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2019-09-10雷芳容

南北桥 2019年7期
关键词:策略探讨因材施教小学语文

雷芳容

【摘    要】因材施教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或者说是一个教育理念,其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努力实践因材施教的原则,把它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因材施教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7.046

一、因材施教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本文试图探索因材施教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引起人们对因材施教原则的高度重视,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首先,多层次的学生群体要求因材施教。遗传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结果都指出,人的资质千差万别,这是因为遗传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

其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种日趋势繁杂的分工,必然需要有不同特长的人来完成。要培养出这些不同特长的人,我们必须“因材施教”。

其三,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具体落实的重要措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最根本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成才。

其四,因材施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高民族素质,也就是要极大地、最有效地使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使人在人格、道德、智力、身体等诸方面健康发展,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高素质的人。

二、因材施教的事例及概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一个发育正常,没有脑疾病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方法恰当是可教的,他们也是可以学有进步的。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对“特别的”和“天才的”学生,都分别“施以特别的教练”,这就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

三、因材施教的步骤和方法

“因材施教”既然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实施因材施教呢?我们应该分两步,第一步,“察材”;第二步,“施教”。

(一)察材

“察材”就是要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而察材本身就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工作,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工作粗糙,职业责任感不强,不讲教学方法等等,都会影响他正确识才,此外,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

总之,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的辩证法原理,科学地、系统地、有目的地分析研究我们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察材。

(二)施教

“施教”是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自的才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基本的应该是:激趣,因势利导,孵化生成,循序渐进和全面和谐发展。

1.激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对差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寻找、捕捉差生在学习上和其他各方面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学生建立感情,并运用迁移的方法将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在教学中和作业讲评中,发现差生学习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多给差生机会。

2.因势利导。因势利导,这是针对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比如朗诵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往往表现出极强诵读欲望,这样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让他们诵读文段、诗或课余时间让他们在班上诵读一些课外文摘、报刊上较好的文章,并加以引导,或者推荐阅读书给他们,并适当提出些要求等。

3.孵化生成。孵化生成指对那些学习感到吃力、表现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种“苗头”,加以孵化、催化或培育,让这些“苗头”终于成苗成材。李白有句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说明人本身有某种天赋,但这种天赋往往被掩盖,一般情况下自己也不知道,如果这种天赋不被发现,可能一辈子都显露不出来,甚至被带进坟墓。

4.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就是说“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发展和成材规律,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揠苗助长,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在教学内容上先易后难,由巩固复习已知的知识到引出未知的新内容,让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新的知识,从而让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5.全面和谐发展。全面和谐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往往是多方面的,这些能力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從而使人得以成为社会生活意义上真正的人。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应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多种能力。如果他不会电脑,也不会电话,那么他就不是完全的现代人,虽然这些能力似乎对于他来说无什么大碍,但是要在现代社会中成就一番事业就较困难。所以我们在“因材施教”时不能只着眼于学生的某一个方面,那样不久他就会“江郎才尽”,难以在现代社会有较大的建树。

参考文献

[1]朱蕉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余撞.时代的挑战与教育的选择[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策略探讨因材施教小学语文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