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

2019-09-10岳春焱韩霓盼周柠汝何思敏厉鑫辉毕洪东

高教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融合策略

岳春焱 韩霓盼 周柠汝 何思敏 厉鑫辉 毕洪东

摘  要:平湖西瓜灯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基地建设弱化等问题;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健全保障机制、组建专兼队伍、建设优质基地的方式,进而达到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同促进、实效提升等目的。

关键词:非遗传承;平湖西瓜灯;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1-0017-03

Abstract: As a loc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non-heritage"), Pinghu Watermelon Lamp has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practice,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and weak base construction.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go deep into society,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accept exercis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linkage mechanism, a sound security mechanism,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al tea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quality base, the purpose of non-genetic inheritance and the social promo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can be achieved.

Keywords: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Pinghu Watermelon Lamp Proje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fusion strategy

習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①。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在于文化精神与人类文明的传承,而对非遗的传承就是对其的进一步保护,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平湖市非遗项目的概况与分析

(一)项目情况

平湖历史悠久,据大坟塘遗址出土文物证实,早在六千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平湖当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钹子书、打莲湘、剪纸、农民画等传统曲艺、手工艺。平湖现有非遗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7项、嘉兴市级26项、平湖市级190项(如表1)。

在平湖市非遗项目中,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传承需要学习者对琵琶传统乐器有多年习得技艺,平湖钹子书是建立在平湖本地方言的基础上加以乐器演奏的表演。这两类非遗项目不具备广泛推广性,而平湖西瓜灯为当地居民熟知,是非遗项目传承中较为成功的案例,因此以平湖西瓜灯项目为研究和实践对象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二)平湖西瓜灯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西瓜灯作为平湖的名片,它的传承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自1991年起,平湖每年举办“平湖西瓜灯文化节”,涵盖文化、艺术等众多领域,扩大了平湖非遗文化的影响力。[1]平湖西瓜灯雕刻所选取的大多为无籽黑皮西瓜,成本高,且雕刻而成的西瓜灯易腐烂,可供欣赏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保护和宣传。且在传承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 社会重视的程度和投入不够

社会群众主动参与到平湖西瓜灯非遗传承的意识较为淡薄,大多以娱乐化的方式参与平湖西瓜灯文化节,而极少关注西瓜灯雕刻工艺以及其背后丰厚的文化底蕴。除此之外,非遗的记录、整理与保存需要经费和现代化科技载体的支持。由于地方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有限,相关非遗保护与宣传制度不健全,致使部分非遗项目无法得到有效记录和保护,从而导致非遗传承工作面临一定的困难。

2. 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目前,大多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在设备场所的设置与管理、非遗传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且缺乏广泛普及非遗传承与深入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平湖市现有十五个非遗传承基地,传承基地多为艺术小学、东湖中学等市级中小学,就庞大的受众群体而言,布点不足且覆盖面不广,忽视了乡镇级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3. 传承艺人的分层和分类不明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受益群体的特点,非遗传承重点应有所不同。目前多数传承艺人对受益群体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方面缺乏深入了解,大多采用一体化等同方式进行授课,导致受益群体学习非遗传承相关知识的兴趣不高。且在授课形式与内容上,缺乏对不同受益群体课程设计的具体分类,如若授课对象是小学生,则传承人主要进行非遗项目知识的宣传,而对于中学生应注重非遗传承实践技艺的培养。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渠道。[2]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形式远大于内容

部分大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缺乏深入认识,实践内容偏于形式化。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虽具有较高的热情度和广泛的参与度,但部分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态度不端,后期材料弄虚作假。且高校易忽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质性内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正确认识,过于注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数量及实践活动是否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等次要问题,而较少开展立足于大学生自身专业发展、助力地方文化建设等的社会实践活动,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严重变质。

(二)实践缺乏长效保障机制

部分高校缺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在活动项目的设计上无法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的程度,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落地困难;且高校相关师资力量薄弱,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具体长期的指导,实践活动的延续性较差。除此之外,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与考核制度较不完善,从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划管理、宏观协调及稳定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实践基地可持续性不强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障。[3]随着各级政府对关于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建设政策的不断落实,各地涌现出一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但当前实践基地与高校缺乏沟通交流,未能建立健全长效的运行机制和校地深度合作共建优质基地的保障机制,致使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运行无法得到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践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

非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象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当了解非遗的内在含義,及其对国家文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4]为更好地促进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融合,现提出以下可行策略:

(一)建立非遗传承与社会实践协同联动机制

1. 完善实践机制,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校应将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与课堂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明确其内容、形式、目的及相应奖惩机制。同时,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单位建立日常交流机制,及时了解实践单位有关要求和需求,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便利条件。就读于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应当主动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了解当地文化特色。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应将非遗项目与专业技能充分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作,从而提高自身实践与动手能力,提升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借助实践研究成果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5]

2. 多方协同合作,推动非遗传承

政府相关部门、传承人、实践基地等多方共同参与协作,有利于促进地方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融合。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非遗项目的组织协调工作,制订总体目标和思路,为其保护开发规划方向;传承人应深入了解受益群体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制定符合受益群体兴趣的非遗传承课程活动,从而促进受益群体对非遗传承知识的认识;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实践基地应积极提供场地、水电、设备等,为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基础。

(二)健全非遗传承保障机制

1. 加强政策支持,发挥引导作用

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通过传达国家关于非遗传承的政策文件,出台地方非遗项目传承与发展的相关激励性政策与保障性措施,强调非遗传承对于文化强国以及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6]同时,政府应重视传承人队伍建设。设立传承人补贴制度和传承奖励制度,加强对地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从而为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有力保障,为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2.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地方政府应当为非遗传承相关机构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增加地方非遗传承项目的资金投入。相关部门应规范和加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管理,创新非遗专项资金补助办法,合理规划资金,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专项经费有限,政府层面可尝试协调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激励政策吸引民间组织、社会上的企业家和爱国爱乡的华侨、海外人士等参与到非遗传承工作中来,与政府形成合力,通过吸引社会资源来支持和促进地方非遗项目的发展,从而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7]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参与非遗传承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为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融合打下基础。

(三)组建非遗传承专兼队伍

1. 规划学习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受益群体的特点和兴趣,统筹规划有针对性的、结构合理的、层次分明的非遗项目学习课程,邀请传承人或专业人士担任非遗课程教学的教师,并与大学生实践团队结对,实行分层、分类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定期下传承基地或社区开展课程。同时,建立良好的交流、激励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传承人每年培训队员、传授技艺的目标任务,并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定期组织非遗传承培训课程,通过观摩理论授课和示范教学以及开展交流会、座谈会、研讨会等促进团队成员对非遗项目的深入学习,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8]逐步实现团队在非遗传承理论与实践的专业化。

2. 提升整体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为保持非遗传承实践队伍的稳定性,队伍应强化团队建设与管理工作,每年招募新成员,对新成员进行集中、结对培训,提升团队整体素质。[9]高校大学生作为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优势,深入了解地方非遗的内涵、特点和现状,并通过访谈专业人士和观摩传承人授课过程等途径,自觉主动地学习地方非遗文化。同时,注重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受益群体的了解程度。此外,参与下传承基地或社区等相关非遗传承实践活动,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逐步具备自主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的素养和能力,进而加强非遗传承专兼队伍建设。

(四)建设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优质基地

1. 加强校地合作,提高服务意识

稳定的非遗传承基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以平湖市西瓜灯项目为例,嘉兴学院师范学院通过对接平湖市经济开发区(钟埭街道)花园、永兴、新群、钟埭四个社区,在社区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搭建有效的实践互动平台。非遗传承队伍利用周末及寒暑期时间,走访周边社区的非遗传承人,开展一系列“非遗进社区”活动,指导社区少年儿童了解和学习非遗,将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文化服务结合,实现非遗传承的多方有效互动,增强大学生传承非遗、服务社会的意识。

2. 加大宣传力度,深入非遗传承

结合平湖本地实际,非遗传承队伍可利用实践基地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非遗主题活动,既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内涵,又展示非遗传承的实践成果,保持非遗传承工作的稳定有效。如坚持长期组织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等,采取非遗系列讲座、成果展演展示活动,非遗文化公开课等多种方式,邀请社区居民及少年儿童参加和观看,增強其参与感,培养非遗情怀。[10]同时,扩大非遗传承实践成果的宣传途径,利用平湖电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等媒介,通过流动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提升非遗传承实践的影响力,从平湖延伸至嘉兴、上海等地,使非遗文化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弘扬与传承。[11]

注释:

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41.

参考文献:

[1]王媛,胡惠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的现状与反思[J].东岳论丛,2012,33(03):130-138.

[2]李国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现状及发展态势[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01):94-97.

[3]于贵书,韩晓雨.浅谈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现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01):5-6.

[4]肖梦倚,刘超,王艳,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社会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2):103-105.

[5]姚建军,师蔷薇.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破解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3):147-149.

[6]周作斌,赵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01):92-96.

[7]单丽琼,刘昭.新形势下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职能作用探究[J].中国市场,2016(24):200-201.

[8]葛建伟,周箭.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江阴地区非物质文化项目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9):56-57.

[9]李甫仓.非遗保护出成果,传承文化续新篇[EB/OL].http://www.cnxw.com.cn/system/2014/06/12/011690234.shtml,2014-06-12.

[10]贺云翱.江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对策思考[J].群众,2016(4):51-52.

[11]邵思逸,邓影青,徐晶晶,等.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及其保护与传承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5):614-618.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融合策略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