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创新实践

2019-09-10闫秀娟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7期
关键词:思政诗歌情感

闫秀娟

前言: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需要优秀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与高技术技能水平并重的人才。近年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实用主义思路,弱化了语文本质的功能——做人的教育,高职语文教学方法僵化,只注重实用,而忽略了情感教育和德育。由于德育情育的缺失,导致语文教学效果空泛化,没有高度和深度,不能促成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这六点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树新风、化新人的价值引领。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突破认知局限,从经典篇目中萃取、提炼、形成新的课程思政培育点?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渗透进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语文课程宗旨提到更高层次?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认真研究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以模块化教学为策略,形成了“口语表达、文学作品精讲、应用写作”三大模块内容标准,并将重点放在第二模块,选择集中包涵习总书记所论述的六个方面内涵的作品形成第二模块教学内容。这些作品,都整合了语文与思政的契合点,凝练了独特的课程思政培育点,以化育学生为宗旨,是语文教学的创新,通过这一环节,旨在把优秀文化成果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情感内涵、道德风范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思想、品行、价值观。

一、作品的选择及创新点

从以上思路出发,笔者在本课程文学作品模块教学中,以是否包涵思政培育点为选篇标准,以是否具备“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四个层面的内涵元素为要求,以是否体现独特的课程思政培育点和情感化育点为选篇创新点,精心选择篇目,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精讲篇目,实现了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诗经 邶风 击鼓》篇是其中一例。

二、课堂教学过程实施

(一)学情分析

《大学语文》课程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以中职转段学生和普高毕业生为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字理解、思想辨析能力。在学期第一节课,开展语文程度摸底工作,通过逐一发言和写一段话题作文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优劣势,并做好记录,以备后续教学中设计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明确

文学作品模块教学的总目标是:

1.掌握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好的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形成高尚的人格诉求。

2.形成基于文化人格影响下的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语文知识判断是非、评价得失、做出取舍的价值观念。

3.尽可能突显语文课情感化育和品德化育作用,强化语文本质的功能——做人的教育。

在对总目标认识并把握的基础上,研究并确定《击鼓》篇的课程思政培育点和教学目标,从智育和情感化育方面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确定的智育目标为:

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提高理解并用詩歌的语言翻译的能力;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掌握诗歌艺术特色。

情育目标为:

感知主人公悲苦复杂的情绪和心理,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感知诗歌流露的求和平安宁的心理诉求,理解“尚和合、求大同”思想在诗中的体现;感受当下美好生活,颂扬新时代,珍惜和平时代的安宁幸福。

同时结合学生学情分析,确定本篇教学重点是诗意的疏通与理解,教学难点是体会战争背景下人民内心复杂深重的情感,感知“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的现实意义,形成对新时代治国理政方略的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三)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1.精心撰写教案,研究确定教学方法,配套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六个活动”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依次为:

①导入新课②文学知识复习、背景③熟悉诗歌、整体感知④研读文本、解决重难点⑤鉴赏艺术特色⑥总结拓展

2.进行课堂教学,严格遵循教案开展,为保证教学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对课堂的逻辑掌控。

①导入、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介绍诗歌产生的社会背景。②诗歌朗读、整体感知、重点字词解释、提问以及诗意翻译。③诗歌鉴赏。④提出几千年来人民共同的心理诉求——和平与幸福这一话题,进行课堂提问与讨论,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引入课堂,明确“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的历史趋同性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新时代治国理念,在情感上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颂扬新社会,并由此塑造学生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价值观念。⑤总结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⑥课堂诵读、总结、布置作业。

3.课堂教学环节,必须注重四点:

①每一堂课的主旨拓展部分,必须阐明这节课的课程思政培育点。《击鼓》这首诗,产生在战乱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是人民对罪恶的战争的控诉,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幸福的向往。和平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人民永恒的期望,“尚和合、求大同”思想的根本内涵是追求和平安定、天下为公、世界太平。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尚和合、求大同”是人民共同的心理诉求。

②这首诗主旨的深刻体会,建立在情感体悟和认同的基础上,鉴赏部分需动之以情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在诗歌鉴赏部分,集中运用文学化的语言、优美流畅的解读,引领学生进入情境用心感知非常重要。本诗鉴赏部分文字,着重从感知主人公心理活动和复杂而悲苦的情感体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进入特殊的时代惨烈的战争背景中,设身处地体会主人公的愁怨无奈,从而感知到战争对人民心理的摧残和生活的破坏,并以此为转折,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当下安居乐业的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进学生对和平安宁的新时代的感恩与珍惜,最终达到思政育人理念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实现。

③布置作业时,尽量从课程思政培育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布置。比如本篇作业为:以“幸福生活”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展示教师范文《人间端午,喜乐康宁》作范文,激发学生感恩和平时代的幸福、以文抒情、以情命笔的写作积极性。

④每堂课后,都应做好教学反思,将学生反馈、教师反思的内容记录在教案里,以备后续更好地指导教学。

结束语

笔者认为,高职语文课程以三大模块作为总的教学方案,既重语文“以文化育、德育为先”的本质功能,又兼顾学生语文实用技能与本领的培养,同时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了良好的对接,是较为成熟的课程实施模式。依托这一模式,笔者从课程思政背景要求出发,选取主旨鲜明富有魅力的文学篇目,优化了第二模块,是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创新。

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建立一种对语文功能的新认知,要明确语文不仅仅是小情调教育,不仅仅是识文断字的教育,而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大情怀、塑造学生大格局的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只有整合语文与思政的契合点,从国家意识、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方面提升课程宗旨,形成新的内容体系框架,通过教学改革,把优秀文化成果所传递的价值观念、情感内涵、道德风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思想、品行、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实现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才能真正做到教育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思政诗歌情感
诗歌不除外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七月诗歌
情感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台上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