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因材施教”的实例分析

2019-09-10彭小平李刚罗倩倩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6期
关键词: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彭小平 李刚 罗倩倩

摘要:因材施教是一条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在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重点从学生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和志向等方面对《论语》中的“因材施教”实例进行了较详细分析,以期对教育教学有所启示,促进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论语》中蕴含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育智慧,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特别是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一、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教学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因此教学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内容也应各有侧重。孔子往往会针对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对于不同学生问的同一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范例。面对“听到了就要立即行动吗”这同一问题,孔子针对“冉求平日做事退缩,仲由好勇過人”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教育方式却截然相反,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一个是鼓励,一个是约束”,体现了孔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1]。圣人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2]。这也充分说明了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很好地贯穿中庸思想,要求学生在保持谦虚、果敢等美德的同时,既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3]。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子夏和子张同为孔门弟子,但他们交友之道的观点并不相同。“商也宽,故告之距人;师也褊,故告之以容众”。即子夏为人太宽厚,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孔子劝导他要学会拒绝,因此子夏得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的示意。而子张为人太苛责,因而孔子劝导他为人要宽容,多看别人的优点,这样就能扩大交友范围,因此子张从孔子处得到的示意是“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所以说,子夏和子张对交友问题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结果[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以此[2]。这也是孔子针对子路“为人直爽,说话口无遮拦”的性格特点实施“因材施教”的例子[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同是“问仁”,孔子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学生做了不同的回答,或者从不同角度做了解释。樊迟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只讲“仁”的最基本含义“爱人”;针对司马牛“多言而躁”的缺点,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怒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5];子贡有志于仁,徒事高远,未知其方,孔子教以于己取之,庶近而可入,是乃为仁之方,虽博施济众,亦由此进;五者之目,盖因子张所不足而言耳[2];颜渊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离标准要求他。总之,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等情况,孔子对同一问题作了高下浅深的回答[5]。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论语·子路》)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着来。”(《论语·子路》)

同是“问政”,孔子对不同的人回答不同。季康子为鲁国的正卿,位高权重,他问政时,孔子的回答是:“政的意思就是端正。你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6]。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孔子对他问政的回答是:“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孔子对他问政的回答是:“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7]。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2]。这些回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

同样“问孝”,孔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孔子对不同学生问孝,给予了不同解释,如:孝是不要违背礼节。孝顺的子女应该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珍重自身就是孝[4]。不仅能够养活爹娘,还要存心严肃孝顺父母,否则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6]。侍奉父母保持和颜悦色就是孝。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2]。

同样“问君子”,孔子的回答也是不同的。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司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论语·颜渊》)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

向魋作乱,牛常忧惧,故夫子告之以此。修己以敬,而子路少之,故再以其充积之盛,自然及物者告之。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2]。子贡虽能言善辩,但也有言多失礼之处。更重要的是孔子在此教育子贡,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要口能言之、身能行之[4]。这也是孔子根据子贡、子路和司马牛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典例。

二、针对学生学识水平的高低和智力差异进行不同的指导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因此,他认为教学必须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入而无躐等之弊也。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2]。也就是说,对于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一些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什么高深的学问。孔子根据这一原则,对其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依据学生的不同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学问的做法,在教育上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就是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等进行教学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分别设立了文学、政事、言语、德行四科,采取分科教学。“德行”上的优秀代表是颜渊等四人,子路和冉有是“政事”科的优秀代表,“语言”方面突出的是子贡和宰我,“文学”方面有造诣的是子夏和子游。他们系“孔门十哲”。其实,他们各科都很好,只是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不同而已,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8]。这也说明了孔子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2]。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国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我们要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从学生实际出发,在遵循共同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目标的同时,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晓英.《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初探[J].亚太教育,2016,(10):100.

[2][南宋]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3]蔡践.论语全编[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6.

[4]思履.论语·中庸·大学详解[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6.

[5]齐贵来.《论语》对当今教育的启示[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01):136.

[6]刘献君.《论语》的个性化教育意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8.

[7]杨伯峻.论语译注(典藏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5.

[8]张璐.论《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12):75.

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多平台融合的《通信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猜你喜欢

论语因材施教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