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麻子”哪去了?

2019-09-10李俭

杂文月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王麻子张小泉京城

李俭

朋友来京,见我后聊起京城的老字号,问我:“王麻子剪刀哪去了,怎么多年不见了?”我告诉他:十多年前就倒闭了,“王麻子”牌子封入博物馆,成为历史了。这位朋友倍感遗憾地说:“多好的剪刀啊!既锋利,又耐用。”我说:“是啊!挺可惜的。”

早先,說起“王麻子剪刀”,可说是上下左右老幼皆知。特别是乡下的老一辈村妇,更是极为推崇。然而,拥有300余年历史的这个京城“老字号”却倒下去了,怎不令人倍感遗憾?

“王麻子”为什么倒了,是何原因?虽然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试剪刃,“王麻子”以其质量上乘而闻名,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曾名列全国第一。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黑老虎”却在王府井、西单百货大楼的商品柜里一直躺着睡觉,今天睡、明天睡,今年睡、明年睡,一直沉睡不醒,极少有人问津。“黑老虎”们也许不知,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缝缝补补的事越来越少,“老三件”如缝纫机等大多退出历史舞台。即使是裁缝也极少用“王麻子”这样大而笨的剪刀,而改换轻便灵秀的裁剪工具。可“王麻子”竟然百年不变,面目依旧,消费者愈发不再接受。

而同为剪刀厂家的杭州张小泉,却是另一番景象。就在“王麻子”倒下之后的第二年,媒体报道,张小泉为沃尔玛供500万元货。500万,对于大型工业企业来说,可能是区区小数,可对于轻工生产企业的张小泉来说,却是不小的数目。

北有京城“王麻子”,南有杭州“张小泉”。这两大品牌都有300余年历史,早已声名鹤立。可一家陷入困境倒闭,一家却活得很是滋润。差距何在?创新求变。“王麻子”一直骄傲于轴粗有力、不崩不卷、刃薄锋利、经久耐用,产品三百年一贯制,七年之内更换七任厂长,那可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谁也没有心思“改弦更张”、走出新路;而“张小泉”350余年来一直坚持“良钢精作”的家训和“质量为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信守“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月梦中寻”的文化理念,坚持梦想求变、创新发展,开发出“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多款,上百种产品,裁衣的、修脚的、剪甲的,乃至女士修眉的,男士剪鼻毛、耳毛的,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依靠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著名剧作家田汉曾写下诗句称:“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2007年,厂领导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从两者的不同境遇,我想到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字号”的问题,想到“老字号”的保护问题。我中华五千年文明古国,各地都有不少老字号。特别是古都京城,涉及吃穿用喝医各个领域的老字号不可谓不多。这些老字号的形成,满含着一届届创业者的艰辛,也体现着一代代消费者的认可,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格外呵护。当然,首先是老字号的继任者们,自该有一种重任在肩、如履薄冰的使命感,要牢记“三鹿露馅了、冠生园沉寂了”等老字号的教训,不能重蹈同仁堂被摘牌的覆辙,时刻绷紧一根弦,丝毫不能有任何懈怠。

由此我还想到,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台彩电、第一台冰箱,全是北京造。然而,却都沒有做大做强,颇为遗憾。说及此事,原主管工业的一位领导曾这样说,在创新问题上,咱北京人很多是“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啊”!面对北京包括科技创新中心在內的“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想想“王麻子”的倒下,我们该有怎样的思路与对策呢?

这里,作为市场服务主体的各级政府部门,也要为保护老字号尽心竭力,履行自己应负的责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须知,作为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向高质量转型的制造大国来说,创新、创造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王麻子张小泉京城
张小泉新添国内首台开刃机器人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九回 王树森苦创福庆堂 王麻子膏药传佳话
张小泉IPO:几家欢喜几家愁
“王麻子”钝了?
京城之夜,文化之夜
关于辽上京城营建的几点浅见
风 光
等你来溜门
京城:请听雕塑家进言
“张小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