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所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9-09-10谷轶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素养问题研究

谷轶

摘   要:“诊所式课堂”教学研究以师生身边的困惑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课堂为研究主阵地,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形成研究针对性很强的模式;通过对“生本课堂”下的困惑问题研究以及“智慧课堂”下的困惑问题研究,在不断的实践、总结和提升的过程中,既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促进了学校制度的完善,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诊所式课堂;问题研究;教师专业素养;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6-002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的育人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重点强调:要强化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着力解决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环节。因此,新时代育人目标的实现和课堂效率提升的关键点还在于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石家庄市第40中学坚持“一切为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助推课堂有效性的‘诊所式课堂’行动研究为重点,从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入手,促进课堂转型。在此过程中,学校不仅致力于培育智慧型教师团队,而且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核心,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诊所式课堂”教学研究的历程

课程改革的实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因此,学校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中找真问题、从先进理论中找支撑点、从教学经验中找生长点、从课题研究中找升华点,切实把教研和科研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课改的深入开展,促进课堂的转型。

在此基础上,学校从2008年开始,便以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理念开展“生本课堂”改革;2016年开展了“诊所式课堂”行动研究;2018年在“诊所式课堂”行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拓展,开展智慧课堂、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经过不断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我们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生本课堂”问题研究

2008年,学校按照 “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基本方针,在部分班级开始尝试组建生本小组,并按照实践研究——阶段总结——反思提升的步骤进行,主要是以教师和学生们身边的困惑问题为 “生本课堂”研究的基础。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每周的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以在“生本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重点,讨论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展开再实践、再讨论、再总结。其次,学校以教研组为统领,隔周进行一次困惑问题的教学研究,由教研组汇总问题并根据学科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学、被动记逐渐变为积极探究、大胆展示;教师的教学方式也由浅表的模仿到引导、点拨、提炼,并在切中学生学习要点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

(二)“诊所式课堂”问题研究

2016年,针对初三年级复习课的单调低效、学生被动等问题,学校在初三年级展开了“诊所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诊所式课堂”就是把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自己作为“医生”进行“诊断”“治疗”和实践检测。同时,初三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学生困惑问题研究,并以初三复习课堂为基础开展实践摸索、总结提升,最终形成了适合初三学生复习的“诊所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初三年级进行推广。2017年底,在 “诊所式课堂”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复习课堂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各学科申报了“诊所式课堂”的子课题,并从师生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入手,开展了新一轮的研究、探索、实践。

在“诊所式课堂”中,学校采用自上而下的引领和自下而上的校本研究相结合的思路,提出了实行课堂主问题教学的理念,目的是保证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思路要具有合理性和思维含量,保障学生的思维空间。其中,学校对课堂主问题教学的要求是:一,必须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且要有利于學习目标的实现;二,围绕学生客观存在的真问题展开教学,即需要经过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实验等手段才能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带领小组成员以学科为单位,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进行了分学科的“诊所式课堂”主问题教学的行动研究。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听课评课、自我反思、互相学习等途径,努力探究主问题呈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如此,不仅使课堂变得更活跃、更高效,而且使学生的主动思考变得更有深度、广读。

(三)“智慧课堂”问题研究

“诊所式课堂”在实施过程中虽然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是在实践研究的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困惑,尤其是如何通过大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成为急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为此,学校对“诊所式课堂”进行了拓展,展开了 “智慧课堂”的研究。“智慧课堂”就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方式来实现对学生问题的精准确定。“智慧课堂”主要需实现准确分析学生问题、及时诊断课堂教学过程的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对话问诊”“点评诊断”的能力。

首先,学校专门成立了“智慧课堂”研究小组,选定五位主讲教师和多名助教参加。在每次的教研活动中,研究小组先确定常见问题,然后再将问题分散到各个教研组,最后再由主讲教师讲解问题解决方案。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会在课前通过平板电脑提前下发多样化的预习内容及测试题目,学生做完测试后提交,系统会自动批改生成学情数据,教师可根据数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备课。同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带着问题进课堂,并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师对主问题设计的结构化问题,配合教师通过抢答、提问、统计、互批等功能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教师会通过作业平台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并通过教师微课和学生自制微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

二、“诊所式课堂”教学研究的实际效果

(一)促进学校教学制度的完善

“诊所式课堂”行动研究得以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基石有赖于学校完善的教科研制度。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都需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为保障。石家庄市第40中学主要通过“三个结合”的制度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三个结合”即教研、科研、培训相结合。

“三个结合”的方式让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研究问题,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用新思路、新方法、新视野发现新天地,进而实现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其中,教研主要围绕教师从教育教学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主动反思改进教学;科研主要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改进教学,进一步解决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培训则是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的一种途径,培训的内容往往是教科研的内容。因此,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的时效性。

(二)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而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智慧型教师团队打造的重要途径就是教育教学研究。在此过程中,石家庄市第40中学从对教师教科研制度的约束到推动师生身边困惑问题研究再到教师形成自我发展的困惑问题研究,实现了教师专业发展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近五年,“诊所式课堂”行动研究科研课题成果丰硕,其中有9位教师获全国评优课一等奖,有150多人次在省、市、区各级评优课中获奖,有80多位教师做讲座、上公开课和示范课220余次。“诊所式课堂”教学研究,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自信,而且成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诊所式课堂”行动研究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实践、创新、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学生在小组活动、课堂展示、学校各项活动中表现出了合作、探究、自信、积极、乐观等的优秀品质。

在“诊所式课堂”教学研究的推动下,学校学生在思品学科中设计的个性作业——“墙来了”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栏目。同时,还有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综合素质能力竞赛(数学应用与研究、英语阅读与写作)中获得了一等奖。除此之外,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不仅中考成绩在全区、全市始终名列前茅,而且每年都會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考入省级示范性高中,同时还有多名学生考入音体美高中特长班。

著名教育改革家麦克尔·富兰说过:“课程改革不是一张蓝图,而是一个不尽的旅途。”因此,我们还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并继续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师生的困惑问题研究为突破方式,不断完善、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素养问题研究
浅谈“文本细读”之多样化
高职院校升格初期教师专业素养提升问题的策略研究
互动性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素养影响效果评价
专业成长,做快乐教师
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探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流转问题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信息技术对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作用研究
多维度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