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有新生

2019-09-10刘婷婷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心理准备区别小学

刘婷婷

摘要:《幼儿心理学》中指出:消极的情緒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起破坏、瓦解作用。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得到干预,焦虑的情绪一直延续下去,就会对身心健康起到破坏作用,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的心理问题甚至会躯体化,形成一定的身体症状,比如惶惶不安、频繁入厕、做恶梦……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区别;心理准备;教育

前言:每个新学期的开学,我们总能在小学校的门口看到哭泣着不肯进学校的一年级新生,和一脸无奈又焦急的家长。在学校里,也总有一些一年级的小朋友不能很快地融入到学校的学生和生活中。也有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加到家,对着作业一筹莫展……我们都知道,小学教育是打基础和培养能力、习惯的阶段,小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部分幼儿园刚毕业的孩子来到小学,很难进入到小学的状态当中,家长也心急如焚,问题出在哪里?幼小衔接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准备。

一、心理准备

(一)家长的心理准备

1、明确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

(1)学习时间不一样。幼儿园没有非常严格的上、下课时间规定,每节课大概在10~30分钟不定,孩子们中午还可以午睡。而上了小学就要严格遵守学校的时间安排,早上规定了到校时间,上午四节课,下午二节课,每个课间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以铃声作为标准。上课时必须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生活制度不一样。带过孩子的家长都有同感,孩子送进幼儿园后,家长比较轻松,一日三餐幼儿园都可以解决,上午和下午还各有两次加餐。到了小学以后,每天早上家长都必须很早就起床给孩子准备早餐,吃完早餐后,还得匆忙赶到学校上课。课间十分钟也没有餐点和水果了,作息制度和生活制度比较严格。有的学校提供中餐,有的学校没有中餐,家长还要负责孩子的这两餐。每天晚上吃完饭后,还要进入作业环节,所以很多家长都觉得生活变得十分紧张和疲劳。

(3)活动形式不一样。幼儿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抓住儿童的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能力和习惯,促进大脑发育和肢体发育,小朋友们不仅感兴趣,而且非常开心。而小学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多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查、考试来完成的,这对孩子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4)师生关系不一样。在幼儿园,每个班基本上都有三位老师,两位负责教学,一位专管孩子的生活,老师像妈妈一样照顾孩子,与孩子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每个幼儿刚从家庭脱离出来,来到幼儿园,对老师是一种依赖关系。

在小学,老师也关爱每一个孩子,也和孩子有个别交流,但因为有教学任务的衡量,老师会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更多体现的是教书育人的师生关系。

(5)教学要求不一样。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的学业知识与技能没有严格的考核要求,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整个幼儿园生活轻松快乐。来到小学后,学习知识、能力的提高,成为孩子们主要的任务,孩子需要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因为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孩子们必须要学会上课专心听课,按要求完成作业,参加各科考试…孩子们的主要任务不再是游戏,而是学习。

2、信任孩子的能力

什么是能力?我们知道,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为适应环境而逐渐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的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该装置长约2.6米,宽约1.3米,高约1.4米。一般以无色透明的钢化玻璃为支撑物,婴儿可在上面爬行。玻璃下两端在不同位置放置红白格相间的棋盘布,一边由于布料紧贴玻璃,看起来没有深度,另一边由于布料与玻璃相隔数尺而看起来为“悬崖”。在两者之间有一个称为中央板的过渡地带。

孩子在上了小学后,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态,要淡化要求老师替自己管理生活,而是要主动去加强对孩子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要充分地信任孩子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是要替孩子去扫清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而是要帮助他自己去克服困难,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孩子的心理准备

1、新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1)恋园。我们发现有一些学生,刚入学的前几天,因为好奇心强,上学特别积极,浑身是劲儿,可是没过多久,热情就退却了,来到学校也是无精打采的,觉得上学没意思,这就是“恋园”现象。这种现象表明这部分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停留在幼儿园的生活方式。

(2)上学焦虑。有的老师反映,有的孩子上课时,不喜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如果请他发言,甚至会面色苍白,有的更严重的甚至全身出冷汗。《幼儿心理学》中指出:消极的情绪会降低活动效率,导致各种消极行为,并对心理起破坏、瓦解作用。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得到干预,焦虑的情绪一直延续下去,就会对身心健康起到破坏作用,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的心理问题甚至会躯体化,形成一定的身体症状,比如惶惶不安、频繁入厕、做恶梦……

(3)注意力分散。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2、孩子的心理准备离不开家长的帮助

(1)心理上的疏导。家长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的思想变化。积极和老师配合,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2)努力做100分家长。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前,家长和孩子在交谈中要经常流露出对小学生活经验的向往,让孩子感受到言语中的自豪。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评价老师。在孩子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的是非判断标准之前,他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来源于成年的人态度。孩子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需要对老师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老师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

二、环境的准备

(一)准备一个专门的学习场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孩子准备一个专门的房间让孩子安心学习。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也最好为孩子准备一个学习角,安置书桌和椅子,让孩子有一个安心学习的地方。

(二)安静的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家长要为孩子准备一个安静的不受干扰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全神贯注地学习,所以,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尽量为孩子排除一切干扰孩子学习的因素。

以及营造勤学上进的学习氛围、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等。

三、学具的准备

(一)带领孩子一起挑选学习用具。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上学前,亲自带领孩子一起去挑选学习用具,让学前准备具有仪式感,孩子能从内心感受到上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这件事和自己以往做过的事都不一样,从而更加期待小学生活经。

(二)挑选合适的学习用具。学习用具的选择切忌花哨、以免孩子在上课时分散注意力。也不能一味的给孩子买贵的用具,避免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学习用具简洁实用是最好的。

结语:每一个父母都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在成为父母之前,都没有上过“如何当家长学校”,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进步、一起成长,才能,也一定能收获许多人生的快乐。希望每一个家有新生的家庭都能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新生过渡。

参考文献:

[1]陈幗眉.幼儿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J].民族出版社,2005,

[4]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心理准备区别小学
浅谈课前准备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心理准备
位置的区别
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看与观察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