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字新解

2019-09-10蒋君慧

牡丹 2019年32期
关键词:字源曾侯乙历法

冬是形声字。上半部“夂”为钟(鐘)之本字。先有“夂”,后有“冬”再有“终”。“四时尽,冬之为言终也”之说也不符合夏商周三代历法变迁。

冬,《说文》云:“四时尽也。从仌从夂。夂,古文终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四时尽也。冬之为言终也。”《考工记》曰:“水有时而凝,有时而释。故冬从仌。会意。亦声。都宗切。九部。”

仌,即冰字。冬上半部“夂”,说文以为是古文“终”字,因冬乃四时之尽,一岁以春为首,故以一岁之终为冬。那么,到底是先有夂(即《说文》所言之终),还是先有冬?细读下来,古人似乎都在绕圈子。

《字源》是这么解释的:“冬,本意为终,假借为冬夏之冬。”那就是先有终后有冬了。《甲骨文大字典》说:“段玉裁谓‘冬而后有终’不确,当是先有终端之义,而后有秋冬之冬也。”那么“夂”为什么是终呢?冬从仌不是挺好的解析吗?为什么反而要绕回去,先终后冬呢?

这么说来,似乎《说文》《字源》《甲骨文字典》关于冬的解析都不完备。以笔者浅见,冬的上半部分“夂”就是一个钟的形状。“夂”就是钟字,象形字,读作钟;下加仌,意为寒冷,冬自然应为形声字。

《曾侯乙钟》(见图1)曰:“曾侯乙作自用夂。”此即是“夂”乃“钟”字之明证。历来总是解析为:此处假借,但是就没有想过最简单直白的原因:这字本来就是“钟”字。

《金文編》“终”字下各例(见图2)皆为钟之形,无冰旁,即是以夂(象形)为钟,当是钟之本字。而《金文编》都归到终字下面了,不妥。

应是先有形,读作钟,然后有冬、终。夂是字根,仌、丝是部件。以此,则冬、终可解。

《甲骨文合集》五册14210片记载:“贞:帝弗夂兹邑?”《蔡侯盤》云:“永保用之,夂岁无疆。”此皆以夂为终。夂即是钟,可以假借为终,而后加丝旁,表前后顺序之结尾段,用为终端之义。

《前二、八、三》(见图3)记载“作……十冬”,原释为“冬”,因中间有字不能确定何意,但以动词后带名词的组成来说,如果此处释为“钟”,从卜文大意看,骑射往来一切平安,做十个钟庆祝一下,似无不可。

在《甲骨文字典》1294页(见图4),此处字从耳,《甲骨文字典》疑为谛听之神,则最后字释为钟,有声音相协,似更妥。

还有可以还原一部分古人意思表达的证据:冬的古文作,正是钟形表声,日形表意,形声字,这也从侧面表示了“夂”即是钟,读钟声,可作声符。后来此古字废止了,笔者以为,应该是不如从“仌”更能明确表示冬天特征的缘故。另外,以冬为岁终,在夏商周三代并不都如此。汉代使用的太初历,确是以冬为岁终,春为岁首;而夏商周三代,岁首则各不相同。夏代以寅月为正月,相当于现代1月;商代以丑月为正月,相当于现代12月为首;周代以子月为首,相当于现代11月为首。所以,“冬为岁终”可能只是许慎根据自身所处时代萌生的想法,并不切合上古造字人的实际情况。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曰:“殷时尚无四时之概念。”或者说,殷时四时概念尚不很明确。上古历法本就不甚精确,以冬为终,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历法,到汉代才完备。以冬为岁终,就把古人的科学智慧提前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钟又如何产生的呢?《字源》(1220页)转载周宝宏对钟的解析:“钟”为乐器,产生于西周中晚期,“锺”与“鐘(钟)”区别使用当在战国以后。大致时间为西周中晚期的此鼎(见图5)、善夫鼎(见图6)、颂鼎(见图7)、小克鼎(见图8)等,其铭文都用到了“灵终”,斗胆推测为此时钟与终已经分别担当了不同的字义。

那么在西周之前难道就没有钟字了吗?有的,只不过这个专用字原来用表达,而专用的“钟(鐘)”字晚出现了近千年。所以,曾侯乙用字来表达“钟”就非常合情合理了。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蒋君慧(1970-),男,江苏江阴人,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书法篆刻。

猜你喜欢

字源曾侯乙历法
遨游天地话历法 穿越时空访古台
从走马楼西汉简歧异干支谈汉初历法混用问题
曾侯乙的音乐之声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曾侯乙编钟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探寻字源妙处多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