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患者生存时间分析

2019-09-10阿比坦木·阿布都沙拉木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5期
关键词:艾滋病

阿比坦木·阿布都沙拉木

[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患者生存时间,明确影响因素。方法:择取本院2017年12月到2019年11月时段内诊疗的艾滋病患者共200例,对临床资料予以回顾分析。结果:①200例艾滋病患者中,CD4+T细胞计数平均数为(195.25±126.86)个/mm;抗病毒治疗中,是以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药物联合治疗为主,个别患者使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治疗模式。②截止2019年11月30日,200例艾滋病患者共死亡38例,占比19.00%;抗病毒治疗时间均在8d~77个月,平均数为(8.94±11.41)个月。③前5年生存率分别为3.65%、2.65%、2.31%、1.65%、1.31%,15年生存率仅为045%。结论:针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模式能够在减轻疾病程度的同时,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医疗成本,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生存时间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1-0208-02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优异前景,但仍未探寻其最佳根治法。现代治疗模式下,是以阻断或减缓艾滋病进程为前提,在增强机体生活质量的同时,延长生存时间,如抗病毒治疗,但相关研究报道减少。择取本院2017年12月到2019年11月时段内诊疗的艾滋病患者共200例,探讨抗病毒治疗艾滋病的患者生存时间和影响因素,现将报道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择取本院2017年12月到2019年11月时段内诊疗的艾滋病患者共200例,包括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88例;年龄最高值为86岁,最低值为14岁,平均数为(37.24±13.65)岁;感染原因:性传播144例(包括同性传播44例、异性传播100例)、输血/血液制品56例。人选标准:均施行《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相关标准救治,且排除儿童、孕妇群体;自愿参与本研究治疗;年龄均在14岁及以上。

1.2方法于患者入院期间,即刻施行抗病毒治疗,且到2019年11月30日结束,或患者存在其他疾病死亡、意外身故和失联、主动终止治疗等条件下也应终止研究。

1.3统计学处理本课题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汇总。若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数据施行t检验;若为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数据施行x检验。P<0.05时,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结果

2.1CD4+T细胞计数200例艾滋病患者中,CD4+T细胞计数平均数为(195.25±126.86)个/mm。CD4+T细胞计数<100个/mm共有35例,占比14.50%;100≤CD4+T細胞计数<200个/mm共有42例,占比21.00%;200≤CD4+T细胞计数<350个/mm共有115例,占比57.50%;CD4+T细胞计数≥350个/mm共有8例,占比4.00%。此外抗病毒治疗中,是以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药物联合治疗为主,个别患者使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治疗模式。

2.2死亡例数截止2019年11月30日,200例艾滋病患者共死亡38例,占比19.00%;抗病毒治疗时间均在8d~77个月,平均数为(8.94±11.41)个月;治疗4个月内死亡患者20例,占比52.63%;治疗6个月内死亡患者14例,占比36.84%。数据表明,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中死亡数时间多在半年内。

2.3生存状况截止2019年11月30日,200例患者抗病毒治疗时间平均数为(20.15±16.50)个月,最长治疗时间为155.8个月;前5年生存率分别为3.65%、2.65%、2.31%、1.65%、1.31%,15年生存率仅为0.45%。

3讨论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人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是以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内传播等方式,使之在侵犯和损坏CD4+T淋巴细胞的同时,对免疫细胞、器官功能造成伤害,呈现传播迅速、进展缓慢、高死亡率的特性。一旦患病,患者症状表现会历经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即(1)急性期。多在艾滋病初次感染2~4周左右出现,但症状较轻,持续1~3周可自行缓解,常表现为发热,个别情况下伴有恶心呕吐、头痛盗汗、腹泻、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状况,于生化检验中可见CD4+T淋巴细胞一过性减少,患者多见肝功能异常、血小板/白细胞计数减少的状况。(2)无症状期。持续时间约为6~8年,且无症状期时间和病毒数量、类型和感染途径、个体差异、营养状态及生活习惯等存在相关性,且呈现高传染性特点。(3)艾滋病期。发热盗汗、腹泻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体重减少幅度超过10%,且伴有不同程度癫痫痴呆、性格改变和精神淡漠、记忆力减退等状况,诸多情况下表现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细胞肿大,且淋巴结直径均在1cm以上,未见粘连和压痛等现象。

目前该病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即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是以阻断病毒复制为前提,于构建、维持细胞免疫功能的同时,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增强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抗病毒治疗,还可有效减轻机体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报道显示,国际上抗病毒药物共有30余种,但国内是以PIs、NNRTIs、NRTIs及整合酶抑制剂等药物为主,若仅使用单一治疗模式,则会引起HIV变异增加机体耐药性,即在临床用药期间是以联合用药为主,但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最佳治疗模式。例如:若为儿童,若年龄在3岁以内或体重低于10kg,则应倡导AZT(叠氮胸苷)、d4T+3TC+NVP(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治疗模式,若年龄在3岁以上或体重超过10kg,可施行AZT、d4T+3TC+EFV(司他夫定+拉米夫定+依非伟伦)治疗模式;若为哺乳期女性,若施行母乳喂养,则应明确抗病毒维持治疗的优势;若为静脉药依赖者,抗病毒治疗虽和正常群体相同,但应精准把控患者治疗依从性、抗病毒药和美沙酮间药理作用;若为合并HCV感染者,治疗期间应预防使用NVP。

除抗病毒治疗外,还应对患者施行有效的护理干预。(1)隔离要求。艾滋病作为乙类传染病,应依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标准对患者施行隔离、预防等操作;一旦确诊则应患者执行终身血液/体液隔离操作,若为密切接触者则应持续观察半年;要求患者注意社会公德,阻断传播途径;做好职业安全防范,预防职业暴露带来的医源性感染。(2)机会性感染护理。若患者表现为发热,则应做好体温、呼吸频率和脉搏等指标的测量,再依据发热规律、特点、症状表现施行病因治疗;若患者表现为高热,可采取冰袋物理降温、4℃冰盐水(约为250mL)灌肠,于药物降温期间更应详细探查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合理补充水电解质,预防出汗引起的虚脱问题;若患者表现为口腔感染,则应合理漱口,时刻保证口腔清洁,若为真菌感染则应取2%碳酸氢钠漱口,若为黏膜溃疡可涂抹霉菌素液;时刻保证皮肤组织的卫生清洁,增强机体舒适度,若为长期腹泻、肛周感染等群体,应确保肛周组织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溃疡带来的感染。(3)饮食护理。要求患者增加高维生素、高蛋白和高热量类食物的摄取,除基本三餐外还可增加点心、零食的摄取,合理补充水果和蔬菜,每日进食量应为4~5份;禁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预防腹泻。

总之,针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模式能够在减轻疾病程度的同时,降低患者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医疗成本,应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艾滋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孕期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 健康全家人”知识竞赛试题
终结艾滋病流行
世界艾滋病日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当身边出现艾滋病患者时
关于艾滋病
预防艾滋病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