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表达VS舆论表达:“95后”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表达的实证研究

2019-09-10王超群梅洁赵丽洁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流行语大学生

王超群 梅洁 赵丽洁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95后”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表达展开实证研究,在指出“95后”大学生更倾向于自我表达而不是舆论表达、自我表达呈现强烈的“吐槽调侃风”泛娱乐化表达特征、舆论表达非常少且呈现主动的去政治化表达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合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95后”;大学生;自我表达;舆论表达

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并首先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一种媒体语言,代表了一定的互联网文化,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73%,其中20-29岁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①这表明,我国已经有约2亿青年人与互联网有着紧密的接触,而青年大学生正是其中的主体人群。

“大学生群体”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主题。关于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有研究表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泛化现象,83.8% 的大学生很容易说出10个以上的网络流行语,超过92.3%的大学生常在网络交流、手机短信和口头表达中使用网络流行语。②大学生在使用流行语方面存在性别与年级等方面的差异:男生相较于女生、大一大二的学生相较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使用负面的流行语更为频繁。针对负面的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倾向于产生消极的态度并且进行消极使用。③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动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迫切的社会参与意识、挑战权威的自娱心理、追求实用化心理、对抗权威的叛逆心理等。④

目前主流的研究观点认为,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弊大于利:在社会心态层面,网络流行语本质是集体狂欢,在释放了青年对生活的不满情绪的同时,也让青年“随波逐流”和“张扬小我”,自动屏蔽高雅情趣。⑤在人际关系层面,网络流行语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语言交流障碍、语言习惯粗俗、缺少社会认同、难以建立真正友情。⑥在价值观念层面,主流价值观会被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遮蔽”起来,久而久之,对社会认识尚浅的青年大学生就容易混淆哪些是应该追求的价值观,哪些仅仅是网络上消遣的流行语。⑦在文化继承层面,网络流行语淡化政治意识,盲目吸收外来文化,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⑧

当前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展示了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基本情况,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没有给出答案:

第一,网络流行语数量繁多,每一句流行语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都同样流行吗?如果不是,那么“95后”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什么样的网络流行语?

第二,之前关于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动因研究,往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视角相对单一。本文尝试从“网络表达”的视角,对网络流行语进行重新审视。网络表达可划分为网络上的“自我表达”和“舆论表达”两种,“自我表达”是指人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观点见解、态度立场等,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并希望得到他人反馈的一种交流方式⑨;“舆论表达”是指人们作为公众的角色对公共事务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公开的表达⑩。由此可见,“自我表达”的侧重点在于“对自我个性的呈现”,而“舆论表达”的侧重点在于“对公共议题的关注”。那么,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偏好,更多是反映了他们的自我表达诉求还是舆论表达诉求呢?

第三,当前研究成果所指出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多属于理论研究,一般并没有通过实验观察、问卷调查或者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来进行佐证。本文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网络流行语给“95后”大学生的精神风貌、社会心态、人际关系以及舆论表达四方面所带来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解答。

一、调研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调查

课题小组通过网络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0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82.0 %。本次接受调查的410名学生的基本情况是:

1.性别:男生115名,占比28.05%;女生295名,占比71.95%。

2.年级:大一学生98人,占比23.9%;大二学生119人,占比29.02%;大三学生134人,占比32.68%;大四及以上学历学生59人,占比14.39%。

3.专业:理工生118人,占比28.78%;文史生279人,占比68.05%;艺术与体育生13人,占比3.17%。

4.政治面貌:共青团员360人,占比87.8%;学生(预备)党员27人,占比6.59%;群众学生23人,占比5.61%。

5.学校地域:除港、澳、台地区以及宁夏、西藏自治区之外,其他29个省级行政区均有涉及,其中占比超过5%的省份有3个:湖南高校学生199人,占比48.54%;江苏高校学生22人,占比5.37%;广东高校学生21人,占比5.12%。

(二)语料编码

为了更好地厘清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状特征,我们首先对近十年的网络流行语进行了语料分析。按照网络流行语的来源分成五类。(详细请参见下表1)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基本情况

本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45.85%的大学生一天中使用网络的时长为5-8小时,23.66%的大学生一天中使用网络的时长为9-12小时,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一天中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

在问及對网络流行语的熟悉程度时,表示非常熟悉、熟悉和比较熟悉的大学生多达88.53%,而表示不是很熟悉和不熟悉的大学生仅有11.47%。这表明大学生是一个喜欢接触网络流行语的群体,对网络流行语这一新鲜事物熟悉程度较高。

问卷进一步调查了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次,选择在自我表达中经常使用的大学生达到34.63%,选择偶尔使用的大学生占比58.78%,选择每次都使用的大学生占比3.17%,而选择从不使用的大学生占比3.41%。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较高,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自我表达方式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偏好

1.倾向使用“时效性与快捷性强”的聊天专属类流行语

根据上图可以发现,大学生使用占比前4位的流行语依次是“diss”“pick”“冒泡”“晕”。前两个占比达到50%左右,后两个占比都在20%以上。这四个都属于时效性较强的网络流行语,可见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较为注重其时效性,倾向于使用最新的网络流行语。

而对于时效性较弱的流行语,大学生主要倾向于使用“3Q”“520”“5555”等詞。这些词的普遍特征是用几个数字或英文字母代替汉语,使用这类词语体现更多的是快捷性、便利性。

2.较多使用社会心态类、人际关系类流行语,“吐槽调侃风”最受欢迎

问卷针对精神风貌类、社会心态类、人际关系类、舆情事件类这四类流行语设置了“使用频率”的问题,答案设计为四个选项:经常用、偶尔用、不怎么用、不用,最后以30%的占比为参考值进行统计,得出的统计数据见表2。以第一行“经常用”为例进行解读,社会心态类流行语“扎心了,老铁”“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和人际关系类流行语“比心”“你良心不会痛吗”“老司机”这五个被选择“经常用”的占比超过30%;而所有精神风貌类和舆情事件类流行语被选择“经常用”的占比都没有超过30%。

通过表2可以发现,相对于精神风貌类、舆情事件类流行语,大学生更倾向于经常或偶尔使用社会心态类、人际关系类等更具“吐槽调侃风”的流行语。

在社会心态类流行语中,“经常用”或“偶尔用”这一选项的占比超过30%,诸如“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感觉身体被掏空”等。使用吐槽焦虑与压力的社会心态类流行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倍感焦虑与压力的群体心态。

在人际关系类流行语中,分类为善意调侃幽默的流行语被“经常用”或“偶尔用”这一选项的占比达70%左右,充分表明这类流行语更受大学生的欢迎。

3.较少使用精神风貌类、舆情事件类流行语,彰显积极乐观精神,远离社会参与

在精神风貌类流行语中,“不怎么用”和“不用”这一选项的占比均超过30%的流行语占绝大多数,“经常用”这一选项的占比超过30%的流行语为“无”,“偶尔用”这一选项的占比超过30%的几个流行语,诸如“小目标”“给力”“打Call”“佛系”一定程度上包含了积极乐观的意义。

而舆情事件类流行语中,“不用”这一选项的占比超过了30%,其中占比超过50%的词语有7个:“我爸是李刚”(68.29%)、“煤超疯”(66.1%)、“蒜你狠”(62.68%)、“躲猫猫”(59.76%)、“被xx”(59.27%)、“很黄很暴力”(51.22%)、“土创土偶”(50.73%),表明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社会参与的程度很低。

(三)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表达动机

问卷针对五类网络流行语设置了“你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流行语?”这一问题,通过整理数据得出表3。

根据表3,可以总结出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表达具有以下动机和特征:

1.文化认同动机下的调侃式表达。首先,“调侃他人”(人际关系类54.39%)与“自我调侃”(精神风貌类50.98%)是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最主要的动机之一。网络调侃语有很强的讽刺、嘲弄意味,属于网络吐槽亚文化的一种。网络“吐槽”往往通过狂欢、调侃的形式对主流形态进行抵抗。这是亚文化群体所追求的一种仪式性的抵抗, 而并非一种极端的抵抗,他们通过“吐槽”来彰显个性与自我、来追求自由与平等、来享受快乐与创新。这种青年亚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认同与传播。其次,“表达风趣”(聊天专属类67.8%、人际关系类61.95%)、“时髦新潮”(社会心态类32.2%)、“从众”(社会心态类15.85%)也是不容忽视的使用动机。网络调侃语中创造新词、化用旧词、句式变异等现象,体现了其自身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迎合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满足了大学生对“亚文化”的需求。

2.情绪宣泄动机下的自嘲式表达。“自我鼓励与鼓励他人”(精神风貌类63.66%)、“贴切表达情绪与心境”(社会心态类67.56%)、“宣泄情绪”(人际关系类36.34%,舆情事件类37.56%)是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另一类动机。“自嘲”是自我调侃的一种方式,在反映一些不良现象或消极情绪的同时,更多是流露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希望消除不良风气、建设一个美好社会的希冀。

3.个人实用动机下的便捷式表达。“便捷”(聊天专属类63.9%)、“拉近人际距离”(人际关系类52.93%),反映了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实用动机,即追求便捷,帮助自己更快速有效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表达。

4.消极抵抗动机下的去政治化表达。尤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大学生使用舆情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动机是“就事论事,表达态度”(59.76%),针砭时弊的比例要小很多,仅占27.32%。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当代“95后”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存在非常明显的去政治化倾向,会对政治敏感话题和社会公共议题进行规避。

(四)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大学生的正负影响

为研究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卷随机抽取了偏负面意义、偏正面意义和偏中性意义的三组词汇进行对照,具体结果见表4。

根据表4我们发现,网络流行语并不像之前某些研究认为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而是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偏负面意义的词汇反而会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如使用“葛优躺”“鸭梨山大”之类词语能够帮助大学生宣泄负面情绪并重振斗志,使用“蓝瘦香菇”“感觉身体被掏空”之类词语能够帮助他们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另一种现象是,使用无论是偏正面意义的词汇还是偏中性意义的词汇,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没感觉到影响”。

另外,问卷调查还观察到网络流行语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渗透性并不强。研究发现,“520 (我爱你)” “5555 (哭泣)” “3Q (谢谢)”这些聊天专属类词语仅限于网络表达,其意义在于“使自己跟聊天对象的网络互动更亲近更融洽(74.88%)”,并不会出现在现实语言交流中。同理,对于“你咋不上天呢”“友誼的小船说翻就翻”“厉害了我的哥”等人际关系类流行语的使用,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并不会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56.83%),认为利大于弊的人数(30.98%)要多于认为弊大于利的人数(12.2%)。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使用互联网较多、对网络流行语非常熟悉且接受度很高的“95后”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他们倾向于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自我表达”而不是“舆论表达”;第二,他们在自我表达的过程中,非常认同并乐于使用“吐槽调侃风”这种泛娱乐化的表达方式;第三,他们并不排斥使用偏负面意义的网络流行语,对这些词语的使用不仅不会造成实质性的负面影响,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现实生活给自身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从而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第四,与泛娱乐化表达相对应的是,他们对社会公共议题并没有强烈的参与动机,对于舆情事件类的网络流行语不甚熟悉也不喜欢传播。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95后”大学生擅长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吐槽调侃功能,来表达自我对当前社会压力与心理焦虑的情绪宣泄,借此获得自我的愉悦,但这种仪式性大于实质性的方式会给大学生带来虚无的满足,以至于使他们陷入止步现状不思改变的境地。同时,由于不擅长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理性表达与思辨,他们对公共议题自觉疏离与规避。即使参与讨论,其自娱自乐和无厘头的讨论风格也难免使讨论本身流于空洞和无意义,无法推动公共议题朝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

对此,建议应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合理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发挥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自我表达层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参与公共生活的素养与能力。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人民网,http://tc.people.com.cn/GB/n1/2018/0723/c183008-30164524.html,2018年7月23日。

②周军军:《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的四维审视》,《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

③黄婉玉、李春晓、吕莉:《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及使用行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3期。

④胡景莲、杨颖川:《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⑤陆超一:《“随波逐流”与“张扬小我”——从网络流行语考察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5期。

⑥石乾福:《论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出版广角》2015年第16期。

⑦赵彬:《网络流行语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党史博采(理论)》2012年第6期。

⑧于彩霞:《浅谈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学园》2017年第23期。

⑨董小平:《1992—2012:中国青少年的社会参与》,《青年研究》2013年第6期。

⑩夏德元:《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与舆论表达的良性互动》,《当代传播》2014年第10期。

郭海莉:《微时代视域下的“吐槽现象”与“亚文化狂欢”》,《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7期。

王珏、谢誉元:《网络社交媒介中的调侃话语分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流行语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大学生就业趋势
排行榜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