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视角班级墙面创设的基本思路

2019-09-10龙丹陈泳宏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19年12期
关键词:墙面经验创设

龙丹 陈泳宏

主题墙面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第一要务是为幼儿服务。《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也指出:“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班级环境”,并将“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作为“理解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那么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就要基于儿童视角开展主题墙面环境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立足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重视幼儿的操作体验,让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下、自身主动建构和积极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知识经验。

一、墙面黄精创设的动力源——寻找探究兴趣

幼儿的学习需要动机,有了动机的学习才是幼儿自发的、主动的、有效的学习,而兴趣便是激发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最佳内驱力,同样,环境作为学习动机的刺激源,也能够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发生。因此在开展环境创设之前,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心声,关注幼儿的需要,了解幼儿的兴趣,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寻找适合本班幼儿的墙面环境创设的主题。

例如在一次散步谈话活动中,教师发现班上好几个孩子的妈妈怀上了小宝宝,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说到:“我妈妈肚子里有个小宝宝了”、“我妈妈的肚子都好大好大了,小弟弟马上就要出来啦”、“我媽妈说妹妹很调皮,总要踢妈妈的肚子”……在交流中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是怎么来的”和“妈妈的大肚子”具有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但对于妈妈怀孕过程的感知经验还只是初步的、零散的,而当时正值母亲节来临之际,教师及时地捕捉到幼儿的认知需要和兴趣点,选择以“宝宝是怎么来的”作为主题墙面环境创设的切入点。

二、墙面环境创设的催化剂——幼儿多元参与

(一)重探索,让幼儿学习有声

幼儿作为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积极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深入、实质性的参与和探索,围绕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实践体验、亲身观察等丰富的探索活动,如此一来,幼儿有感受、有体验、有表达,在与物质材料、环境充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改造、重组、丰富已有经验,获取到关键性知识、经验、技能以及情感价值观。同时教师作为活动的记录者、观察者,应及时地将幼儿的探索过程、探索记录、探索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和展现,因势利导,帮助幼儿提取关键性经验,推进主题墙面环境创设。

“我是怎么来的”、“胎儿的生长过程”、“妈妈的怀孕”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深奧,于是孩子们通过采访父母、亲子查阅图书、观看视频影像等方式,了解到小宝宝是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合后形成的受精卵然后在妈妈子宫里逐渐长大的,并以图画的形式将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形态和胎儿的生长过程呈现出来。在交流“妈妈的怀孕”问题时,有不少孩子提到“我妈妈说怀我的时候都吃不下饭”、“我太重了,妈妈站着就很累”等等,于是趁机开展了一周怀胎体验活动,每个孩子认领一个气球当宝宝,“妈妈们”在一定程度上真实感受到怀孕的不便和辛苦。

(二)巧呈现,让幼儿学习有痕

幼儿是环境创设的参与者,幼儿作品以记录、绘画等方式直观、显性地诠释幼儿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理解和想法,这些独特的绘画语言就是他们在环境创设中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而进行的重要参与方式之一,教师要善于运用幼儿的表征形式和语言符号创设主题墙,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能读懂。

例如在本主题中,幼儿以绘画的方式描绘出胎儿的形态、胎儿的生长过程、向父母表达爱的种种方式、想对父母说的小秘密,以图文的方式记录父母的本领、给父母写信等等,每一张记录表、绘画作品,都是每个孩子內心独一无二的想法,展示出幼儿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便于幼儿回忆学习过程,促进了幼儿与主题墙的交流对话和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有效增强了主题墙的可读性和生命力,使环境真正成为一堵“会说话的墙”。

(三)多互动,让幼儿学习有神

墙面环境的操作性创设能让墙面环境“活”起来,教师在创设时应充分挖掘主题墙面的教育功能,增设幼儿可操作的墙面环境,创造幼儿与墙面良性互动的机会,改变以往单一的展示形式,让墙面上的环境与动手操作融为一体,有利于增加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多方面促进孩子的发展。

如在“每天爱您多一点”版块,幼儿每天回家选择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完成“打卡任务”的幼儿即可在主题墙上自己的爱心卡片上获得一枚印章。如此一来,墙面上的爱心卡片变成了供幼儿真实操作的“学具”,墙面环境转化为了孩子可操作的互动工具。此外在“爱的邮箱”这一墙面中,我们提供了信纸、笔、邮箱等材料,创设真实的寄信情境,家长和幼儿可以将想对对方说的话写在信纸上投进邮箱,每天固定的时间由幼儿去取信、集体读信。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墙面环境让孩子们每天都期待着来信,爱的邮箱逐渐成为了家长和孩子分享快乐、心事的地方,为幼儿和家长搭建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拉近了亲子关系,增强了幼儿与墙面互动的积极性。

三、墙面环境创设的风向标——聚焦经验反馈

在开展主题活动和主题墙面环境创设时,教师对内容并不是单方面的高度把控和全面预设,而是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形成初步的构想,同时预留给幼儿一定的空间,根据幼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伴随产生的新想法、新问题和幼儿经验建构的反馈情况,再逐步生成和“补白”。

例如在主题活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中,以“宝宝是怎么来的”作为活动起点,当幼儿在采访父母和“亲身”体验之后,初步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便产生了“妈妈这么辛苦,那爸爸呢?”这样的疑惑,于是教师让幼儿回家观察父母每天做的事情,以自身的视角发现父母的辛苦瞬间并拍照记录。在此基础上,班级陆续开展了“每天爱你多一点”、“我是家里的小主人”的活动,幼儿在家中向家人表达爱并帮助家人完成家务劳动,有效增进亲子情感,让孩子树立家庭小工人意识,学会感恩。随后在讨论“你喜欢爸爸妈妈吗?为什么?”的过程中,大部分孩子都踊跃发言,分享父母的闪光点和本领,但有几个孩子提到:“我有时候不喜欢爸爸,因为爸爸喜欢玩手机却不陪我。”“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吵架……”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展开了一场“吐槽大会”,鼓励幼儿将心中对爸爸妈妈的“不满意”画出来、说出来,为幼儿的情绪表达提供了宣泄口,同时结合“爱的邮箱”版块,亲子之间互相写信、传递,为促进平等、融洽的亲子关系搭建了交流的桥梁。

在这个主题墙面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由传统的主导者转变为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幼儿则从单纯的倾听者转变成为活动的计划者、参与者,活动内容的开展和主题墙面的创设充分尊重和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实践。基于幼儿自己一次次崭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和经验,自然而然地生成活动,推动着主题墙面创设过程,而教师要做的,仅仅是适时进行引导、补充和提升,并将幼儿的想法加以归纳、梳理和呈现使主题墙面呈现出一个具有连续性、跟进性、开放性并不断深入的生态过程。

四、墙面环境创设的助推剂——家园合力共创

主题墙面环境创设反映了幼儿主动学习、获得认知经验的“印记”,这种印记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幼儿、教师、家长共同作用的轨迹。因此班级在进行环境创设时,要深入挖掘家长资源,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做到家园合作、群策共力,共同营造促进幼儿发展的环境。

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主题下的每个活动、每个版块内容都蕴含有家长的大量参与和支持,如亲子查阅资料、记录幼儿行为、与幼儿写信互动等,家长不止单纯地作为环境创设中的响应者,而是互动者、支持者、推进者,在与幼儿一次次的交流互动中引导幼儿建构知识经验,实现个体目标。

主题墙面环境是一个具有生命力且持续变化的体系,能让幼儿的思想和身体都动起来,幼儿只有在真正属于自己的环境中,才能主动地建构认知和经验,体验到自由探索和表达创造的成就感,与墙面环境产生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猜你喜欢

墙面经验创设
创设未来
乐淘淘“先进”经验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乐淘淘“先进”经验
超酷的智能绘画机器人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开关的美丽衣裳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