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家长沟通的“度”

2019-09-10王超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19年15期
关键词:适度沟通态度

王超

【摘要】  与家长沟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态度:亲切,不急不躁;2、交谈:注意“温度”,不温不火;3、交往:注意“适度”,亲疏相宜。

【关键词】  沟通 态度 温度 适度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5-156-02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他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大部分家长都愿意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家校沟通就是一个教育的桥梁。一个好的班级,离不开好家长+好学生。我们班级家长积极参与的各项活动。如开学的清洁教室、发放新书活动;运动会、艺术节表演活动;博雅课堂活动,都是家长们在家委的积极组织、筹划下完成的。营造了一个和谐、积极、阳光的班风。这需要我们班主任和家长们积极、有效的沟通。沟通的过程需要我们真诚相待!

教育学者任小艾曾这样说:对每一个老师来讲,你的学生可能在你的班级里是几十分之一,但在每一个家庭来讲,孩子就是百分之百!就是父母头顶上的一片天!所以,艺术地与家长沟通,显得非常重要!

下面谈谈与家长沟通的几点体会

与家长沟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态度:亲切,不急不躁;2、交谈:注意“温度”,不温不火;3、交往:注意“适度”,亲疏相宜。

一、态度

我们一个班有50几个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孩子的表现那都是家庭的折射,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海纳百川”的胸怀去看待不同生活背景的家长。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叫《一年三季》相传孔子的一位弟子,他在家门口遇见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小童拦住他问:听说你的老师是孔圣人,你的学问应该挺好的,现在我想请教你一年有几个季节?回答出来了,我给你磕头,回答错了,你给我磕!弟子说:四季。童子说:错了,三季!他们找孔子评理,孔子答道:三季。童子高兴地要弟子磕头,然后走了。弟子不解,遂问师父。孔子说:那童子是一只蚱蜢变的,蚱蜢一年中只活春、夏、秋,它哪里知道冬天这个季节呢,与它争论是没有结果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境界不同,看待事物的立场也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家长质问你,一定是站在他的立场上,思维上。所以我们没必要去跟他争个道理。我们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所以碰到不讲理、或不可理喻的家长,我们不急不躁,先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再把我们的要求讲明白。

事例1:上周一,蓉老师请来一位家长,她和家长的对话值得借鉴。我想专门请来面谈的家长,孩子一定表现很不好。家长一脸严肃走进办公室,蓉老师亲切地说,看样子您是刚坐完月子吧。家长说:是的,刚好两个月。蓉蓉说:那就是二胎妈妈。家长说:不是,四胎。蓉老师:阿,四胎,了不起的妈妈。你不是上班了吗?家长说:是的,两男两女,我不上班不行呀。蓉老师机智地说,那一定是你的工作很重要。家长马上说:是的,我是出纳。这个简短的对话,老师同理心给予家长肯定,肯定她为人母的不易,肯定她工作的重要性,使她有存在感。我想,接下来老师指出孩子的不足,家长一定是没有抵触心理,全盘接纳。

事例2:我们班的洋洋同学在5月30日中午发高烧至39.2度,我打电话让她妈妈尽早来接孩子。孩子的妈妈在电话里说:叫他别上学就是要上,你让我搭飞机去呀!我心里咯噔一下,压住怒火,不急不躁地说:你带二娃,又要上班,累了吧。电话那头很安静,接着就是低沉的哭泣声。过了一会儿,家长继续说:老师,对不起,我心里很难受,白天忙工作,晚上带两娃,我焦头烂额,等会儿就去接。

我们与家长沟通的态度,决定了事情发展的动向。我们的同理心,亲切、不急不躁的态度,让她们感受到宽容和接纳。

二、温度

谈话,是最能感受到家长本身的修养。不能以我们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因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文化背景不同,说话的方式、语气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在交流中要注意“温度”。有时家长的语气会让你立即升温——“怒火中烧”;有时家长谈话内容让你无可适从——“冷若冰霜”。那我们应该保持一个适当的温度——不温不火。

事例1:我班的轩轩同学是个学霸型的孩子,聪明、好动(也就是多手多脚,再加多嘴),所以他的同桌经常更换。没几个孩子受得了他。上两周,我刚给他换个同桌,与新同桌不到一周,对方家长投诉他干扰孩子听课,要求更换。我一早到校就看到信息,利用早讀时间,找他们俩来谈话,女孩子的态度坚决,不想继续和轩轩坐一起。轩轩急了,他说:老师,我不可以换同桌,爸妈下了死命令,如果再惹同桌生气,就把我往死里揍。我说:那我没办法,你用行动来感动同桌吧。女孩子还是坚持不和他坐。我想让他吃吃苦头,受点惩罚。便说:今天刚好有同学请假,小瑜,你去另一个位置坐吧。话音刚落,轩轩马上用电话手表向他妈妈求救。我回办公室一坐,打开微信,便看到轩轩爸爸的信息。内容:王老师,我刚刚听轩轩妈说了你的处理方式,小孩一说换位就换位,我个人想法这是不对的,同学们应该要服从王老师的合理安排,这是我个人想法,我也不希望轩轩会觉得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坐,带来内心的想法,其实他也很棒。

我本人的感受是“怒火中烧”,才刚刚教育一下学生,家长双管齐下,马上插手、干预。我做了二十几年的班主任还是头一回碰到。我自己冷静了一个早上,下午才给家长回复。告诉家长:1.干预老师的教育,这种方式很不妥;2.孩子一有事情就找家长,会丧失他本身处理事情的能力;3.孩子应接受挫折教育,你们父母不可能呵护他终生。

事例2:亮亮同学在校午托,连续几个星期收到杨老师的投诉。第一周说话,影响其他同学休息;第二周折纸,把废纸塞在别人的抽屉里;第三周画别人的书本。每周有投诉,我也烦了。直接把“罚单”转发给孩子的爸爸。家长火了,打电话给我说:我家儿子没有这么糟糕,你给二年级老师的电话给我,我要去核实。还有他认为:学校的老师对午托、晚托有抵触心理,为什么中午孩子不能看书,看书了就不会说话嘛;为什么不让孩子睡地板,睡着了就不会折纸嘛;为什么孩子踏点到校,不给跑进教室……我一时无语,心想:你本人还是国家公务员,说话都不讲证据的。他炮轰,我冷对。只对他说:请你冷静。

交谈中,我们一定要保持谈话温度——不温不火,给自己时间把握住情绪,控制情绪才能有智慧。

三、适度

与家长交往要“适度”,指的是亲疏把握好“度”。过于亲密,容易受到家长的左右;过于疏远,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所以要亲疏有度——“适度”。

事例:我班的苗苗同学可以说是学校知名度较高的孩子,她每天上学的装备是拐杖、轮椅。原因是开学第三周,路队时扭伤了脚。家长及时治疗,十天痊愈。但至今仍然未卸下装备。每天只上語数英三科,其它学科一概不上。理由,走不动。引起了校医、保安、老师们、大队部哥哥姐姐们的关爱,帮忙推轮椅的,帮忙搀扶的。托管中心的阿姨每天中午定时送饭,大家满满的爱,她很享用,再也不愿意自己的左腿能走动。

为了孩子身体、心里健康,我少不了与家长沟通,说明孩子的心里现状、学习现状,身体现状(已经出现左腿萎缩现象)。请家长采取必要的措施。家长方面就是;老师你帮我劝她,帮我教育她,我没办法,她不听我的,我把孩子交给你。

对于家长的请求,我们的帮助点到即止,不能用感情绑架自己。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老师,老师不可能代替家长的角色。该是父母的事情,就得留给父母去做。

我在班里的做法是:鼓励、心理暗示,你的脚好了,你可以的;提醒她喝水、坚持去功能室上课;及时发信息给家长,告知她孩子的进步。这样家长、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沟通起来也就畅通了。所以说沟通艺术上——适度,显得格外的重要。

总之,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它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家长,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猜你喜欢

适度沟通态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