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孔子一辩

2019-09-10李乔

杂文月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老圃樊迟农事

李乔

几十年前批孔,说孔子及弟子完全是一群不懂农事,五谷不分的蠢才。这实际是借古喻今批现代知识分子。

批孔者常举两个孔子的故事做证据。一是《论语·子路》里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以此证明孔子是个不懂种粮种菜且歧视劳动的人。二是《论语·微子》记,孔子的学生子路遇到荷蓧丈人,问见到孔子没有,荷蓧丈人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年流行的解释是:“你们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管你老师是谁?”以此证明孔门弟子甚至包括孔子,都是些不劳动、不辨菽麦的傻蛋。四人帮借这两个故事比附知识分子,说知识分子都是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吃饭,不会种田的蠢才,应该下乡改造,“滚一身泥巴”。

拿这两个故事批孔,实在没有道理。一是孔子未必完全不懂农事;二是子路是否真的五谷不分也不好说;三是即使孔子及弟子不谙农事,也实在算不上什么过错;四是从故事中看不出孔子歧视劳动;五是批孔子及弟子不参加劳动也不对,孔子搞教育就是劳动,脑力劳动,而其弟子听课受教育也是正当的行为。

试看孔子是怎样回答樊迟的。他只是说自己“不如”老农老圃,也就是说自己不像、不同于、比不上老农老圃,但并没有说自己完全不知稼穑。试想,若是全然不懂,樊迟干吗要向孔子请教呢?樊迟是孔门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应该是很了解老师的。孔子说自己在农事上不如老农老圃,只是一种客观陈述,很实事求是,老农老圃是种粮种菜专家,而孔子不是,所以他就老老实实地说“不如”。

《论语》实际上透露出了孔子并非完全不懂农事的信息。孔子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賤”,就是地位低下,生活困难,穷。“鄙事”,在当时的农业社会,应指一些与农村农事有关的粗活。也就是说,穷孩子孔丘“多能”的“鄙事”,应该是包括一些农事的。因之,推断孔子多少懂些农事,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关于子路们是不是真的“五谷不分”,没见过确切的记载,但即使真的“五谷不分”,实在也正常,他们不是种田人,而是学生嘛。至于说子路们“四体不勤”,也算不上什么过错,他们正专心念书,还没参加工作嘛。

把“五谷不分”说成是个很大的问题,甚至是一种罪过,把不懂农事的读书人说成蠢才,乃是一种目光狭隘的偏见。要知道,在农业社会,七十二行能工巧匠也可能分不清农作物,但他们绝不是蠢才。在分工细密的工业社会,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若是对某些庄稼蔬菜的品种分不大清,更不能说是愚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工作,并不务农,而且,农作物的分类很细致,要想都区分得清清楚楚并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当你站在农田里的时候。我未成年时即进工厂做工,当了八年工人,虽然成天吃各色农产品,但真让我站在田地里把农作物一一辨清,我还真做不到。我这样的工人群众太多了。能说工人愚蠢吗?不能。我们聪明得很,我们懂得机器操作呀。反过来说,农民虽能辨菽麦、分五谷、会种地,但不懂机器操作,更不懂科学技术,能说农民愚蠢吗?不能的。这是社会分工所致。再说,即使是农民,一般来说,南方的农民不懂种麦,北方的农民不懂种稻,都是很正常的。

把“五谷不分”与愚蠢划等号,暗含的前提是,你吃了饭就必须会辨五谷,知农事。照此逻辑,农民坐了车,难道就必须会造车吗?爱迪生、比尔·盖茨、乔布斯大概都是只会吃面包,不懂农事的,这有什么奇怪,很正常嘛。吃粮食就非得懂种粮食,这分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逻辑嘛。这种逻辑被四人帮所利用,从而造成打击知识分子的广泛社会基础。例如一些种过田的干部就常以“五谷不分”教训知识分子。其实,没有什么道理。

猜你喜欢

老圃樊迟农事
农事 处暑
农事 大寒
农事 惊蛰
解读《论语》
老圃国画作品
老圃国画作品
老圃国画作品
素朴老圃一一兼谈蔬果古今
《论语》中的语境还原与文意理解
从《论语》中“子教樊迟”浅议如何引导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