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语义隐喻认知分析

2019-09-10李锟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4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义隐喻

摘要: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语言的多义性,它是自然语言固有的现象,涉及人类的认知心理机制。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常用字“头”为例,从范畴(原型)、隐喻和转喻的语言认知角度探索对“头”的诸多义项,梳理“头”的义项之间的关系,弄清多义性形成的认知机制,对科学地构建语义网络模型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隐喻;语义

“头”是人最重要的身体部位,是人类认知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以“头”的所有义项作为一个范畴,以“头”的概念为范畴的中心。从语言认知的角度考察,表示“头”的概念的意义——“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就是这个范畴的中心义项。那什么是概念?什么是中心义项呢?赵艳芳认为,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概念是人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而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理解。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是语言符号最早获得的义项,在语义范畴中也最具代表性的义项,一般是人们首先认知的,是“直接”意义。中心义项是语义网络的基础,衍生义由中心义衍生而来,构建以中心义为核心的多义词语义网络体系更有助于学习者对多义词各个义项的习得。“头”是“頭”的简化字。《说文解字》:“头,首也。从頁,豆声。”“头”是一个形声字。“頁”表示头。本节将综合《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这三部辞书中“头”的各个义项,梳理其义项间的关系,并尝试着阐释“头”的语义系统内部联系。这个字头下列有: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以上三部工具书中所收的“头”在义项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其中《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大字典》对“头”的释义较为丰富,义项数量高达16个和15个,《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头”的释义较少,只有3个义项。可见不同工具书对“头”义项的归纳存在较大差异。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基础,以该词典的16个义项为参照对比其他工具书中的义项,为了让“头”的语义范畴更清晰明了以供有意义地分析,在笔者对其进行义项整理后,根据语义功能分列如下:

【头】

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指头发或发式。剃~|梳~|平~|分~。

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

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

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铅笔~儿

6、为首的人。工~

7、方面。新挂两~

8、在前的,在先的。~等|~车|~趟

9、(介)临;接近。~五点就得动身。

10、赌博或买卖中抽的回扣。抽~。

11、量词,a)用于动物(多指家畜);b)用于蒜。一~牛|一~蒜

12、词缀。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b)接于动词词根(有些表示有这样做的价值)。c)接于形容词词根,多表示抽象事物。方位词后缀。

以“人、动物的头”作为原型,其余义项的相似性或相关性表现为与头的形象特征、功能地位等属性相关的辐射式或连锁式联系。“头”语义范畴是原型效应下,通过隐喻、转喻及其交叉等方式进行扩展而形成的。

在认知语义学中,语词的相关意义形成以原型为核心的概念范畴,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的属性,他们依靠这种属性相互发生联系。义项(1)即“頭”的原型义项,它最具有典型性特征,人们根据义项(1)形成心理意象反映整个范畴、范畴成员的相似外形、特性,使范畴内所有相关概念得以组织,如此一来,我们又可称它“基本层次范畴义项”。借助它的完型感知功能,利用“头”的语词形式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以辐射和连锁的模式向外扩展,义项(2)至(13)围绕(1)形成“头”共时词义范畴。

义项间有至少一个或几个共同属性,但没(或很少)有某属性是所有成员都具备的。如“头”词义范畴中,义项(1)为基础,通过人类的认知行为,利用比喻、引申、虚化和去范畴化等手段,把“头”的中心义向其他方面延伸, Taylor(1995)认为这些义项通过语义链连接在一起:A→B→C→D…意义A 和意义B由于共同具有某种特性或相似性而相联系;同理,意义B接着向意义C扩展;意义C又与意义D、E发生联系。这种范畴结构就具有家族相似性,“头”义项的家族相似性表现为与“头”的形象特征、功能地位等属性相关的辐射式、连锁式系联。

义项(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是“头”的原型义项,根据“头”的形象特点,头发长在头上,是头的一部分,使用时,语言社团通过整体转喻部分,引申出义项(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隐喻和转喻都涉及概念空间的映射,也是多义生成的主要方式。转喻的实质是在同处于一个概念结构下的两个实体之间建立起联系,两个实体的空间位置不必邻近。从转喻的认知功能来看,义项(2)是部分整体转喻,事物可以看作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整体,转喻就是用其中一典型或重要部分代表相应的整体。例如,理发师说“那个平头没付钱就走了”,头发与顾客并不邻近,其间的关联是因为顾客理了这个头发样式。

义项(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是把与一个认知域相关的成分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果,这也是隐喻的特征。从垂直视角来看,由于头位于人体的最高处,因此我们把这一概念投射到非人体领域以描述它们的最高处。从水平视角来看,对于人和动物来说,头都是位于身体的一端,动物移动时,头在前,尾在后,因此用“头”来指物体的末梢。例如“山头”、“笔头”等。隐喻是使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对比较抽象、模糊的经验而进行概念化的一种手段,“人”与“山”是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但它们在特定视角下表现出的内在相似性决定了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中的概念表述模式是呈对应性的,因此,“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就构成该隐喻在理论层面上的典型语义特征。

义项(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为义项(3)的衍生。由“头”的位置可以直接投射到抽象域,表示事情的开端或趋势,产生了隐喻意义。例如“话头儿”。我们把抽象的事物,尤其是情感,隐喻为具体事物,因此如果某一情感或行为过于强烈,超出了合理的限度,我们就说“过了头”。

义项(5)“物品的残余部分”,一说是“头”就体积而言,在整个身体的背景下却显得非常小,因此“头”又被用来指物品的残余部分或是很小的数目。另一说是物体的末端可以隐喻“物品的残余”,这种残余、细小的部分又可看作是“不大的数目”。例如“布头儿”、“铅笔头儿”等。我们认为可以从原型范畴上对该义项的扩展寻找合理的解释。人们语言认知的心理表征强调概念关系中理想化的一面,也强调空间场景中的视觉意识。一般来说,在“头”的原型场景中,它所占的空间较小,且位于物体的一端,在特定背景下凸显不同的成分,凸显的性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头”的边缘义凸显,空间义则弱化。

从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域来认知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域是人们的思维呈现的规律,从而建立了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隐喻模式就是以此为基础的,将新的抽象概念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把具体的意义发展到了抽象意义。“头”可以表示一个整体事物的两端或部分,如果忽略其所处的位置,而只考虑其在抽象概念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空间上的、具体的位置投射到抽象的概念域,就可以引申为事物的各“方面”,即义项(7)“方面”。例如“新挂两头”。

Lakoff认为人所体验到的许多方面都是由为数不多的意象图式以隐喻的方式建构的,有许多隐喻与“上-下”方向相联系,这种“上-下运动”是空间隐喻的一部分。我们将“上-下”图式投射到控制认知域,我们的身体姿势,如立起这种垂线运动与人的权力联系在一起,有权力者自然高高在上,这意味着位于人身最上部分、物体顶端的“头”总是带有权力义,扩展出表示社会地位的义项(6)“为首的人”。这一意义同时也能扩展到动物身上,指在动物群体中地位最高的动物,同表示权力、权威的意义相一致,即“次序在先的”,例如“头羊”、“头马”。根据“上-下”图式对意义的扩展机制,我们继续将该图式投射到评价认知领域,在这个领域里,隐喻意义和“上—下”的空间隐喻意义是一致的,“头”是带有积极意义的,表示优秀、高贵义。例如“头等”、“头号”等。在人的身体器官中,如果我们按从上至下的次序排列的话,“头”在空间位置上是排第一的,“次序在先的,领头的”义项在空间上一般说来也是排列在前的,“头”由后面加名词扩展出用在量词和数量词前面,由空间义扩展到数量义,例如“头趟”、“头一遍”。当“头”的位置投射到时间层面,就表示时间上的“次序在前”。例如“头天”、“头年”。

义项(9)“临,接近”,这里的“头”即表示时间接近某一点。普通话如:《人民文学》:“头春节,人缓过来了,债也堆起来了。”古代汉语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到得时节头边,看见春光明媚,巴不得寻个事由来外边散心耍子。”方言如:头下雨,先闷热。(胶辽官话,辽宁丹东);头他们开火,咱们就摸进宅子。(冀鲁官话,河北中、东部)

“头”可以表示事物的一端或一部分,从事物的凸显性来看,“头”在身体中所占比例较小,隐喻表示赌博时的少量抽头钱,古代汉语中还可以特指赌博或买卖中的回扣,即义项(10)“赌博或买卖中抽的回扣”。如:抽头、头钱。

“頭”部在人或动物身体部位中具有突显性特征,数“头”的数量就表示数“人”或“动物”的数量,人们用突显的部分来代替整体的认知方式,把“头”作为人或动物的数量计算单位,扩展出义项(13)“量词,a)用于动物(多指家畜);b)用于蒜”。这是转喻思维模式之一,即以“部分代整体”。“头”做量词,常常与数词搭配,当其投射到不同的域会形成不同的隐喻义。称量无生命体时主要称量形体圆如头者,例如“一头蒜”。

由于隐喻机制的作用,“头”作为实义语素在词义的发展中出现了语义虚化的现象,从空间意义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上,逐步虚化成一个词缀。词缀“头”就是通过隐喻从身体部位引申到空间域,再经历了空间的认知范畴到时间的认知范畴的迁移。这个过程使“头”失去了很多作为实词的特征,获得了更为抽象的语义。“头”词缀化的表现有:附在方位词或名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或名词,如“外头”、“村头”;附在动词后面,构成名词,如“念头”;附在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苦头”。人体部位从隐喻物体的相似部位到语法化为一个空间词、一个方位词,甚至从空间词语法化为时间词。在这类词中“头”的实际意义己经逐渐消失,只是在词根后作为一个构词的附加语素。

Heine&Claudi&Hǜnnemeyer提出认知域的抽象等级是:人>物>活动>空间>时间>性质,这同时也是范畴的转化的普遍规律。从发展事实来看,“头”经历了几个阶段:人或动物头部→物体一端→事情的起点或终点,头发或头发样式,为首的人→次序在前的,从空间发展到时间域。从词类上看,“头”从名词发展为量词再变成词缀。由此可以看出,这个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由近到远,从客观到主观的。

参考文献:

[1]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Peter Robinson,NiceC.Ellis.认知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M].济南: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简介:李锟(1995—),女,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语义隐喻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国际汉语教学的理念方法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