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北“王皮影”艺术面向海内外的传播研究

2019-09-10唐溪若

文化产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川北皮影艺术

◎唐溪若

(四川音乐学院传媒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川北王皮影溯源

作为四川皮影艺术的一支,川北“王皮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川北皮影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对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王皮影是指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的民间艺术巨匠王文坤一家八代相传的雕刻和表演艺术,它自清康熙五年(1666年)第一代王家禄始创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中国皮影艺术的源头是巫术。传说在西汉时期,汉武帝非常思念去世的宠妃李夫人,方士李少翁为了讨汉武帝欢心,用一种色青质清的“替英之石”制作李夫人的形貌。当其被烛光投射在床边的帷幕时,汉武帝仿佛看到了李夫人的影像,栩栩如生,逼真得让汉武帝以为是他的宠妃回来了,这也成为史料记载的中国皮影的最早雏形。

后来皮影戏渐渐发展成熟,从宫廷流落到民间,至清朝发展到鼎盛,由专供贵族欣赏演化成全民消遣的娱乐方式。至于中国皮影为什么会形成许多派别,是因为皮影艺术流落到各个地域,融合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形成不同艺术种类,四川地区的川北王皮影便独树一帜。川北皮影还有两种:土皮影——在川北最先土生土长,清朝年间由于受到农民起义和吴三桂起兵的影响,湖北皮影、云南皮影传入四川,被吸收进“土皮影”;广皮影——是陕西渭南传入的,又称为“陕灯影”或“渭南皮影”。阆中宝台乡王文坤取两种皮影之长综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皮影,故称“王皮影”,当时又被称为“二门身”,影人身高45-50厘米,脸呈椭圆形。

作为王皮影几代传人的故乡阆中,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风水宝地之称,这座古城孕育了王皮影的初成,促进王皮影的创新。阆中古称阆苑,有“阆苑仙境”“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建城历史悠久,人文鼎盛,自古为川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镇,战国后期曾是巴国别都,明末清初曾代行四川省会。阆中为川北王皮影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并滋养其不断传承创新。

二、王皮影主要艺术特点

王皮影是一种介于平面剪纸与动态动画之间的艺术产品,其本身具有无限的表现性,拥有电影剧情化与绘画艺术性的特征,但这并不是两种艺术形成的简单叠加效果,有着特别的叙事语言。主要有以下艺术特点:

(一)文化传承特点:吸取川剧,融入民俗

王皮影融入了川剧的元素,在造型上能看到很多川剧的影子。王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也分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这五大行当还可以往下细分:如生角有文生、武生、丑生、朝代生、小生、老生、文雅型和花花公子型等;旦角有正旦、老旦、花旦、瑶旦、吹姑姑、丫鬟等;净角有朝代花脸、正花脸、反花脸之分;末的角色近似于丑角,一般指地位相对低贱的人,比如童仆、僧人、家院、小厮等;丑角又有朝代丑、文丑、武丑之分[1]。

而且人物形象在这些共同特点上又有着川北人自己的特点,比如,他们身上都有着尚勇好斗的基因。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巴人曾助武王伐纣,勇猛强悍,能歌善舞,因此川北皮影以武戏居多。川北山乡的百姓们在辛苦的劳作中,对文化生活也十分渴求,他们颇具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们明白只有在自己的文化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才能有新的动力创造更好的明天。王皮影一代又一代的传人们浸润在这一文化中,并有意识捕捉利用其精神特点,通过皮影将一个带有川北民俗风情、呈现世间人情百态的大剧场展现出来,反映了川北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理想情感,使“王皮影”艺术独具匠心、历久弥新。

(二)造型特点:真实性、特殊性、寓意性

王皮影的真实性,是指影人的头、身、腿相互协调,和谐合理,符合人体结构,这也是王皮影与其他皮影派别的鲜明不同之处。不仅是人物,相关的景物也十分形象,雕刻复杂的龙楼凤阁、雕栏玉砌、绿树红花、奇峰异壑使人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精致而且逼真。另外,王皮影的服装和发饰也极其精细,比如造型的头发用的都是人的真发,以求达到贴近真实、以假乱真的效果[2]。

王皮影艺术的特殊性,是指因影人相异的性格特征和身份特征,其造型也是不同的。这体现在不管在什么剧目里,需要什么角色或事物就可以雕刻成什么样子,很少受到限制。比如在传统剧目《鹬蚌相争》中,为了情节的需要,白鹤的嘴居然比腿长,霎时就刺穿了河蚌的肚皮,将其狠狠地钉在地上,使角色具有可塑的特殊性。又如一般的人物形象都是显示全侧脸和其中一只眼睛,但像孙悟空这种比较独特的角色就有一只半的眼睛和七分脸,而部分皮影雕刻甚至是以全正面的方式呈现的,这说明了王皮影造型具有的特殊性。

王皮影造型的寓意性,是说人物的不同穿着服饰等分别是其不同身份地位的象征。例如皇帝的龙袍在胸前和两袖口处装饰有龙纹;而文臣与武将的服饰也有所区别,文臣衣服上的图案一般是太阳,武将的服装普遍带有麒麟,而元帅等级则的武将则是胸前有龙、袖口无龙。另外,影人的头饰也是其身份地位的标识,比如状元头上看似平常的“帽插双翎”,式样上就是个“囍”字;古代四大美人都是顶着凤冠,相对明显的不同在于发髻的饰物,只有杨贵妃和西施才能以牡丹花为佩饰,这是高贵的象征,其余两位美人则戴着向日葵花;一般妇人发髻上佩戴的是菊花,相对贫穷的妇女则并无头饰。

(三)色彩特点:程式性、写实性、主观性

王皮影在脸谱的色彩特征方面沿续了川剧脸谱的程式化特性,红脸暗示角色的忠义,黄脸代表残暴或勇猛的人,白脸象征阴险狡诈之人,黑脸则寓意人物的憨直和刚正,观众一眼便能猜测出影人的性格特征、为人处世态度,有利于对剧情的把握和理解[3]。

川北王皮影

王皮影的色彩特征有两种,取决于艺人的观点和想法:一种是尽量逼真地重现事物的真实色调,如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蓝天白云;另一种是主观上进行色彩搭配,融合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目的。一般用黑色表现贫穷人家的衣服,红色和黄色表现非富即贵的人家,再搭配其他色彩,总体看起来很和谐。

(四)表演特点:动态性、灵活性、适应性

据第七代王皮影传人王彪口述,王皮影的表演是“三合一”的——心里想的、嘴巴动的、手上动的同时体现的一种文化艺术。只有这三种元素统一和谐,才能表现出完美的作品。这种“三合一”促使王皮影表演呈现以下特点:

强烈的动态性。这体现在其强烈明显的打斗元素,如演出《破桃山》动作戏时,悟空与杨戬百变为飞禽走兽,斗智斗勇;还体现在连贯的皮影人物日常动作,如俯、仰、躬、挺、推、拉、立、走、点头、摇头、整冠、理须、端茶等,这一系列小小的动作片段有机统一,构成了王皮影的动态性要素。

很强的灵活性。由于影人的头帽可自由组合、手臂可分开,形成了操纵表演的灵活性,在表演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组合随时变换不同的角色。就戏剧理论而言,王彪认为,虽然王皮影同其他戏剧一样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但每种角色的表演方式都不一样,都不是固定的模式,不能一概而论,否则每一个角色的特点就体现不出来。皮影表演要以具体角色而定,角色具有个性化的灵活性,比如:男女、小孩、老人等。同一个行当表演起来也有不同的特征,比如张飞和关羽都叫做花脸,一个红脸、一个白脸;关公的角色代表“文”,所以关公一出现的锣鼓和配音就与其他角色不一样;曹操被称为“奸雄”,他的出场方式又不一样。

平面的适应性。王皮影虽然表演局限在平面里,但却天然地拥有对平面的适应性,通过“拦门将”(表演艺人)绝妙的操纵和亮度适合的“屏幕透视”,使观众在平面中感受到了立体感,人物栩栩如生,在观众视角里形成自然、美观的“艺术感应”。

(五)雕刻特点:精美性、明丽性、和谐性

王皮影的雕镂注重阴阳相间、刻阴留阳、刻阳留阴、阴阳融合,在镌刻时每根线条细如发丝,直如刀切。精致到细节的雕工,造就了王皮影令人赞叹的流畅线条和骨法,其构图精美复杂、刀法干净。因此,没在表演时的皮影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在基础上色方面,王文坤时代的王皮影沿袭旧法,多用蓝、绿等明度和纯度较低的植物色(即植物的汁液)刻画,这种颜料风干后色象相对暗沉,皮影总体上有厚重感、朴实感、历史感;现在多用矿物质颜料,涂出的影偶颜色明艳、形态俊逸,有透彻的亮感,且多运用红、黄色,给人温馨和明丽的感觉[4]。

着色还尤其重视颜色搭配的和谐性,比如影人杨贵妃的服饰颜色主要是红、黄两色,其纯明度都非常高,在袖口的地方还装饰有花边,以此突出人物的丰腴、华美。在技法上,王皮影借鉴了传统民俗年画的画法——浓墨重彩法,指先用固有色平涂分填,再进行多次渲染,直到色彩浑厚、美而不艳,使其具有浓厚纯朴的民族传统、和谐美丽的装饰风格。此外,王皮影还可以定制出顾客想要的色象各异的工艺品。

(六)创作特点:娱乐化、人情味、教化性

王皮影的受众群体注定它在创作方面具有娱乐性和人情味。川北山区的老百姓们在辛劳耕作之余想要休息放松,看皮影戏便是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这就决定了王皮影的剧目风格不是庄重、严肃的,而是轻松愉悦的、是接地气的。其剧目大部分表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迎合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虽然有一些神话、鬼怪传说,但这些角色都被赋予“人性”特征,思想举动都遵循人情事理,有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影戏《破桃山》中塑造的二郎神杨戬,为了把母亲救离桃山,而与天庭抗争,击败孙悟空,最后成功救出母亲。在这出影戏里,人性里的对亲情的渴望和追求得到了极致的展现。

在王皮影那充满娱乐化、人情味的故事里,融入了“道德教化”的元素。不管是人物的塑造还是情节,都有强烈的伦理道德意识与善恶之分,符合人们“善即是美”的审美观,同时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就像川北皮影戏艺人杨天福所说的那样,通过皮影戏的表演,使观众的道德意识受到有形或无形的熏陶,让人们分明是非黑白、懂得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

(七)受众特点:群赏性

王皮影是一个群赏性的娱乐活动,受众面广,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群赏性”也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精华之一,它渗透在历史文化中,也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关键之一。先哲孔子早就提出过这样的理论观念,他认为“诗(艺术)可以群”,也就是说,诗(艺术)可以在社会群体中表达和交流感情,从而保持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孟子在《梁惠王下》中也对审美的社会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5]孟子觉得审美不是自私地一个人欣赏,而必须与别人共赏,从而与他人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这样能够很大地增强审美的愉悦感。

王皮影就是如此,它给了观众一个自由群体空间,使他们轻松地坐在一起欣赏、交流、闲聊,形成一个文化场域,使受众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个具有社会关系的成员的连接,仿佛一个小社会,其在很大程度上营造出一种充满人文意义的社会环境。

三、王皮影发展传播的历史及现状

20世纪40年代,王文坤以世代相传的皮影艺术为基础,靠着高超的艺术天赋、靠着对艺术独到的理解和不懈追求,融“土皮影”和“广皮影”之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王皮影”一派。

1951年冬,王文坤加入南充市曲艺家协会,又邀杨集生等人成立了一个皮影组,并到岳池等地唱皮影,一唱就是三年。1955年,农业化合作运动进行到高潮,王文坤回家乡参加了农业初级社,并当了生产组长。到了1958年冬天,四川省群众艺术馆要举办剪纸艺术作品展览,他被调到成都去参加展览,在展出的二百余幅作品中,王文坤的作品占了三分之一。1959年,省艺术馆在成都望江公园举办剪纸作品展览,又展出王文坤的剪纸作品50多件。1960年,王文坤在《四川画报》首期发表了歌颂毛主席的剪纸作品《喜盈门》及《鸡鸣图》《水利保丰收》;同年又在《四川画报》第二期和《妇女》杂志发表了他的剪纸《养鸡图》和《花卉》两幅。王文坤结合了剪、刻、钻三种技艺,依靠脑海中的造型和比例、透视关系创作剪纸作品、探究剪纸的艺术规律,为王皮影的艺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川北王皮影艺术团

在“文革”时期,王皮影的发展与其他传统艺术一样,进入了挫折和被破坏时期。王文坤被扣上了“宣扬封资修、歌颂帝王将相”的帽子,大量王皮影珍品被毁。打倒“四人帮”后,王文坤再次驰骋在皮影艺术园地,无数作品被刊登并获奖,王皮影也进入了复苏期。

1986年来访的奥地利文化代表团对王文坤的皮影雕刻赞赏不已,他用人民币500元的高价买下了王文坤的皮影《孙悟空》。1988年6月,王文坤应奥中友协邀请,带着他的家庭皮影班前往维也纳参加“世界艺术节”,演出他自创的“王皮影”,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与惊叹,奥地利总统接见了王文坤并收藏其皮影。这位有着浓重农民气质的民间皮影艺术家,用其高超的技艺震撼了维也纳观众的心灵,“王皮影”的名字震动了这个欧洲音乐之城,川北王皮影代表的中国艺术走向了世界舞台。

自奥地利载誉而归的王文坤,依然坚守着他的皮影戏,一如既往地沉迷于皮影、剪纸艺术创作,战斗在民间艺术第一线,矢志不忘传承“王皮影”艺术的心愿。七十高龄的王文坤不曾停歇,把教导后辈、培养传人的使命扛在肩头,为弘扬皮影艺术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转变,大部分人喜欢上了电视等现代娱乐设备,几乎没有人再去看皮影戏了。在海外享有至高荣耀的“王皮影”在境内却鲜为人知,真正成了“墙内开花墙外红”。王彪、王访,从小跟着爷爷王文坤学艺的两兄弟,为了生活只好出去打工谋生,但他们的心里始终挂念着王皮影。1998年,一代皮影大师王文坤因病离世,王皮影的传承岌岌可危。

王彪、王访两兄弟在外发展得不错,但不忍这门家传艺术和国家瑰宝的消亡,他们放弃了原有的工作,毅然接过祖父王文坤的皮影箱子,肩负起皮影传承的使命,沿着祖辈的道路开创属于他们的崭新天地。重新投入王皮影的两兄弟王彪与王访,幸运地得到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帮助和支持。

2004年起,他们在成都、峨眉山、北京、杭州等地演出,并以“川北王皮影艺术团”的名称进行注册,将阆中作为大本营,为到古城游览的各地游客开展固定表演。但由于中国的旅游文化产业才刚刚兴起,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川北王皮影艺术团”在阆中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困难。针对现实中的问题,他们做出了两方面的改革:一是改革戏班体制,二是创新剧目。如编排经典作品的改编剧,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还有创作儿童剧、神话传奇剧等。在皮影剧中更多地融入现代元素,比如受阆中消防大队委托创作的《消防皮影》,俨然一个现代消防教育片;又如《皮影迪斯科》,不仅在皮影中完美地融入了现代迪斯科舞蹈的元素,而且观众可以根据音乐节拍自己来耍皮影,亲身感受耍皮影的快乐[7]。

2008年6月14日,川北“王皮影”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名录”,王彪、王访兄弟俩也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2009年1月13日,川北“王皮影”受邀去美国进行访问交流,受到华人华侨和美国友人的喜爱,媒体争相对川北王皮影进行报道。迄今为止,王皮影的足迹已漫步港澳台区域和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等国家。当前,川北“王皮影”已加入世界木偶皮影联合会并任中国中心理事。

2012年5月26日至6月4日,“王皮影”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第21届国际木偶皮影艺术节,他们除了用心研磨《斩蔡阳》《张飞之死》《罗成招亲》等五个传统剧目,还录制完成了全球最大的皮影音乐剧《桃园结义》。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王皮影自筹资金7000万元,建设川东北地区首个民营皮影博物馆。该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米,是兼容了展览、演绎、传习、培训教学为一体的大型文博综合体,于201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2018年11月18日至22日,由王皮影艺术团在阆中全程承办“第七届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艺传承展演暨国际木偶皮影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研讨会”,有十余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研讨和表演,国际上评价很高,可以称作是王皮影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今的王皮影,经过后辈们不懈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成为代表古城阆中和川北重镇南充市的最亮丽的文化标志,亦是代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最具吸引力的艺术名片之一。

四、面向海内外的发展传播建议

在当代,由于受到现代技术与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人们的审美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王皮影同其他传统艺术一样,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王皮影的发展应该国外、国内齐头并进,而不能局限在一处上。因此,如何使王皮影在当今全球化的视野下更好地发展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8]。据此,针对王皮影的特点和发展传播的历史及现状,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从传承人入手,与学校教育结合

王皮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的条件之一在于传承人的那双手。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并支持传承人、保证他们的健康,并在经济上要给予资助;要在当地中小学及一些海外华文学校(如孔子学院)设置相关王皮影课程,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王皮影,通过制作、表演和操作,对其产生兴趣,以利于王皮影的后续发展;另外还可在当地高校设立王皮影的研究小组或研究所,辅助王皮影博物馆,为王皮影的发展提供学术理论上的研究和帮助。

(二)在跨文化传播中表达全人类价值内涵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讲,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更容易因价值取向一致而达成审美共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所差异,所以在民族艺术的跨文化国际传播中会遇到很多无形的屏障。要想打破国际间的文化隔阂,在国际上传播民族文化艺术,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就必须遵循世界共通、普遍认可的原则,比如人性中的大爱,亲情、爱情,人的喜怒哀乐、追求精神等。我国很多艺术之所以能走向国际,不仅因为它们讲述了中国故事,还因为它们讲述和追寻了人类共同的心灵触动和情感诉求,这一点也可适用于王皮影。

王皮影中很多作品都有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的元素。如《破桃山》中的杨戬,为救自己的母亲,经历千难万险和众神的质疑,杨戬在这里不再是“神”而是一个鲜活的“人”,是一个为了亲人即使成为众矢之的也在所不惜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了对亲情的渴望和追求。王皮影的作品,可以据此创作原则,发现、挖掘、组织、拓展丰富这些人性相通的价值观,并通过皮影表演时人物的一举一动,展现这一情感的矛盾、蜕变过程,再加入戏剧化元素,使情节曲折耐看,进一步提高王皮影的艺术内涵和层次。

(三)本土化执行,全球化视野

“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大众的文化。王皮影的传承和发展,必须保持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本土风格,才能使其不在现代化的大潮中被遗失;而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是传统艺术必须深深根植于大众文化的土壤之中。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引起时代的共鸣、拓宽艺术视野,才能使王皮影艺术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才能更好、更长久地传承下去。就像法国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所说,“文学作品只有表现出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才能触动人民、给予人民最大的愉快。”这一点在传统的王皮影艺术里依然适用,不管剧目里的内容是王侯将相、神仙鬼怪或是平民百姓,都应在一定程度上借古喻今地反映了本土老百姓的精神状态、反映了社会问题。

在做好本土化执行的同时,我们也应用全球化的眼光思考王皮影的发展,思考如何借鉴外来的优秀文化、如何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墨守成规。当今的世界是“地球村”的时代,任何艺术都不能独自封闭发展,若不能与全球化趋势接轨,就会在这个全球化的大时代中渐渐消亡,可以说这个时代在带给王皮影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只有“本土化执行”和“全球化视野”这两点有机统一,才能促进王皮影艺术的更好发展,使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气质,打造成“走出去”的中国艺术名片。

在这方面,王皮影艺术团已经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中法合拍的现代舞台剧《遗失的影子》,由法国艺术家与王皮影艺术团共同打造,这部以戏剧形式打造的阆中古城编年史,讲述了关于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和皮影世家的传承的故事,此剧已在中法两国同时上映。这部剧在融入外来优秀表演的同时,将中国阆中古城的文化贯穿其中,使中法文化之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四)创新剧目,加入流行元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想要获得更多的观众群,就要推陈出新,融入当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元素。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讲,皮影戏加入流行文化、日常生活的元素,能增进表演与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亲切感,拉近两者间的距离,更好地满足当今观众的审美标准和需求。

王皮影第七代传人王彪、王访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成功的尝试。他们创作了一些创新的皮影戏作品,如“消防皮影”“动感迪斯科”,很好地将现代元素融入皮影的造型、表演中。《消防皮影》是他们受阆中市消防大队委托,经过三个通宵的精心设计,借助消防实战录像片作为母本,编排了真人实物的五分钟消防皮影。而《动感迪斯科》来源于一个偶然的灵感,一个个皮影人竟跳起了现代迪斯科舞,是多么有意思、有情趣,而在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也加入了一些诙谐幽默的元素。传播效果相关理论认为,表达幽默比直陈更能起到对已有观点的强化作用,更能启发对不同观点的思考。将其应用到戏剧艺术上,诙谐幽默能使观众更好地接受和深化主题、改变刻板印象,并产生对剧情的多样性理解,使观众印象深刻,从而增强王皮影的表现力。同时还可借鉴泰山皮影,比如在泰山皮影戏《石敢当大战饿狼精》中,几个主角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显得那么的诙谐生动,逗得观众捧腹大笑,而每个观众心中也对正反两角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五)利用新兴媒介传播

目前,王皮影的文化产业链日益完善,但在实现媒介融合、实现多渠道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虽已建立了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但其推广力度还是不够。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一种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简易地讲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经由各种平台传送到受众处,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全球化的世界,每个媒介之间有着互生互动的联系,没有哪一种媒介能完全孤立存在的,为了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新旧媒介间除了融合别无选择,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是融合。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新兴媒介在传播艺术上具有如下优势:极强的互动性、形式更加多样化、传播极大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拥有数量庞大且年轻的受众。

从新媒体传播几大优势可以看出,新兴媒介的传播方式更能拓宽王皮影的创新发展之路。可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方式进行媒介资源的整合,推动王皮影的数字化、科技化传播;通过在社交平台制造话题、互动增强大众对王皮影的印象和了解;建立王皮影艺术网站,打造王皮影虚拟社区;建立王皮影数字博物馆,在各大社交视频网站创建王皮影的博客;另外在广场的LED屏上播放王皮影的表演介绍影像,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受者即是传者”“个体即是力量”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共建的特点,积极动员各行各业的人对王皮影的传播;不断扩大网络“朋友圈”,发动王皮影或传统文化的粉丝在接受王皮影艺术的同时,也利用微博、微信或在优酷、抖音等视频网上发布王皮影的经典剧目表演视频等。这些都是好方法,目的是通过新旧媒介传播的结合,形成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

应着力打造对王皮影传播的跨媒介发展大格局,利用不同媒介类型和创新的方法软性推广王皮影。比如,作为一种虚拟人物表演的影戏,王皮影与动画片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因此可以将王皮影元素动画化,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于造型和故事中,使其成为代表中国味儿的新式动画片。当然这是只是一个构想,还需有识之士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六)打造有温度、有质感的王皮影文化

除了对硬性传播条件的支持和把握,还要重视软性的文化内涵方面的传播,注重传播的温度和质感,使观众能够亲身感到王皮影艺术的乐趣和意义,思索如何从关系维度和情感维度入手,拉近和公众的距离,而不仅仅是传播信息的事实性,也就是摆出一个硬生生的传播物体。为此,可以在王皮影表演时增强与观众的互动,让观众上来现场体验耍皮影的感觉,从而使观众切身体会到王皮影带给人的乐趣,使其印象深刻,真正感受到王皮影艺术的质感和温度,达到口碑相传的目的;还可以利用数字化媒体的优势,制作王皮影表演的模拟软件,让那些对王皮影产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也能在现场表演外,一睹其风采,体验操作的乐趣。这一系列的体验机制的创新,会更有利于王皮影艺术的传播,打造出有温度、有质感的王皮影文化。

(七)发掘王皮影深层艺术语言

皮影艺术的灵活性和假定性,导致其肢体表演比真人更有可塑性,皮影能做出平时真人表演无法做出的动作,不像实景拍摄一样受到许多限制,可以容易地达到场景转换自如的效果,不仅给表演者们提供了开放的表演空间,也使观众的想象力达到了高峰。比如在传统剧目《鹬蚌相争》中,因情节的需要,白鹤的嘴居然伸得比腿长,一下啄穿了河蚌的肚子,将其狠狠地钉在地上,这种戏剧化的演绎在真人表演中很难实现,这也是皮影艺术独特之处之一;又如演出《破桃山》动作戏时,悟空与杨戬百变为飞禽走兽,斗智斗勇,在真人的表演中,实现飞空和复杂的场景转换是有一定难度和局限的,而在皮影艺术中却能运用自如。所以我们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王皮影,就不要把表演语言的视野只局限在操作的真人上,而要深入研究王皮影本身具有的独特肢体语汇、表达方式,并利用这些语汇更好地服务于王皮影的表演及改造创新。

五、结语

川北“王皮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川北皮影艺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王彪、王访兄弟俩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皮影作为我国在国际文化艺术领域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名片,传递了中华文化和中国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如何让王皮影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传播和推广,值得我们所有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应鼓励学界提出不同观点、接纳社会上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猜你喜欢

川北皮影艺术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封二)
川北医学院附属四川宝石花医院
月光皮影
Risk Factors of Depression in Postpartum Period
不老的皮影
胡耀邦怎样从川北到北京安家
纸的艺术
皮影的来历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