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攀树运动的文化内涵与外延解析

2019-09-10陈超屈艳峰李明

体育风尚 2019年1期
关键词:树木运动

陈超  屈艳峰 李明

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4个维度分析攀树运动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攀树运动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攀树运动文化涵盖的体育锻炼价值、经济社会价值;攀树运动情感、意识、态度、认知;攀树运动行为准则、制度规范与组织机制;攀树运动形式内容、体验感受、互动交流等。

体育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萌芽和演进的,并以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传播。早期的人类为生存而攀爬树木。高大的树木能挡风遮雨,住在树上不怕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其次,树上视野增大也可以及时发现免受天敌袭击;另外,很多树上还有果子吃,离食源近。现代攀树运动源自欧美国家树艺师的日常工作,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们的需求而演变成一项新兴的休闲运动项目。本文拟从文化视角对攀树文化内涵与外延进行审视,力图发现和挖掘攀树运动热所引发的广泛社会关注现象背后所遮蔽的主观意义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攀树运动价值、文化提供理论参考,为传播和推广攀树运动尽微薄之力。

一、攀树运动的物质文化

(一)强健体魄,发展攀爬能力

现代人类的最直接祖先源泉种南方古猿,长着足内翻双脚,适合于树木攀爬,却不适合于行走或者奔跑,攀爬比直立行走更加省时省力。[1]而人类的进化过程是逐步适应行走、奔跑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人类攀爬的能力进一步被弱化。在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全国大中学生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握力这些与攀爬相关的素质达标率普遍偏低,也可以佐证这样的趋势。尤其是“引体向上”更使师生家长有点愁,主要原因在于如今的男生上肢力量普遍较弱、肥胖学生较多、存在畏难情绪等,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校缺乏有效的锻炼手段,学生缺乏自主的锻炼动机。

攀爬与行走奔跑相比对于更加注重对身体形态、四肢的控制能力,同时对于臂力、握力、腰腹力和其他身体核心力量以及全身协调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以攀树运动中的常用的身体推进法为例,整套技术动作是一套集协调、力量、柔韧、爆发力的整体运动,几乎需要全身肌肉来协调完成,讲究“握、拉、顶、夹、推”的节奏,因此,经常参加攀树运动的人,会不由自主的调动全身参与锻炼,帮助减肥瘦身。同时,这种方式不仅对心血管系统具有良好的锻炼作用,长期坚持还可以强肾固腰、疏通全身经络。

(二)保护森林,创造宜居环境

森林可以为我们提供多种产品(木材、水果、药物、饮料、饲料)和服务(固碳、遮荫、美化、控制侵蚀、增加土壤肥力)。没有森林,人类生命将无以为继。攀树运动源自树木保护的职业——职业树艺师,一名经过认证的的合格树艺师不要求能够用绳索系统、安全器械、作业工具等一整套攀登器材完成树上作业,同时还要具备树木营养学、树木生物学、树木分类学、环境社会学等多学科背景,能够科学的进行树木选种、栽培、修剪、检查、移除和树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在西方国家许多研究均指出,大量种植优良树木或树木维护较好的社区,居民健康水平一般较高,生态环境适宜,犯罪发生率产生下降的现象。选种优良树木的开发区能够美化环境令地皮涨价,楼价上升。合理的城市树木配置会令耗电量下降,污染减少,噪音低下,空气质量上升,低碳环保,对森林的良好维护最终为我们能够创造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2]

(三)应急救援,维护公共安全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自然灾害处于多发频发,重特大事故灾难时有发生,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汶川地震中,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是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特点,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已经成为应急救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社会力量核心应急装备技术水平不高,处置突发事件的支撑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救援效率。[3]攀树运动的核心内容是绳索技术,在西方国家绳索技术已经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考核和技术规范并且逐渐为亚洲各国所接受。如:国际工业绳索技术作业协会(简称IRATA)、美国专业绳索技术员协会(简称SPRAT),它广泛应用于攀岩、工业作业、劳工安全、救援、攀树、登山、溯溪、探洞、探索教育等领域。因此,广泛的开展攀树运动对科学系统的学习绳索技术完善社会应急救援体系,实现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在地震、洪水、火灾、高空逃生等自然和人为灾害中的自救、互救、他救,提高救援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科学考察,拓展研究深度

树冠研究已是当今热门且受重视的生态学新领域。树冠截住大部分的日光,只让一成日光照射到下面,树冠是重要的光合作用地区,几乎是所有陆地生命的粮食生产区。森林对环境的重要功能也主要是由树冠负责,例如降低大气污染、释放氧气、固定二氧化碳、水土保持、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稳定水文循环等等。树冠层是陆生态系中生物多样性极高的部分,也是珍贵的基因资源。[4]要知道森林对人类及其他生命的重要性,必须了解树冠层内的生态过程。科学家对栖息在树冠层的植物与动物的种类与生态所知极为有限,因为以往受到很难抵达树冠的限制,许多较贵重的科学仪器设备也运不上去,大多数的研究工作只能在地面开展。例如:目前大量的有关鸟类的资料是通过简单的直接的野外观察(一般只靠望远镜)得出,而在演化和生态学领域,猴子怎么看水果和他们喜欢果实成熟类别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的意义在于,观察猴子根据水果的光泽度来选择评估果实成熟度,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灵长类动的视觉进化过程,采用攀树运动的方式到树上采集不同树冠层的水果将促进这种研究。

二、攀树运动的精神文化

(一)共同的精神寄托

森林覆盖着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0%。对于全球10亿以林木为生者而言,森林是重要的收入和谋生途径,而对于城市、农村和森林居民而言,树木都是一种强有力的象征,是生命、成长和活力的具体表达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树木还是土著文明及传统文化的定义和传承的组成内容。“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代表了古人浓厚的家园意识,源自树木的医药可以治愈疾病,提高生产力,人们在树下谈天说地,举行婚礼,以种树的方式纪念生老病死。因此,树是充满神性和灵性的,它们有着赋予生命永恒或重生的力量,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共同的精神寄托。在日本和台湾,攀树运动被广泛的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专门为那些身体有缺陷及精神受过创伤的病人提供攀爬巨树的可能,并在攀树过程中借以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患者恢复自信重塑生活的希望。在美国,攀树运动是一项帮助儿童身心发展训练课程。攀树能让小朋友克服恐惧、学习独立,还可以学习用三度空间来思考问题,这样心胸也会变得更加開阔。

(二)神秘的宗教色彩

在世界主要宗教中,树木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树木象征着历史的延续,将天地连接在一起,许多传统文化认为树木寄寓着高尚和邪恶,同时也是祖先灵魂的居所。在《圣经》里,总共有328处提到了“树”,其中超过30%具有象征意义或审美目的,22%用以比喻生命和上帝,只有3%是从生物学和生理学角度去描述的。在佛教里菩提树当成“佛树”。在佛教的经书中有一本《二十八代佛出世记》说:佛教共有82代佛主,每一代5000年,释迩牟尼是第82代佛,每一代佛均有一种“成佛树”,而佛陀释迦牟尼正在菩提树下觉悟的。在禅宗里的觉悟、色和空、定力、大千世界、时空变迁等,无不和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树和人一样要呼吸,而人的呼吸却要依靠树的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呼吸将人和树联系到一起,呼吸也是灵魂的力量源泉,因为在希伯来语里,呼吸(Nesheema)和灵魂(Neshama)源于同一个词。树,深深扎根于大地,坚定不移,这种精神恰恰和禅宗里的“定力”别无一二,静心、专注、沉思,都是禅宗里重要的修行,而树无疑就是这种修行的好榜样。[5]因此当我们参与攀树运动并投身其中,攀援而上盘坐在树梢上,闭目身心吐纳感融万物,与树木一同呼吸,或许每个人都能轻松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

(三)独特的心理体验

依托可靠的绳索系统,攀树运动能够让我们安全的到达以往难以企及的树冠层,这不仅是一次肾上腺素急速上升的生理过程让我们以垂直于地面的方向挑战地心引力,更是一次奇妙的心理历奇。当我们攀上树梢时,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外界的刺激下所有的感官功能将得以打开,思维也得以最大限度的延伸。独特的心理体验带来的是一种真实的心灵撼动,不但帮助我们克服自我内心的恐惧,同时也穿越心灵的束缚,并且也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窗。藉此能够在树冠层体验与平地不同的视觉感受与观察多样的生态系统,感受大树上所蕴含蓬勃的生命力,更亲近身边的自然环境学习与大自然相处之道,尽情体验生命与大自然的美好及融入大自然之中的别样心情。而欧美地区流行的“夜攀”则是另一项挑战,要攀爬到树上搭吊床度过漆黑的夜晚,却不能携带任何照明工具。这种情况下,眼睛几乎不大有用处,听觉、触觉、嗅觉因此被激发到极限,我们的身躯得以回归到以原始本能与大自然沟通的境界。[6]

(四)浓郁的莽荒气息

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和1871年出版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将现代的人类拉回了史前文明时代。[7]那时,现代人类的祖先在恩格斯的笔下还是“攀树的猿群”,它们是林栖动物,能四足爬行,靠双臂在树间攀行,攀爬树木对它们来说一项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高大的树木能挡风遮雨,住在树上不怕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其次,树上视野增大也可以及时发现免受天敌袭击;另外,很多树上还有果子吃,离食源近。同时,有树的地方也临近水源,这样就构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基本生存环境。“攀树的猿群”所处的是一个有别与现代社会体系、经济体系、文化体系的独立的、古老的生态体系。一个没有主义、没有宗教、没有科学、没有制度、亦无所谓人的资源,没有益虫益兽、害虫害兽的原始意识形态。[8]那种充满多样性、原生性、开放性、和谐性、偶然性、异质性、自愈性、趣味性的自然系统野趣横生,莽荒气息浓厚且不受现代社会管制和约束,[9]对于如今社会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来说更多时候是种可望不可及的奢求。有心理医生认为,现代人最好的泄压方式是抛开禁忌,模仿一些动物的动作习性,让心灵回归自然。[10]在美国,参与攀树运动的人们会攀爬那些生长在多雾的温带雨林里世界最巨大、最高耸的生物——神秘的千年红杉森林,就像人类祖先攀爬树木寻求庇护一样,返古朔源去寻找心中的那片世外桃源。

三、攀树运动的制度文化

(一)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相比起岩石和山峰,树木只是一种脆弱的生物,但人们相信大树有灵。因为有灵,才能从树苗开始,历经风霜雨雪、雷电、地震和病虫害的试炼,向空中伸展数十米,高高地俯瞰脚下芸芸众生,[11]树木身上包藏着吐纳万物的深沉,凝囊着数不尽的化育生机。“要树木充满敬意,不把它们当成要被征服的障碍”,[11]这种对树木崇拜、信仰使得全世界参与攀树运动的爱好者自发的遵守着一些约定俗称的行为准则。例如:“攀树前,一定要先问问大树,愿不愿意让我们攀!”[11]用双手轻轻抚触树干,再用豆袋(攀树专用的牵引绳)将绳索抛向树顶的枝桠。攀树运动的爱好者们相信,如果大树不想让我们爬,豆袋就会投不准。类似这样的准则还有很多,包括树木健康安全、生态环境责任等一系列攀树的基本礼仪,如:准备攀树之前不要在树下乱走,尽量踩在碎石上和别人走过的路上行走,以免踩坏太多地面植被和把泥土踩实,影响树根的生长,同时谨记,我们只是这树上的访客,别想着能顺便抓几只宠物带回家。[11]

(二)严谨细致的制度规范

在美国,攀树运动的原始雏形树木护理工作曾在上个世纪被评为全国危险工作排行的第二名,紧贴于阿拉斯卡捕渔之后。因此,欧美各国从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到行业协会和树木护理公司都制定了一系列严谨的树木护理行业作业规范、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严密的高空作业应急救援体系,以美国联邦政府制定的现行树艺行业作业规范国家标准《ANSI Z133.1》为例,涉及树木作业安全的内容包括个人防护装备(PPE)知识、电力知识、机动链锯使用及其安全守则、倒树锯法、木材粉碎机使用方法、高空和地面应急救援和认识及防犯有毒昆虫和植物等各个方面。[12]而自1976年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办首屆攀树比赛以来,国际攀树锦标赛(简称ITCC)也有着非常严谨细致的竞赛规则,选手不但要求攀得足够快并且在具体裁判评分表中对于攀爬技术动作的安全性、准确性、流畅性、创造性、艺术性也有相应的赋分。竞赛规则的制定原则来源于对树艺师日常职业工作的高质量要求,它为攀树比赛的公平、专业、观赏性提供了保障。例如:参赛选手会因为在比赛过程中不小心折断大于规定直径的树枝被给予警告或直接取消当场参赛资格的处罚,或因为参赛选手熟练的装备切换、完美的空中飞跃得到额外的赋分奖励。

(三)理性构建的发展机制

专业的树艺师进行攀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英国和北美地区。科学防治树木病虫害以及可靠树木护理方式的知识极度缺乏,让处于世纪之交那些积极投身树木护理工作的人们引起了警觉。1924年以后,以国际树艺协会(简称ISA)为代表的行业性质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在欧美各地建立。他们积极倡导科学的树木护理方式、推动政府设立相关法案、制定严谨细致的行业规范,最终为树木护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及攀树运动广泛开展的带来了革命性意义的转变。在我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首次部署应急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工信部在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将应急产业作为方向之一,同时积极推动应急产业国际合作。发展改革委将应急产业作为新增鼓励类产业纳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科技部、公安部、安监总局等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应急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应急产业发展环境构建了良性的行业发展机制为攀树运动在国内的进一步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攀树运动的行为文化

(一)参与群体的大众化

说到攀爬树木,许多人或许会联想到儿时上树摘果子、掏鸟窝等情景,虽然真实的攀树运动与儿时的攀爬树木的游戏还是有许多的不同,但作为一种老少皆宜、入门简单的户外运动,攀树运动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有很高的受众接纳度,让许多人得以能够重温儿时的快乐。在国外攀树运动作为一项普通市民的健身休闲方式,讲究的是身体协调、平衡技巧与肌肉运用,适合任何年龄任何体型的人。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最大的八十多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灵活调整难度,教授不同的攀树方法。同时,攀树运动不需要场馆的建设和保养,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选择攀爬不同种类、不同高度、不同难度的树木,使攀树运动成为一项多功能、大众化的户外运动。

(二)形式内容的多样化

从文化学视角审视,攀树运动是建立在森林自然环境与树木人文环境基石上的行为活动方式,其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形成、扩充与流变得益于不断进化的传统的树木护理、现代的文化产业、旅游业态。,是人们与森林融合,寻求和谐相处的长期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行为,从原始的、单一的生产劳作演变成为科学系统的复合型运动技能和休闲娱乐、体育竞技形式。如结合当前从静态观光游转向具有挑战性、冒险性、认知性、奖励性的动态文化体验游的旅游业体验深度化的趋势,欧美地区发展出的以攀树运动为核心的“夜攀”、“树上露营”为代表及其延伸而来的森林音乐会、滚木游戏、伐木比赛等活动的森林探险游,结合临床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针对心理障碍和身体缺陷患者康复治疗的“医疗攀树”,顺应当前公共安全形势应急产业需求而形成的以攀树运动技术为核心的欧美国家社会专业“空中拯救”力量,而“空中拯救”也是ITCC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

(三)体验感受的情趣化

在现代社会中,树木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场所和精神慰藉。[13]森林旅游成为时尚,节假日大量游客涌入森林城市避暑、观鸟、休闲、度假,疗养、野炊感受森林风情。在节假日里,人们攀上大树打开360度新的视野,放下一切压力与尘埃敞开胸襟。观察树冠层的生态奥秘、体验在树上随风摇摆(树上冲浪)、欣赏鸟类昆虫以及享受生活。在树上,是鸟一样的飞翔心情,是蝴蝶快乐寻找花蜜的无限乐趣,我们也静下心,躺下来,听听风吹过耳边的声音,听听鸟儿、虫儿的声音;往树上看,或许看得到蚂蚁窝、尺蠖、蜜蜂,新生的枝叶,同时也看到枯枝,看到叶子落下来,有荣有枯,这就是生命!透过攀树,让我们学习亲近树、认识树、保护树,体验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攀树运动为喜爱森林的人们提供了既能呼吸新鲜空气、放飞心情的天然佳境,又给其创建了锻炼体能、训练智能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Kappelman J,Ketcham R A,Pearce S,et al.Perimortem fractures in Lucy suggest mortality from fall out of tall tree.[J].Nature.2016.

[2]Sammyau.樹艺学是甚麽?[Z].2011.

[3]毛伟明.努力把应急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N].经济日报,2015年1月24日.

[4]陈礼清.巨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

[5]姜虹.林冠女王——娜利尼·纳德卡妮 | 雨林故事[Z].2017:2017.

[6]李伟文.我的野人朋友:16個守护自然的游侠故事[G].野人出版社,2004.

[7]达尔文在中国的命运:一百年误读,二百年孤独[J].科学大观园,2009 (05).

[8]郭耕.荒野此地无价胜有价[J].团结,2002 (01).

[9]王惠.《荒野哲学与山水诗——关于西方生态哲学与中国山水诗的跨界研究》[D].苏州大学,2008.

[10]肖峰.心情快乐体操 好心情66妙招[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11]“攀树”新玩法亲近自然又能锻炼身体[Z].2016:2017.

[12]欧永森.树艺是什么——《花卉商情》广州区域[Z].2017:2017.

[13]献给第N个植树节:春天来了,你要把老公种在土里_博客频道_新华网[Z].2017:2017.

猜你喜欢

树木运动
树木之最
树木能够移云造雨
不正经运动范
树木之最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保护树木,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