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南昆阳镇坡南街的历史探源

2019-09-10陈琦陈李冬

美与时代·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

陈琦 陈李冬

摘  要:昆阳镇有一条坡南街,始于通富门,南至河埠头,延绵二三华里。多年来由于河道并未发生大的改变,因此街道基本保持历史面貌,古桥、民居、街巷、寺庙、码头等各类建筑,还随处可见。人们走过坡南街,像是走进历史的隧道:农耕社会时期的商业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儒家文化以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文化的遗迹,比比皆是,是平阳农耕社会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昆阳镇;坡南街;商业文化;历史渊源;农耕社会

昆阳镇有一条坡南街,始于通富门,沿山坡下伸,至平地则一边为河,称为坡南河。街道沿河而走,大多是半爿街,延绵二三华里,直至坡南河埠头。街道原系石板铺的路面,现仅存通富门下百米,其余均已于20世纪90年代改造成水泥路面。街道旁边虽也新房簇簇,但一两层的旧砖木结构的民房和雕砌考究的门台还随处可见。人们走过坡南街,像是走进历史的隧道:农耕社会时期的商业文化、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文化的遗迹,比比皆是,是平阳农耕社会的一个缩影。

一、没落的古镇

通福门是飞云江平原与鳌江平原间的一个隘口,也是浙闽通道上的一个隘口,坡南街沿隘口而下,成为闽浙通衢。由于坡南街处在水陆交通的转运站的位置,随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市镇。

据《宋史·职官志》:“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火禁或兼酒税之事。”温州海上贸易兴起,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温州知府杨潘有诗:“一片繁荣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置市舶务,专管海外贸易,与日本、高丽、真腊都有商船往来。元世祖时,还设有温州市舶司,直至元末方国珍起义才关闭。海上商贸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城镇的崛起。北宋时,平阳置有前仓、舶艚、泥山三镇。明时,沿用宋制,明初增置平阳镇(在坡下)、松山镇、蒲门镇。

交通的便利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乾隆年间的县令何子祥在《浚坡南河记》中写道,当时坡南河上棚屋甚多,有的已住了几代人,可见当时的热闹。1956年,坡南街也是客栈多、饭店多、卖草鞋的多,可见行旅之多。其他如九和酱园、张春盛雨伞、回春堂药店、珍宝盛绸布店等也都颇有名气。还有一些怪地名,什么打锣巷、倒谷桥、花园坑等,当地老人还能说出一些故事来。

据《平阳六年》:“本镇旧有城南,横阳两镇,民国初同隶县治。民国三十年,除旧城汽车路东并入鳌江务洋乡外,以公路为界,合称昆阳镇。”据此,坡南镇当于1941年合并,至于合并的原因,是横阳镇的发展。因为清乾隆年间,城里只有“市”,即市集,是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历史就是这样,彼消此长,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则是“三十年水流東,三十年水流西。”哪里更适合发展,哪里就发展了。由于城内商业的发展,坡南街渐趋没落了。

二、古镇的河道和街道

街道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河道和道路则是交通运输的基本条件。坡南街基本保持历史面貌,是因河道没有变,而街道结构也基本没有变。人所见、所记之事不过几十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船还可划至汇头附近,当地老人都还记忆犹新。现在虽然不行船了,但河道还在,短短千余米的河上有十六条石板桥①,这是坡南街曾一度兴盛的见证。河道的疏浚不能不归功于县令何子祥。

何子祥是乾隆三十年(1765)调任平阳县令。坡南河上,现有石板桥十六条,有些还可辨别建桥与重建的时间和桥名的铭文。如吴隆兴桥②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建桥时间最早,也是坡南镇风光一时的见证。坡南河为旅人行者带来了方便,也为居民营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何子祥的一座有形的“功德碑”。只要坡南河还在,这无字的历史丰碑就在。

老年人都还记忆犹新的被脚板磨得光滑的石板路,现在只留下通富门下百余米,以供人回顾历史,其余的在1989—1994年间,分两次改建成水泥路了。石板路是谁建的?何时建的?已很少有知晓者。然而历史既留下痕迹,必然有迹可循。查民国《县志》,得《邑南大路告成碑》,知坡南街石板路修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其时知县刘钟琪到任,见“倾古道,履之弥艰,久为行人苦”,乃捐金首倡,得到乡绅吴乃伊③响应。“遂鸠工材,董督劝输。殷户乐善者踵之,或任百馀丈,或任数十丈,以次减者,听其力之自便。始自壬寅冬,迄癸卯秋,阅十月而工竣。自县门至坡南夹屿桥,约九百余丈,顿然改观焉。”

每当见到坡南河和通富门下的石板路,笔者常想:何子祥是何人?刘钟琪是何人?吴乃伊是何人?除了研究地方史的少数几个人外,恐怕99﹪的人即使一生受其恩泽,也都不知道其人其名。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社会就这样前进的,历史就是这样前进的。

三、儒家文化的遗物——牌坊与仪门

坡南街旧属儒林坊,孔庙就在坡南凤山脚下。中华儒学以孔子为宗师,祖述尧、舜,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修身齐家为本,达到治国天下的目的。因而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这些都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坡南街上,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遗物有两处:一是“师儒侍养”牌坊;一是仕巷口的孔庙仪门。

牌坊是宣扬、褒奖忠孝仁义儒家思想的“光荣榜”。明制,凡贡生、举人、进士,官授牌坊,坡南街原有牌坊八座,如世英,为陈奎立;文魁,为陈玑立;明刑,为陈宣立。而现在只留有为郑思恭立的“师儒侍养”牌坊。郑思恭,原籍龙江江口,父时迁坡南,万历四十年入贡,官永康县训导。他设会课督诸生学习,捐棒银添置教具,赈济贫困生员,驿宰丧不能葬,又赚以银两,因此深得永康人的敬爱。后升蓝山教谕,因父年迈,不忍长别,逐辞职侍养父亲,并著书立言,有著作26部,均系“忧思”之作。因此,浙江本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万钟,特为建坊,以表彰其孝道。

还有一个儒家的遗物——“后街”(旧名“仕巷”),位于孔庙路口的地仪门是清嘉庆三年任平阳教谕周瑾所建的。旧时,孔庙是春秋两祭的,且祭祀时很隆重,所以在数百米外建有仪门,文官至此下桥,武官至此下马。旧时还有下马石,现已失。仪门外有一个亭,亭的左边有一座全部用砖烧制部件搭建而成的小殿。现在还祭祀着天、地、水三位神仙,每月逢初一、十五还有乡人上香。砖制的殿,原本是仓颉庙。仓颉造字,又被人称为“仓圣”,因此在儒林街通往孔庙入口处,建仓圣庙和惜字炉是合情合理。只是不知何时变成三官庙,被天、地、水三神占去了。经仔细观察,在小殿外侧砖柱上尚有一联,“绍书香当珍八法,广福祉莫弃残书”。据此可知,仓颉庙是农耕社会尊重文化知识的见证。龙头的文明塔④,也是提倡儒学的证据。

四、海洋文化的见证——新罗太子庙和天后宫

坡南街汇头有座新罗太子庙,原名叫灵护庙,俗称汇头殿,祀新罗太子。解放后,该址改为烈士墓。群众又迁新罗庙于新罗山。相传唐时,新罗太子航海朝见,遇风溺于海,显灵此山,以保护航海人。原庙在新罗山,南宋时迁儒林大街,于明代天顺甲申重修。

新罗太子何以落籍平阳?查《市志》:“南宋宝佑元年,诏颁义船法,广征民船作战船。温州四县(乐清、永嘉、瑞安、平阳)被征民船达5080艘。元后至正二十年,平阳州官正二十二年,方国珍部,以三千余舟列营平端,攻打平阳。”由此可见,宋元时,海上贸易、海上漕运及渔业十分发达。新罗太子溺海化为神,保佑航海平安,人们在出海前,前往烧香,或举行出海仪式,正是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只因时日久远,明清两朝又屡屡禁海,故此渐被忘却罢了。海洋文化的遗迹,在岭门还有一座天后宫为证。其神称妈祖,福建湄州岛林氏女,是海神,能使“海不扬波”,香火也盛。两位海神落户平阳,都是古代海洋文化的见证。

五、农耕社会的精神支柱之一——三皇庙和三官庙

在农耕社会里,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但自然灾害又往往无法抗拒。因此,人们向祖先、神仙祈求以求得保护。

坡南街汇头有三皇庙,即药王庙,祀伏羲、神农、黄帝,该三皇是我们汉民族的祖先。子孙向祖先求保佑,那是天经地义的。

坡南河头有三官庙,现改成问津亭。三官庙原承天灵应庙,祀天地水符三官。清《会典》:“凡祈诣雨分真武庙、东狱庙、城隍庙、三官庙、关帝庙无处祈祷。”他们是承天命的办事官员,管一方土地,保百姓平安的。

坡南街还有南廓庙(原大夫庙)、招财庙等,小小的地方,庙宇甚多,代表了农耕社会人们精神的需求,是农耕文化的反映。其他如大门台内的二进、三进住家,四周围以墙的建筑比比皆是,都是旧时农耕社会耕读传家的人家。

六、变革中的设想

坡南街作为交通通衢,在历史长河里,历经千年以上;作为商业镇,也度过六百多年;作为战争文化标志,城墙及城门(通富门城门及已圮的坡南河头的矮城墙和城门洞,俗称矮门洞)也完成了历史使命,终于沉寂了。然而,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使命,却方兴未艾。平阳一中、电视大学平简阳分校、温师院平阳分校、平阳教育发展中心、平阳实验学校、平阳育秀中学、平阳武校、平阳县中心小学、平阳烈士馆、平阳文物馆等均在近几十年中落户坡南,形成了平阳的教育文化中心。

如果以龙山为中心,把科学馆、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公园等有计划地建在坡南,把木偶戏、唱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集中保护,使之成为文化休闲中心,乡土教育中心,使它的历史遗留的实物与现代的文化气息有计地结合,那么它成为文化教育中心名副其实。因为它离鳌江镇不到三、四公里。鳌江镇作为商业、工业中心,坡南作为文化教育中心,昆阳(城区)作为政治中心,各具特色、互相补充,那么昆鳌就真正融为一体了。

在历史的进程中,淘汰一些不适应时代生活的东西是必要的。但保留一点实物,作为历史的见证,让后人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怎样走过来的、将走向何方,也是必要的。所以在坡南的改建中,如何有计划地進行改造,不但需要指挥员有远见,而且还需要高超的艺术,切莫因我辈之失为后人留下太多遗憾!

注释:

①十六条石桥俗名,由北向南分别是太平桥—张宅桥—习艺所桥—紫云桥—(佚名)—珍宝盛桥—仕巷桥—南山桥—倒谷桥—郑宅桥—义和店桥—九和前桥—吴隆兴桥(建于北宋治平三年九月)—蔡桥头—大夫殿桥—矮门洞桥。

②吴隆兴桥为三板桥,石板北侧已被加宽的水泥封住,南侧题桥文字为“治平三年九月丙午朔初”。

③吴乃伊(1775—1844),字莘夫,金乡夏口人。

④文明塔:塔原为佛教镇佛教圣人舍利子的建筑物。坡南文明塔,原塔圮多时,清时,科举不振,为重振“东南小邹鲁”的儒学雄风,乡坤于光绪四年重建此塔。

作者简介:陈琦,硕士,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

陈李冬,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
浅谈中日关于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
安徽民歌音乐制作创新性分析
高州民歌源流考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浅谈东海吕剧
商洲枳壳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况
福州与冲绳的历史文化渊源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