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2-14-110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019-09-10张虎虎

石油研究 2019年12期

张虎虎

摘要: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受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平面非均质性,纵向上受层间非均质性及注水纵向上吸水差异影响,本文对锦2-14-110断块采用小层动态分析法进行剩余油研究,研究表明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兴Ⅰ5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近12.9%的比例,而最小的兴Ⅱ8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1.3%的比例。平面上I5、I6、II1、II2小层动用程度高,剩余油相对较多,为断块的主力油层。单小层内多是小层下部水淹严重,厚层顶部油层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较富集。

关键词:剩余油饱和度;动态分析法;动用程度;水淹层

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受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平面非均质性,纵向上受层间非均质性及注水纵向上吸水差异影响,尤其在注水开发的后期,由于地下储层变化较大,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地质非均质影响还受驱油进程影响,必须应用多学科技术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仔细进行分析和解决,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剩余油饱和度的精确度。该块主要采用了以综合开发地质学方法为基础,以沉积微相、储层物性研究为基础,以物质平衡法、相渗分流方程法、利用C/O测试、测井解释、水井测试资料、动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最终对宏观、微观以及单砂层平面、纵向剩余油分布情况取得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主要采用小层动态分析法进行剩余油研究,小层动态分析法是在油田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将储层分层地质储量计算与分层产量动态劈分相结合的一种剩余油研究方法。

1.纵向剩余油分布

根据小层动态分析法研究结果:该区剩余储量占总储量的69.5%,采出程度大于35%的有6小层,分别为兴Ⅱ1、兴Ⅱ3、兴Ⅱ4、兴Ⅱ6层,采出程度小于25%的有5小层,分别是兴Ⅰ1、兴Ⅰ2、兴Ⅰ3、兴Ⅱ7和兴Ⅱ8层。兴Ⅰ5、兴Ⅰ6、兴Ⅱ1和兴Ⅱ2,剩余油分别占总剩余储量的12.9%、12.7%、9.0%和10.8%。小层动态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兴Ⅰ5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近12.9%的比例,而最小的兴Ⅱ8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1.3%的比例。

2.平面剩余油分布

利用小层动态分析法研究單砂层的剩余油分布状况:

兴Ⅰ1小层:该层动用程度低,但油层发育差,地质储量低,剩余油较少,占总剩余储量的3.1%。剩余油主要位于中西部的13-210~13-219C和14-011~14-310井区附近,这部分剩余油是由于油层发育零散,注采不完善造成的,该层采出程度为9.1%。

兴Ⅰ2小层:该层动用程度低,具有一定剩余油,占总剩余储量的5.4%。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的17-211C~16-210C和中部的13-219C井区附近,西部剩余油是由于油层发育零散,注采不完善造成的,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该层采出程度为11.3%。

兴Ⅰ3小层:该层动用程度一般,具有一定量剩余油,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7.0%。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和中部的13-210井区附近,西部剩余油是由于无注水井,注采不完善造成的,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东部注采较完善动用较好,该层采出程度为21.2%。

兴Ⅰ4小层:该层动用程度较好,剩余油相对较少,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5.6%。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的14-011~15-2110和中部的13-210井区附近,西部剩余油由于无注水井点,注采不完善造成的,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该层采出程度为34.0%。

兴Ⅰ5小层:该层动用程度较好,为该区块主力油层,剩余油也相对较多,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12.9%。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的14-011~14-0110和17-211C井区及东部13-210~11-218断层边部区域,西部剩余油主要由无注水井点,注采不完善造成的;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东部动用较好,主要由于由断层遮挡,注水方向少造成的,该层采出程度为32.1%。

兴Ⅰ6小层:该层动用程度好,为该区块主力油层,剩余油也相对较多,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12.7%。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的14-0010~14-111和中部的13-210井区及东部10-2108C井区附近,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东部动用较好,主要由于由断层遮挡,注水方向少造成的,该层采出程度为26.0%。

兴Ⅱ1小层:该层动用程度较高,为该区块主力油层,剩余油也相对较多,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9.0%。剩余油主要位于中部的13-210井区和12-2109井组附近,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东部注采较完善动用较好,但局部注水井负担重,动用相对较差,形成一定量的剩余油。该层采出程度为35.3%。

兴Ⅱ2小层:该层动用程度较好,为该区块主力油层,剩余油也相对较多,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10.1%。剩余油主要位于中部的13-210~12-218井区和9-219井区附近,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东部注采较完善动用较好,但边部注水方向少,油层动用差,形成区块边部剩余油。该层采出程度为33.4%。

兴Ⅱ3小层:该层动用程度高,虽具有一定量的剩余油,但挖潜难度大,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8.8%。该层剩余油分布不集中,高度零散,调整难度较大。该层采出程度为40.8%。

兴Ⅱ4小层:该层动用程度较好,剩余油相对较少,占总剩余储量的7.0%。剩余油主要位于中部的13-210井区和东部的11-218~

10-229北部断层附近,主要由于断层边部注采不完善,形成断层附近型剩余油。该层采出程度为37.3%。

兴Ⅱ5小层:该层动用程度较好,剩余油相对较少,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7.0%。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15-0211井区,由于无注水井点,注采不完善造成的;东部动用相对较好,剩余油分布较零散。该层采出程度为27.8%。

兴Ⅱ6小层:该层动用程度较好,剩余油相对较少,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6.7%。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的14-010井区和中部的13-210井区及东部10-2108C井区附近,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东部动用较好,剩余油主要由于由断层遮挡,注水方向少形成的。该层采出程度为39.5%。

兴Ⅱ7小层:该层动用程度低,储层发育差,剩余油较少,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的3.2%。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的14-010井区和中部的13-210井区及东部10-2108C井区附近,中部是由于断层遮挡形成的断层附近剩余油;东部动用较好,剩余油主要由于由断层遮挡,注水方向少形成的。该层采出程度为5.0%。

兴Ⅱ8小层:该层动用程度低,储层发育差,剩余油较少,占总剩余储量的1.3%。剩余油主要位于西部的14-010井区和东部的锦22井区的构造高部位,该层采出程度为2.3%。

3.层内剩余油分布

由于该区块的主要沉积类型河口砂坝主流线微相,反映沉积体是在高流态条件下,高物源丰度下的快速堆积及间歇性沉积。往往下部物性好,渗透性强,上部物性差,形成正韵律储层。由于这部分厚层层内的非均质性,造成层内动用不均衡,单层内多数下部的水淹程度高于上部的水淹程度。

同时C/O测试也表明,厚层顶部油层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较富集。

10-219井1997年电测解释表明,兴Ⅰ6层的顶部的5号自然层为弱水淹层,是剩余油富集区。2009年的C/O测试,表明厚层顶部是剩余油富集区。

结论

对锦2-14-110断块采用小层动态分析法进行剩余油研究,纵向上剩余油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大的兴Ⅰ5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近12.9%的比例,而最小的兴Ⅱ8层剩余储量占总剩余储量1.3%的比例。平面上I5、I6、II1、II2小层动用程度高,剩余油相对较多,为断块的主力油层。单小层内多是小层下部水淹严重,厚层顶部油层动用程度低,剩余油较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