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的转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闻阅读研究

2019-09-10褚金勇王陆锋

教育传媒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阅读方式新媒体大学生

褚金勇 王陆锋

【内容摘要】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闻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闻阅读方式展开研究,进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相应的数据参照。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新闻阅读;阅读方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在此过程中,新闻的采编方式、传播方式乃至阅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新闻阅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认知、观念的形成与变化,因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闻阅读方式的变化,有利于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1.新媒体。“新媒体”是当下社会非常流行的概念,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指的是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①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泛指一切基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

2.新闻阅读。“新闻阅读”一词有狭义和廣义之分。狭义的“新闻阅读”主要是指在视听媒体出现之前的印刷媒体时代,大众从文字类新闻作品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行为,这种意义上的“新闻阅读”主要是指对于新闻作品文字文本的阅读。广义的“新闻阅读”则是指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体出现以后,大众从文字、图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多媒体符号中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行为。②这种意义上的“新闻阅读”,阅读对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而是拓展到多种多媒体符号。本文所提的“新闻阅读”,指的是广义上的“新闻阅读”。

3.阅读方式。“阅读方式”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阅读方式是指我们进行新闻阅读时所使用的途径、方法,比如“通过哪种媒介进行阅读”等。其次,阅读方式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阅读活动的总体模式或基本特征。具体包括获取新闻的渠道和新闻阅读的行为习惯,其中新闻阅读的行为习惯包括阅读兴趣、阅读目的动机、阅读时长时段、阅读场所、阅读深度、阅读交互性等方面。③

(二)文献综述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史前洞穴岩画到甲骨、竹简、帛丝,到书报、杂志,到多媒体,人类的阅读活动存在于人类文明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关于阅读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兴起的论题。国外相关论著首推新西兰学者史蒂文·罗杰·费希尔的《阅读的历史》④和加拿大学者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史》⑤,这两本书着重于梳理媒介更替过程中人类阅读活动的变迁。美国学者罗伯特·达恩顿的《阅读的未来》则通过梳理过去、现在和未来图书及阅读形式的发展变化,预期了未来十年内图书馆的发展。⑥目前,国内相关专著相对较少,如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郝振省、陈威主编的《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等。⑦一些出版编辑类图书也会涉及阅读方面的问题,但大都语焉不详。相比论著的贫乏,相关论文已经有相当的积累。2016年4月18日19时笔者通过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进行检索,篇名中包含“阅读”一词的文献高达152891篇,包含“阅读”关键词的文献有11874篇。根据本文的研究方向,经过收集、整理,我们对有关阅读的研究做了如下分类:

1.关于当代国民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⑧部分研究成果关注传统阅读的影响,尤其是传统阅读率的下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如刘其云等人的《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及对策》等。⑨

2.关于媒介演进与人类阅读方式的变化。丁云亮的《从媒介史看阅读文化的流变》从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演进中,探讨人类阅读文化的流变。⑩杨军的《媒介形态变迁与阅读行为的嬗变——以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为例的考察》以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为例展开考察,指出阅读的主体结构、方式、性质、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也相应地发生了嬗变。⑩刘艳妮的《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详细梳理了数字阅读在阅读文本多样性、阅读过程互动性、阅读环境幵放性等多方面的特征。但这些研究多是对文本阅读进行一种概论式的研究,缺乏对文类的细分研究。

3.关于不同文类阅读的经验总结,包括文学阅读(包括诗歌阅读、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等)、英语阅读(多是学习英语的经验)等。关于新闻阅读的研究成果较少,2016年4月18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进行检索,篇名中包含“新闻阅读”一词的文献93篇,包含“新闻阅读”关键词的文献仅有11篇,且多为汉语、英语新闻阅读与经验学习,如刘荣文的《高中语文新闻阅读教学的新思考》。为数不多的与本文接近的论文如《iPad与新闻阅读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一种消费主义的视角》也是从文化研究或消费主义的视角进行探讨,缺乏对现实状况的社会调查。

由以上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阅读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课题,并且呈现多元化的研究趋势。其中关于新媒体对人类阅读方式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相关研究多是面面俱到、概论式的研究,缺乏对专有文类的深度梳理分析;多是体验式、随感式的研究,缺乏对阅读现状的调查与量化研究。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阅读,更是缺乏深入而权威的研究。

二、调查设计与问卷发放

新闻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向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考察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新闻阅读方式,需要对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广泛调查,进而得出相关数据、获知基本概况。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当下大学生群体的新闻阅读方式,进而呈现新闻阅读方式的变化。

此次问卷调查时间是2016年4月20日至5月20日,采用网络问卷与现场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160份,收回问卷157份,有效问卷148份。问卷共21题,主要包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和新闻阅读的行为习惯两方面,其中新闻阅读的行为习惯包括阅读兴趣、阅读目的动机、阅读时长时段、阅读场所、阅读深度、阅读交互性等方面。调查对象主要是河南省的大学生。作为接收和获取信息最为敏锐的大学生群体,符合具有新闻阅读习惯的人群的主体特征,他们的新闻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众的新闻阅读方式。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在“日常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取新闻”的调查中,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口头交谈”“其他”这些选项中,88.51%的人选择“手机”,68.24%的人选择“互联网”。而排在第三位的“口头交谈”,比例仅为31.76%,远远低于排在第二位的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中,比例最高的是电视,但比例仅为19.59%,远远低于互联网和手机两大新媒体(参见图1)。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前大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在“在通过网络获取新闻时,你首选哪种渠道”的调查中,64.86%的人选择“手机应用软件(如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参见图2)。可见,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中,微博、微信、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当下大学生阅读新闻的“标配”。

(二)新闻阅读的行为习惯

1.阅读时长时段

阅读时长方面,40.54%的人平均每天閱读新闻的时长为30~60分钟,23.65%的人为60~120分钟,20.95%的人为10~30分钟。只有10.81%的人在10分钟以下,4.05%的人为120~180分钟。可见,大多数人平均每天阅读新闻的时长为10~120分钟。阅读时段方面,39.86%的人阅读新闻的时段在21:00~24:00,22.3%的人在11:00~14:00(参见图3)。可见,大学生日常进行新闻阅读主要集中在11:00~14:00、21:00~24:00这两个时段。

2.阅读场所

在“阅读新闻的场所”的调查中,53.38%的人选择“床铺上”。调查显示,73.65%的人在学校阅读新闻,25.68%的人在家里阅读新闻,20.95%的人在公共场所阅读新闻,12.84%的人在洗手间阅读新闻,11.49%的人在路上阅读新闻。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新闻阅读场所灵活多变。

3.阅读兴趣爱好

调查显示,大学生新闻阅读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民生”“娱乐时尚”“时事政治”“体育”四个方面。56.08%的人经常阅读“社会民生”类新闻,50.08%的人经常阅读“娱乐时尚”类新闻,49.32%的人经常阅读“时事政治”类新闻,27.03%的人经常阅读“体育”类新闻(参见图4)。

4.阅读目的动机

调查显示,大学生阅读新闻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获取新闻资讯”“了解社会观点与思潮”“消遣娱乐”三个方面。33.11%的人表示阅读新闻的最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新闻资讯”,22.3%的人表示在于“了解社会观点与思潮”,15.54%的人表示在于“消遣娱乐”(参见图5)。

5.阅读深度

在“你在阅读新闻时会怎么做”的调查中,56.76%的人选择“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17.57的人选择“大概浏览标题和图片”,只有24.32%的人选择“几乎阅读整篇报道”。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阅读新闻时以个人兴趣为导向,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阅读方式是简单浏览标题和图片的“快餐式阅读”。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阅读整篇报道。

6.阅读自主性

在“你在阅读新闻时会怎么做”的调查中,56.76%的人选择“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你认为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的优势是什么”的调查中,45.95%的人选择“主动性强(可以自己搜新闻等)”,11.49%的人选择“可定制”。由此可见,大学生新闻阅读往往以个人兴趣和需求为导向,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7.阅读交互性

在“通过网络获取新闻时你还有哪些行为”的调查中,70.95%的人选择“查看评论”,35.81%的人选择“分享转发”,26.35%的人选择“发表评论”,23.65%的人选择“参与投票”(参见图6)。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通过网络获取新闻时,会通过“查看评论”“分享转发”“发表评论”“参与投票”这些方式,与传播者或者其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

四、新闻阅读方式的变化

(一)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依然是渠道之一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是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已经转变为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媒体中,移动新闻阅读成为大学生新闻阅读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较低比例的大学生依然通过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这些方式来获取新闻,新媒体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的唯一方式。在“你认为在获取新闻方面,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将来是否能够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调查中,92.57%的人选择“不会取代”。

(二)阅读时长有所增加,阅读时段倾向于在休息前后、碎片化时间阅读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闻阅读时长的相关数据比较匮乏,所以这方面的对比无法进行。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出现以后,你的新闻阅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的调查中,27.7%的人认为“阅读时间比以前增多了”,15.54%的人认为“阅读时间比以前减少了”。阅读时段方面,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闻阅读时段主要是由他们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时段所决定,看报纸的时段集中在“茶余饭后”,听广播的时段为“早—中—晚”模式,看电视的主要时段是18:00—22:00。在新媒体环境下,根据调查结果,大学生日常进行新闻阅读主要集中在11:00—14:00、21:00—24:00这两个时段。可以发现,大学生一般选择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阅读新闻,其中睡前阅读最为普遍。

(三)阅读场所灵活多变、无处不在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闻阅读的场所主要由他们的媒介使用场所决定,所以看报纸的地点主要集中在家里、阅览室两个地方,而看电视的场所则主要是在家里,广播由于收听工具的便捷性,收听场所无处不在。在新媒体环境下,根据调查结果,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阅读场所是在床上。此外,大学生新闻阅读的场所还包括公共场所、洗手间、路上等。

(四)批评报道、法制新闻、经济新闻的阅读兴趣有所降低,娱乐时尚新闻、体育新闻成为新宠

和传统媒体环境相比,在新媒体环境下,时事政治类新闻、社会民生类新闻依然是大学生的新闻阅读兴趣所在,并且大学生对社会民生类新闻的兴趣与之前相比更加浓厚。此外,大学生的新闻阅读兴趣开始部分转向娱乐时尚类新闻和体育类新闻。尤其是娱乐时尚类新闻,调查结果显示,56.08%的人经常阅读此类新闻。该比例与经常阅读社会民生类新闻的比例持平,已经超过了经常阅读时事政治类新闻的比例。与此同时,大学生对批评报道、法治新闻和经济新闻这类题材的新闻兴趣有所降低。

(五)新闻阅读从深阅读走向浅阅读

与传统媒体环境相比,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闻阅读方式更多地呈现出“浅阅读”和“快餐式阅读”的发展趋势。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出现以后,你的新闻阅读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的调查中,34.46%的人选择“阅读没有以前专注投入了”,仅有4.05%的人认为“阅读比以前更加投入”,这一调查结果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六)新闻阅读以个人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自主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报纸刊登什么新闻、广播播报哪些新闻、电视播放哪些新闻,大学生就只能接收这些新闻。即使可以选择,选择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因此大学生的阅读新闻十分被动。而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接收渠道急剧增加,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接收新闻。新闻数量、种类也急剧增加,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进行选择性阅读,新闻阅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大学生与新闻媒体、其他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丰富多样。

五、结论与讨论

随着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出现,人类的新闻阅读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当下大学生新闻阅读的具体情况,并与传统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闻阅读方式进行了对比,得出以下结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阅读时间倾向于休息前后、碎片化时间;阅读场所无处不在;消遣娱乐成为新闻阅读的重要目的;阅读深度由深变浅;阅读自主性、交互性增强。当然,本调查只局限于河南省内的大學学生,缺少不同地域、不同办学层次的大学生群体新闻阅读方式的比较,因此想要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新闻阅读方式的整体状况,还需要细化调查问卷中的问题、扩大问卷调查的范围。

注释:

①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②米格智:《论建立新闻阅读学的必要性》,《新闻传播》2010年第3期。

③任福兵:《网络时代阅读方式的结构性研究》,《图书馆建设》2013年第10期。

④〔新〕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李瑞林等译,商务印书馆 2009年版,第1页。

⑤〔加〕阿尔维托·曼古埃尔:《阅读史》,吴昌杰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页。

⑥〔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熊祥译,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⑦郝振省、陈威:《中国阅读一一全民阅读蓝皮书(第二卷)》,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页。

⑧杜羽、刘彬:《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光明日报》2016年4月19日。

⑨刘其云、王雪:《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及对策》,《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⑩丁云亮:《从媒介史看阅读文化的流变》,《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杨军:《媒介形态变迁与阅读行为的嬗变——以印刷媒介与网络媒介为例的考察》,《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年第2期;刘艳妮:《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辽宁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刘荣文:《高中语文新闻阅读教学的新思考》,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周冯灿:《iPad与新闻阅读方式的变革及其影响:一种消费主义的视角》,《东南传播》2011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阅读方式新媒体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议语文阅读教学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分析阅读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