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因材施教”的若干思考

2019-09-10彭小平李刚罗倩倩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彭小平 李刚 罗倩倩

摘要: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但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重点阐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对象,分析了因材施教的局限性,指出了如何正确处理因材施教与中庸的关系。

关键词: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两千多年以来,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一直指导并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教学,但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阻碍了因材施教作用的进一步发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因材施教的教育对象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然而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如因材施教的教育对象问题,往往只关注“差生”和“尖子生”少部分学生,而忽视处于中间的大部分学生;同时却片面地认为“照顾大多数,面向全体学生” 就是不讲因材施教了,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特别注意的问题[1]。

出现上述认识误区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必须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是要拉平学生的素质、消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而是要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各种素质都尽可能地得到充分发展[1]。

全面发展是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是全体学生的平均发展,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的全体学生还是不同的、各有其特点,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各自不同的内容、水平和方向[1],因此,全体学生都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对象。实际上,因材施教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教学的,而任何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不是针对学生数量的多少,也不是针对学生成绩的优劣。

二、因材施教的局限性

因材施教是一条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教学原则,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完全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性与权威性、忽视学生的完整性以及造成教学的封闭性[2]。

虽然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主张“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但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性与权威性,无论是对学生材质的挖掘、把握和确定,还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其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缺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4]。在因材施教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关系,并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3];另外,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地合理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将会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教师的施教,从而影响了因材施教作用的充分发挥[4]。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完整性的忽视,产生了不良的后果,一是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二是教师无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严重影响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同时也造成教学的封闭性,一是使教师对学生的判定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缺乏动态的认识,二是教学缺乏灵活性[2]。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定“材”和选“教”的过程中,让学生也成为判定“材”与“教”的主体,并保持判定过程的动态性与开放性。在确定学生的特点以及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时,师生之问应该采取一种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方式,并且这种方式要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

三、因材施教与中庸的关系

孔子把中庸人格作为理想人格,视中庸人格为做人做学问之理想,而中庸人格表现在个性上就是适中、适度、不极端,因此孔子以此作为学生受教的目标,并将此目标与学生的现状对比,判断学生是否“过或不及”,或者偏而不兼,由此选择其教育内容和方式而因材施教[5]。

子贡问:“師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6]。显然,偏离中庸人格的“过”与“不及”,就构成了师与商的教育需求[5]。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这是孔子针对“冉求平日做事退缩,仲由好勇过人”的不同性格特征,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7]。圣人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6]。这也充分说明了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很好地贯穿中庸思想,要求学生在保持谦虚、果敢等美德的同时,既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8]。

中庸不仅是做人的理想,也是待人处世的原则。中庸待人处世是一种灵活宽容而注重时机与度的哲学,其核心是守中不极端、务时而发[5]。

在《论语·子张》中记载了子夏的“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与子张的“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的不同交友观点,这是孔子针对“子夏为人太宽厚,容易被人利用;而子张为人太苛责”不同的、均不符合中庸的待人处世特点,实施因材施教后才出现的不同的交友之道[9],同时,也使子夏和子张的待人处世更接近、符合中庸之道。当然,因材施教一个重要的目标和标准就是扬长避短和扬长补短,使学生能成为合乎中道的高尚君子。总之,要正确处理好因材施教与中庸的关系,因材施教的具体策略应该受到中庸思想的调控。

参考文献:

[1]高稳.对“因材施教”认识上的三个误区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30):79-80.

[2]孔祥渊.从“因材施教”走向“商材议教”[J].上海教育科研,2014,(06):27-29.

[3]贾万刚.从“因材施教”到“因需施教”—关于“教育”一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06):17-19.

[4]熊杰锋.电子类本科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2):252.

[5]阳泽,余小燕.孔子因材施教的人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71-76.

[6][南宋]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任晓英.《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初探[J].亚太教育,2016,(10):100.

[8]蔡践.论语全编[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6.

[9]思履.论语·中庸·大学详解[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多平台融合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