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成功举办

2019-09-10肖田

新阅读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朱子书院家国

本刊讯(记者 肖田) 11月23日至24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在厦门筼筜书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子今,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小健,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支平,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主任、原台湾大学教授陈鼓应,国际易学联合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孙晶,台湾知名人士孙朱高正教授,台湾孔孟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董金裕,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陈福滨教授、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所长郑卜五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潘朝阳教授等百余名海峡两岸知名学者参加论坛。

厦门筼筜书院创院理事长、院长王维生主持开幕式,筼筜书院师生首先表演了诗经朗诵、古琴花艺、琵琶独奏、琴箫合奏等,浓浓的礼乐文化让人静心凝神,让人思接千载,为即将展开的国学论坛烘托气氛。

國学论坛以“国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发展 ”为主题,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提交了论文并展开研讨。论坛分主题发言、分组学术研讨、两岸名家对话(凤凰网直播)等板块。其中,凤凰网国学频道的现场直播视频,吸引了26.9万人次在线观看。

王子今教授在《国学核心试论》一文中提出,儒学只是百家之学中的一家,而经学列位经史子集四部最先,但是学术总量远不如史学。考察清华国学院导师们的教研内容,多在儒学、经学之外。

潘朝阳教授在《儒家经典中的知性与科学》一文中提出,在中国文化和思想史上,道德和科学均受儒家重视,且有高度成就,如宋应星和沈括。

马照南教授在《朱子的家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提出,家国情怀是一种时刻以国家人民为念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和文化基因,自朱子以来得到弘扬。朱子融汇家国学术文化成果,全面论述家国天下的理论和实践准则,形成继孔子《五经》之后的中华文化新经典。朱子天道天理的哲学理念,生生大德,亲亲仁民,家国同构,忠孝一体理论,构建了中华民族家国文化、家国情怀的新境界。

罗传芳教授在《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因为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学术的传入,才有了“国学”这个概念和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是古典学,按理它本身并没有一个转换的问题,而我们所说的“转型”及其必要性,是指在中国进入世界现代文明体系这一新的国际语境之后,中国社会及中国学术如何与外来文化对话,如何发展自身、如何自处的问题。这需要在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转换。

张亚群教授在《大学国学教育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的演讲中提到,开放的中国需要国学教育。中国大学实施“双一流”建设,需要协调传统学术与现代科学、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关系。推动国学走进现代大学课堂,应选择大众化和专业化的教育路径,更好地发挥国学的育人功能。

朱小健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国学传承传播》中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带来了文化传承传播的新态势,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利用信息技术在古籍整理、辞书编纂、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新应用。

陈大明教授在《〈老子〉文本的现代借鉴价值诠释》中提到,要借鉴《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借鉴老子的大气、和气、静气、骨气和灵气;借鉴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超迈的管理智慧;借鉴老子无私、无我、无欲的通达智慧。

各位专家学者就“国学”的学术内涵与研究、国学在当下发展与传承的方法路径等发表真知灼见。本届论坛共收编论文67篇,并发布了筼筜书院文库《国学新知》《其命维新》两本新书。《国学新知》是从历届论坛千余篇文章中精选论文组成文集,《其命维新》汇集筼筜书院王维生院长的文集,以此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筼筜书院开院10周年。在论坛闭幕式上,王维生院长感谢对筼筜书院建设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的各方领导及友人。84岁的陈鼓应先生也在致辞中表达了自己多次参加海峡两岸国学论坛的喜悦之情,他感谢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及厦门市政府各级领导的支持,感谢筼筜书院和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联手举办国学论坛。他认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而文化助推经济发展;建立起两岸文化和学术的共同体,建立起共同的学术认同并让国学走向世界是每个学者的共同使命。

猜你喜欢

朱子书院家国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小金鱼
多肉
朱子涵 叶子衿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谁咬得更厉害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
清代河北书院的地域分布特征
驴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