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开现象的迷雾

2019-09-10卢桢

新阅读 2019年1期
关键词:论者新世纪现象

卢桢

新世纪以来,宽松而自由的写作生态、多元媒介的传播方式、日益国际化的交流氛围使得汉语诗歌写作热潮不断,事件林立。如何从诸多的“热点”甚至是“乱象”之中抽丝剥茧,提炼出带有普遍性的诗美特质,为新世纪诗歌确立一条逻辑清晰的发展脉络,进而构建出一种研究架构,就成为与新世纪诗歌“共时性”存在的研究者们共同追逐的目标。罗麒的新著《21世纪中国诗歌现象研究》正式从新世纪以来诗坛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出发切入新世纪诗学要旨,对中国诗歌的主要问题和症候做出客观而深刻的批评,为中国诗歌在新世纪的再出发提供了客观有益的参考。

纵览新世纪诗坛,可谓“事件”不断:“梨花体”“羊羔体”“忠秧体”等引发的质疑,“诗歌拍卖”与“诗歌公约”等炒作出来的行为闹剧,“新红颜写作”“打工诗歌”“底层写作”“新及物写作”“地震诗歌热”等甫经形成的写作向度,加上网络媒介对诗歌传播的普遍渗入,以及近来热议的“写诗软件”是否能够取代诗人等争论……似波浪翻滚起伏不定的诸种“现象”,容易给人这般印象,仿佛谈到新世纪诗歌,便不由得滋长出“事件”大于“文本”的惶惑。罗麒将新世纪以来的诸多诗歌现象或倾向按照“文本—作者—读者—世界”的四维关系结构进行理性布局,从而形成了他关于新世纪诗歌的“现象——关系”学论述逻辑,即任何现象背后,体现的都是四维关系结构中的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可以说,罗麒的研究方式为新世纪诗歌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他没有停留在现象本身,而是把诸多现象视为研究的载体,在对相关文本的研读及对文本与作者、读者、世界的关系探讨的基础上,完成对诗歌现象的阐释,从而获得了一种超越性。

任何一部研究代际诗学的著作,都内含着论者的述史模式,即他要以何种眼光和论说逻辑统合文学史诸多要素,将之汇合成一部文学史。本书主要围绕传播方式的变革与诗歌创作的“新热潮”、诗歌主体身份认同、自由诗艺的探索与实践、“新及物写作”视野下的诗歌与世界的互动、诗歌接受与诗歌批评五个方面展开论述,问题覆盖面极为广阔,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均有充分的观照与反思。在具体的论说掘进中,论者还特意指出当前诗歌现象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甚至是核心环节的“诗歌批评”问题,认为批评主体客观立场的丢失、艺术感受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匮乏、批评尺度的失衡这三座“迷城”,导致当前诗歌极为缺乏富有原创力和建设性的批评。恢复诗歌批评的活力,这应当是当前诗歌批评界需要集中反思的首要问题。

作为青年学人,论者无惧“亮剑”,敢于表达自己对诗歌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态的构想。比如他在论述新红颜写作、打工诗歌、余秀华写作等现象时,或多或少都点带出关于诗歌写作应达到的价值高度问题,我们或可从中窥见并串联起论者自身的诗歌理想:诗人应该具有一种承担精神,应该调动源于生命本真的力量,让诗歌与现实世界真诚地沟通,并从对日常生活的观照抵达更为幽深的超越性境界,而不是停留在单纯的情感抒发和艺术炫技、甚至是对苦难、欲望、体验的过度言说与消费层面。在勘探当下诗歌现场的同时,罗麒前瞻着诗歌发展的未来之可能。对于诗歌保持了初心与梦想,正是论者学术探索的光源。

综合来看,这本著作为新世纪诗歌进行了理性的整合与梳理,它的论说框架是一个面向未来敞开的开放式结构,是一种多元批评理念融合交汇的体系。当然,客观而言,罗麒的著作也存有一些遗憾,比如新世纪诗歌与国际诗坛的交流与互动、海外传播与翻译等问题,论者并没有充分展开论述,而在关系学的论说框架中搭建汉诗与国际诗歌的联系,显然也属于本论题应该顾及的要义之一,我们也期待着论者能够在这类问题上继续展开思考。

作者系南开大學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猜你喜欢

论者新世纪现象
四七二十七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阅读理解两篇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酷图爆语(5)
猜谜语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