因此,指挥棒指挥需要充分的了解乐曲的节奏,并且在指挥中融入到乐队表演中,才能出色的完成表演,为观众传递乐曲的主题和情怀。

二、中国多样化的乐队指挥形式探讨

1、用击打的方式进行指挥

中国乐队最早是通过击打的方式来指挥的,击打是中国乐队指挥的雏形。击打中又包含着多种方式,其中拍板是最早的一种击打方式,这种乐队击打指挥方式流行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中几乎所有的乐队表演都在用这种方式指挥。众所周知的,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戏曲表演大多是由肢体表演主导的,背景配乐主要是通过乐器的拍打形成的,因此通过击打的方式来指挥戏曲表演就是比较适用的。同样的,中国击打指挥的方式也会产生噪音,影响乐队表演的美感,除了戏曲表演之外,这种指挥方式几乎很难融入其他乐队的表演之中,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用演奏乐器进行指挥

和西方国家一样,再发现了击打方式指挥乐队表演的局限性后,人们开始尝试研究其他的指挥方式,乐器指挥就是击打指挥的改进。在中国的俗语中,有一句话是“群龙无首”,将其运用到乐队表演之中,就充分的显示出了乐队指挥的重要性[3]。在福建闽南乐队的表演中,一般是由琵琶演奏者担任乐队的指挥者的。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看出琵琶演奏声音的清脆。选用琵琶演奏者担任乐队指挥,非但不会乐队演出产生噪音,还能为表演增添魅力。再看少数民族地区,其乐队表演一般以腰鼓为主,因此乐队指挥主要选择鼓类乐器的使用者。司鼓者通过“起签、起板、转板、转快、转慢、杀签”等不同的演奏方式来指挥乐队。在鼓类乐队的演奏中,击鼓者不仅扮演者指挥的角色,同时也是演奏者的身份。因此,鼓声越大,对整个乐队的表演越有利,这不会变成噪音影响乐队演奏的表演,反倒会活跃整个现场的气氛,这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乐队表演的特点之一。但是,只要是乐器表演,其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乐队表演,这在中西方都是乐器表演所头疼的一个问题。

3、持指挥棒指挥

中国的指挥棒指挥是由西方乐队指挥文化引进的,通过对西方指挥棒指挥的改良,形成了适合中国乐队指挥的一种指挥形式。从20世纪开始,我国增加了与国外国家的文化交流,西方国家各种乐器文化也传入到我国,如小提琴、钢琴等都出现在中国的乐曲表演之中。中国乐队的组织和形式也得到了改变,指挥者的地位也得到了重视。但是,就指挥棒指挥的作用来看,其和西方指挥棒指挥是一样的。因此,指挥棒指挥成为了我国最为流行的一种乐队指挥方式,并且在我国大大小小的乐队表演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结:在乐队表演中,指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乐队文化的发展,指挥的方式也得到了改进。虽然中西方乐队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乐队指挥大多还是由三个方式组成的,其分别为击打指挥、乐器指挥、指挥棒指挥。在这其中,指挥棒指挥是现如今全球所公认的一种指挥方式,在大小不同的乐队表演中,人们频繁可见指挥棒指挥的身影,他是乐队表演的灵魂所在,能向观众传递乐队表演的主题和情怀。

参考文献:

[1]王春雨.浅谈乐队指挥的历史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7(12):23-24

[2]曾魁.浅析乐团指挥中肢体语言与情感的表达[J].音乐时空,2018(16):12-13

[3]康宇丹.多样乐队指挥方式探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7(02):33-34

猜你喜欢

中西方多样化方法
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探究
谈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初中英语教学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