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融进高中语文教学

2019-09-10贺冬黎

南北桥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策略

贺冬黎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我国一直坚守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而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一直是教育界重点研究课题。在本文探究中,笔者就现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入,为其他学者提供理论借鉴依据。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97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高中一直担负着教学的双重责任。一是通过教学培养和高考筛选,实现人才输送;二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各方面深化素质培养,为社会积蓄后备力量。但是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行,又为高中教学添加了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实现中国上下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与发扬。这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而语文学科包括各种形式的古文、散文、小说等,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吸取文化养分,培养优秀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有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2]。中华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昨天”,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看待“昨天”文化的发展。纵向划分来看主要内涵包括:独具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各类艺术、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等;从横向划分来看主要内涵包括三大方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群文化,物质文化主要包括衣冠服饰、建筑、饮食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哲学思想、文学、史、艺术、宗教等;社群文化主要包括道德观念、社会行为、典章制度等。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古人智慧的展示,又是当下塑造中华民族品格与灵魂的法宝。

二、高中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从两者的关系来看,传统文化是语文学科的根与魂。语文可以看作“国语”与“国文”的统一体,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个时候并没有“语文”的概念,主要是背诵名家经典著作。通过诗、词、曲、赋等语言形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甚至有些文学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像《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涵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古代延伸到近代语文,又出现了散文集、小说等,揭示当下社会的同时,宣扬一种人文精神。

其次,从传播方式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语文本身具有很明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材中涵盖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而且近几年语文教材在编著上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拓展了知识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了用各种手段和方式进行传授,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将文化底蕴扎根心底。另外,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课外《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宣传,更强化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三、将传统文化融进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尤其是经典著作,更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底蕴。作为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需要吃透教材,从课文只能够挖掘文化精髓,实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例如《离骚》讲述了战国时期屈原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反映出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通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述出诗人虽然受挫,但是志向不会因此而改变,教育学生学会在逆境中坚持理想。在教学实践中不能只停留在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要进行深层次挖掘,对文章进行整体领会。屈原为什么这么忧心楚国?在新时代我们又该怎样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呢?由问题带出传统文化学习,学生能够真正将文化与生活相联系。

(二)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加强人文精神熏陶

课堂氛围一直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听、说、读、写几方面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实现人文精神渲染。比如学习《诗经·氓》时,选择在网络上寻找优秀的名家朗读,将相关视频投放到屏幕上,先通过听感受诗经中一位女子从青梅竹马、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一刀两断的全过程。然后再分组有感情朗诵,每位学生选择一个恋爱过程。这样将听、读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文言文的蕴意。之后让学生试着用诗词的方式写一段爱情表白,描写对方姿态、气质、言语等。学生会发现此种方式在情意表达上显得更加含蓄、婉转,相比直接用白话文进行表达更具有韵味,不仅感叹到古代伟人的语言智慧和文采,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整节课堂都是在古风古韵中进行,渲染了教学氛围,加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三)丰富教学方式,实施寓教于学

教学方式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与改革的,新课程理念下提倡“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从此三方面进行融入、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但能够获得文化知识,还要吸收文化精髓,实践文化弘扬。

例如学习《琵琶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古轻音乐,让学生品味音乐的抑扬顿挫,对音乐知识有一定了解;学习《雷雨》时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感受封建社会下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学会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鼓励学生走访家乡古建筑,了解不同建筑元素蕴含的传统文化含义。用美的眼光欣赏建筑艺术,领略富含中国人民特色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们智慧的来源于结晶,是民族的瑰宝、精神的象征。而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载体,一定要发挥实质性作用。教师需要擦亮眼睛,用心研究教材,营造传统文化氛围,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潘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學[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杜莉莉.新课标视野下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策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Passage Four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