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语

2019-09-10苗连贵

侨园 2019年10期
关键词:妙语萧伯纳白话文

苗连贵

妙语多是精炼的,有时甚至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巴尔扎克写完《高老头》寄给出版商,久无音讯,便发信催问。出版商收到信,见信笺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再无余言。他会心一笑,复信时,也在信纸上画了一个符号。巴尔扎克收到后一看,是一个大大的“!”,他放心了,书肯定出版。

妙问妙答,无语之妙,一个标点符号抵得过多少语言啊!大师“惜墨如金”,由此可见一斑。

萧伯纳的急智善对是出了名的。一次,他走在田野小径上,对面一位胖紳士,见了有几分邋遢相的萧伯纳,神色傲然道:“我从不给混蛋让路!”这要是换个人不打起来吗?萧伯纳退到路边,毕恭毕敬道:“我却恰恰相反。”手一摆,“请吧,先生!”

把对方的话锋掉过来回敬对方,萧伯纳最擅长此道。

在一次聚会上,漂亮的女明星笑眯眯地对萧伯纳说:“萧伯纳先生,假如我和您结婚,生下一个孩子,头脑像您,面貌如我,那该多好啊!”萧伯纳耸耸肩,眉毛一挑,故作认真道:“是的,是的。可如果这孩子脸蛋像我,头脑像你,不就糟糕透了吗?”

中国人也善于戏谑,妙语连珠。“五四”前后,胡适积极提倡白话文。黄侃不合时宜,竭力反对。二人同在北大任教,见面不免“擦枪走火”。黄侃笑道:“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我看你未必出于真心。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就不该叫‘胡适,应改作‘往哪里去才对。”可不是吗,文言“胡”意思是“什么,哪里”;文言“适”,意思是“去”。胡适笑答:“那么,你的名字不也可改作‘黄某人胡说八道吗?”二人大笑。

学者之间,尽管学术主张针锋相对,也不必势若水火,在轻松活泼中“舌战”,比在讨论会上激辩,更有意味。

古人的谐趣妙语也不少。康熙年间,朱彝尊与一道士交厚。道士观中有一株枇杷树,枇杷熟时,道士请朱尝鲜。这枇杷味美,且无核,朱便向道士求种。道士称:此乃仙种,不可传也。

鬼话!朱彝尊一笑。道士最爱吃蒸蹄髈。某日,朱便请道士来家吃。只见仆人提了一只彘腿,从身边走过,进了厨房。一杯茶工夫不到,一盘红油赤酱、热气腾腾的蒸蹄髈上桌。道士讶然,一吃,肥而不腻,酥烂鲜美之极。这样短时间便能蒸好蹄髈?道士请教妙法。朱说:“不难。不过要以无核枇杷种换。”于是道士老实说:“只要在枇杷开花时,拔去中间一蕊便无核了。”朱彝尊说:“我的蒸蹄髈法更简单啦。现在吃的,是昨天晚上蒸好的,刚买来的还没下锅呢。”

把笑料当佐料,这生活的大餐不是更有滋有味吗?使机弄巧,谎言也美妙。

妙语拒贿。《清朝野史大观》记:冯志圻为官清正,但酷爱书画碑帖。一日有人将藏有宋拓名碑的锦盒呈在冯志圻案前,冯即刻吩咐人将其退回。一旁的书吏说:“大人对此素有研究,看看何妨?”冯志圻连连摆手:“看不得!看不得!这么稀罕的宝贝,不看不知道,一旦看了,发现它的妙处,叫我如何割舍得下呢?到那一步,人求我办事,我办呢,还是不办?”

不避讳人之所好,这个“好”,也往往是行为和职业道德的突破点。话娓娓道来,妙在入情入理,比正言厉色的斥责或说教更有说服力。

古代多有善谏者。《战国策》上说,一次,齐景公怒气冲冲下令要处死管禽鸟的烛邹,原因是烛邹把猎隼弄丢了。晏子觉得不妥,但又不好直谏,便说:“烛邹有罪,待我举出,斥责之后再杀不迟,让他死而无怨。”景公称:“善。”晏子便指着烛邹说:“你有三罪:你把国君的鸟丢失了,一罪;使国君为一只鸟杀人,二罪;使诸侯听见这件事,认为咱们的国君重鸟轻人,三罪。你知罪否?”数落完,吩咐行刑。景公是个贤君,忙收回成命:“不要杀他罢,我听懂你话中有话啊!”

不滔滔雄辩,不剑拔弩张,屏气、內敛,轻言慢语,妙在旁敲侧击,不谏而谏,这比“犯颜直谏”,更易让人接受,心服口服。

一个“妙”字,出奇制胜,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妙语,四两拨千斤,是行棋中的妙着、功夫里的借力,战争中的智取。这既是经验的深思熟虑,也是智慧的灵光乍现。

猜你喜欢

妙语萧伯纳白话文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史坦福妙语
黄侃:外国书是硌脚的皮鞋
萧伯纳续传
趣图妙语
萧伯纳反讽米商
微言妙语
快乐阅读
胡适巧推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