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活动因兴趣探索焕发光彩

2019-09-10陆丽亚

南北桥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前自然幼儿教育

陆丽亚

【摘    要】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关键词】幼儿教育  学前   自然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206

大自然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开放、有趣的活动场所,孩子们喜欢到田园小径和草地上听鸟语、闻花香、拾落叶、找小虫。在幼儿园,一只飞过的蝴蝶、一只不起眼的小蚂蚁都无一例外地引起孩子们的注意,甚至围观。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于是我们更新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把幼儿作为探索的主体,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走向自然,捕捉饲养蚯蚓、蚂蚁、蜗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施兴趣教育,收到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一、营造兴趣氛围,播下探索种子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激發幼儿探索的内在积极因素。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者要把自己放在儿童的队伍里,真情实意地和孩子站在同一条线上,加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疯’。”因此,在幼儿自由探索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做幼儿活动的伙伴,支持、鼓励幼儿自由地参与个人、小组、集体等不同形式的探索活动,积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探索氛围,把探索种子悄悄地种入兴趣的沃土中。如捉蜗牛时,幼儿自由分散于墙边、草丛、树根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到处寻找,每发现一只蜗牛都如获至宝,惊喜地交流自己的发现。这种孩子与环境、孩子与同伴、孩子与教师之间的多重互动,激发了孩子主动交流、表达、探索的兴趣,孩子们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愉悦。正是这样自由宽松的兴趣氛围,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热情,探索的种子因此在孩子心田扎下了根。

二、呵护兴趣之泉,浇灌探索种子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科学始于好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孩子对所进行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探索,细致的观察。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在大型玩具上玩,突然月月跑来说:“我触电了”。我好奇的问:“哪里有电?”他拉着到滑滑梯边说:“这里有电”我用手一摸没有电的感觉。这时滑梯上滑下一个幼儿,我放在滑梯上的手真有被电到的感觉,我登时明白了:“滑梯与人通过摩擦产生了电,刚才月月滑下来速度很快就有了触电的感觉。”想到这里我就故意大声说:“真的这滑梯怎么有电呢?”其他幼儿也纷纷围上来讨论起来。有的还上去滑下来,体验摩擦产生静电的感觉。孩子的问题在自己的体验中得到了解答。

又如一天午餐散步活动中,饶饶发现了地上的蚂蚁,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像被磁铁吸引一般,立即围了上去,纷纷议论:“蚂蚁要干什么”“蚂蚁在搬运什么食物”……一天吃副餐洗手时,孩子们看到厕所墙角的蜘蛛网,又在讨论:“蜘蛛吃不吃蚊子”“它怎样吃到蚊子”……该是午休或进餐的时间,孩子们却在津津乐道地研究蚂蚁和蜘蛛,怎样处理幼儿活动和作息制度的矛盾呢?我们根据《纲要》精神:“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我们不囿于严格的作息制度,对作息时间作临时调整,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支持、鼓励其他孩子都参与其中,尽兴地交流探索。每天游戏活动时间,我们都让幼儿自愿选择活动内容,孩子可以自由地去草地、花园、种植园地观察捕捉昆虫。这种以幼儿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的教育活动,使幼儿真正成为探索的主人。

三、捕捉兴趣契机,普照探索之种

教育家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课程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有一双具有敏锐观察力的眼睛,善于捕捉周围生活中的教育机遇,灵活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一天早晨,我们带领幼儿到草坪上去活动,满草坪的蚯蚓粪,一个幼儿惊讶地说:“咦,昨天还是平平整整的草地,今天怎么起了一个个小疙瘩?”小金说:“小疙瘩的土碎碎的,肯定是有人用小棍子戳的。”聪明机灵的滔滔急切地反驳道:“不对,是蚯蚓钻的。”孩子们争论起来。于是,探索“泥土下的蚯蚓”活动产生了。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在一日生活中,随时发现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幼儿多问“为什么,像什么”。幼儿探索兴趣契机如阳光照耀在幼儿的心田,探索的种子发芽了,抽枝了。

四、扩展探索通道,探索种子发芽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突出强调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我们把激发幼儿兴趣与鼓励幼儿参与多通道的探究活动结合起来,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紧密结合,激发幼儿持续探索的欲望。如在幼儿观察、捕捉蚂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情况,及时记录幼儿的有关问题制作成调查表,让幼儿与家长一道收集有关图片、查阅相关资料,幼儿在调查访问、翻阅图书、查阅电脑、收看电视等多种途径中获取了大量信息。回到幼儿园,幼儿又观看蚂蚁课件,讲述蚂蚁故事,交流调查获得的信息,等等。如同样的种子,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的生长也会不同;几颗小豆子的根居然可以将硬硬的蛋壳顶破掉,都是因为根的生长……在发现问题后,孩子和爸爸妈妈去百科全书和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再带来和同伴分享交流。通过孩子的观察实验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求答案。这样,多通道的兴趣教育活动,不仅使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同时让幼儿获取多样的探索学习方法,探索的种子因兴趣发芽了,探索小苗因兴趣茁壮成长了。

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科学现象随处可见,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营造兴趣氛围,呵护兴趣之源,捕捉兴趣契机,紧紧抓住教育机遇,支持、引导、鼓励幼儿开展兴趣探索活动。真正做到解放幼儿的头脑,使他们多想,解放幼儿的小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幼儿的眼睛,使他们多观察;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有问有谈的自由。兴趣探索是幼儿成功的摇篮,科学活动因兴趣探索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书名《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猜你喜欢

学前自然幼儿教育
浅谈学前艺术教育如何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