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

2019-09-10刘春晓

高教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

摘  要: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提高农业高校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农垦企业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链给农业高校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协同培养的农业高校毕业生为农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人才支持,农业高校毕业生服务农垦企业,农业高校的科研项目成果直接在农垦企业转化为生产力,对于农业高校和农垦企业来说是双赢合作。文章从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的历史沿革、理论框架、行动策略等探索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方略。

关键词:农业高校;农垦企业;协同育人

中圖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6-0072-03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tudents to educate people through cooper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hina State Farm. The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of China State Farm has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practice bases and transformation ba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for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graduate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undertakings. The graduate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China State Farm,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directly transformed into productive forces in China State Farm. It is a win-win cooperation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hina State Far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hina State Farm from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ction strategies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and China State Farm.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a State Farm; cooperative education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农业教育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处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地位。充分发挥高等农业教育在建设中国农垦企业大航母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为中国农垦企业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健全协同育人、科研育人机制,推动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广泛实施产学合作育人,汇聚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创立高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是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教育理念,振兴我国农垦事业发展和提高农业高校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历史回顾: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历史脉络

新中国的农垦事业发展与共和国历史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1949年底,毛泽东签署了《军委关于一九五〇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军队在和平时期,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工作和工业的生产。1958年7月王震将军为了解决开发北大荒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在黑龙江垦区建立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专门为农垦事业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成为农业大学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的第一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农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保障,被誉为“垦区黄埔”。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农垦企业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成果转换化基地,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农垦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的考察地就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农垦企业的共建项目。回顾历史,黑龙江垦区牡丹江管局八五零农场实验区科研基地在1983-2000年采用产学研一体化,取得科技成果36项,其中6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8项国内领先水平,省内领先水平22项。获奖科技成果19项,发表论文114篇,专著2部。八五零试验区10年的“低湿耕地农业综合发展研究”为三江平原3100万亩低湿耕地粮食登上新台阶开辟了新路径,为大科技支持大农业提供了先导模式。[2]同时建成了具有现代化大农业特色的科技研发平台。

2013年,建三江管理局建设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之初,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专家教授被受邀制定了中心展示的整体方案,对内部各展示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并精心研究设计建设了精准农业信息系统和农机指挥调度系统,还参与了红星农场现代化农机服务中心和七星农场科技园区农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GPS、遥感、地理信息、农业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功能运用在这些农业信息化平台上,使北大荒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引领全国。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到垦区考察调研时看到的水稻品种“三江一号”就是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与建三江管理局科研所共同培育出。2016年,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研究形成的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栽培模式在垦区20多个农场得到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是全新的水稻生产技术体系,其改变了原有的水稻耕作栽培方式,被誉为“现有水稻耕作栽培模式的重大变革”。2017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物流专家教授带领团队为七星农场制定完成《基于物联网的水稻供应链管理规划》,使该农场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走在全国的最前列。2018年4月,又与七星农场签订了《基于物联网的水稻供应链运作解决方案委托协议书》,标志着国内第一个大田农产品供应链运作实践项目正式开始运作。[3]在黑龙江农垦企业散布了大量的本科人才培育实习基地,对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持。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精准农业现场与总书记亲切握手的科技人员就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培养的毕业生。

东北农业大学也是与农垦企业的协同育人最紧密的农业高校。东北农业大学对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问题的研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三江平原耕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对黑龙江垦区企业集团化发展的研究、对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全产业链现状评价与规划的研究,以及黑龙江农垦查哈阳农场稻米营销模式的研究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农垦黑龙江垦区是与农业高校产学合作最紧密的垦区,此外,中国农垦在新疆、江苏、云南、广东等地都与农业高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教合作,协同育人。例如江苏农垦的临海农场与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组建了支撑农场发展的科研团队,借智、引技、育才,通过“渔场公司”创新经营管理,有效利用农场现有养殖资源,推进渔业快速转型,以新品水产、特色水产打造精品水产,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了花园式农场。[4]云南大学为中国农垦景洪农场提供免费专家咨询,免费专题培训等共建服务,在农场设立函授学区,推广函授大专班成人高等教育,每年在农场学区评选出“函授班推广优秀干部”到云南大学参加表彰。[5]2016年,在广东建立的“湛江农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热作科技创新基地的核心区,是广东省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具有新技术成果试验和示范基地、人才培养实习创业基地,具有农垦企业人员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和现代产学研合作推广的功能。

三、理论构建: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理论框架

1.基于系统论透视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的协同育人,在国家政策、农垦企业和农业高校的发展上来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系统论是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运用数学和逻辑学等学科的方法考察一般系统的理论,是关于“整体”的一般科学。主要目的是把对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加以专门研究,试图确立系统的一般原则。寻求适用于一切综合系统与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最初为一般系统论。[6]基于系统论的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有3要素,首先是国家政策支持、农业高校和农垦企业各主体要素在系统内主体之间的关联状态,其次是农业先进科技的研发与应用,最终是协同育人与服务垦区的成效。

2. 运用协同论,通过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实现国家战略、农垦企业发展和提高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1+1+1>3”的效应。协同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基于系统论提出的。协同学(Synerget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意思是“合作的科学”(Science of Cooperation),是以“内因为根据”来阐明相变的条件、特征和规律的一门科学。[7]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的目的是各主体间通力协作、优势互补,其中包含如下:从协同论的角度建立国家、农业高校和农垦企业三者之间的联系。加强国家政策支持。国家教育部门在专业设置、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给予农业高校统筹支持,加强省域内政策协调配套,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农业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加大国家、农垦企业和农业高校政策的配套、完善和执行。国家给予经费保障。农业高校统筹利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和其他各类资源,结合学校实际与农垦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统筹地方财政高等教育资金和中央支持地方农业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引导支持地方政府支持和推进农业高校实施协同育人计划。强化监督检查。国家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计划实施,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省(区、市)教育、农业农村行政部门加强对计划实施过程跟踪,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加强实施过程管理,强化动态监测,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建设实效。农业高校对照本校计划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主动发布自评报告、进展情况及标志性成果,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举措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实施框架

1. 教学改革。农业高校结合农垦企业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特点,建立与之相匹配课程。开设垦区急需的现代化精准农业人才培養项目和飞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等。

2. 组建农业学科专业委员会对农垦企业深入分析进行发展策略研究。由农业专业学科带头人和农垦企业生产及技术部门参加制定专业发展规划,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深化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

3. 将科研项目嵌入人才培养模式

在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过程中,通过与农垦企业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进行农业人才定向培养。优化调整大学生课程结构,开发优质学科课程,加强农业特色教育课程建设,注重体现各学科交叉融合,体现现代化大农业的新的课程建设,及时用农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在校大学生在农垦企业的实践教学,构建校外实习基地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仿真课堂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实施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授课模式,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建立多样化的学业指导和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开展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发挥国家精品课的强大作用,组建高等农业高校慕课联盟,实现农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变轨超车。

五、行动策略

(一)建立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的法律法规

从美国1962年的《莫雷尔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定联邦政府通过资金资助教育的历史到1906年辛辛提那大学校企合作计划的实施再到1972年美国《高等教育法》建立的第41条规定和1976年修订的第八条规定,政府必须设置专门的合作教育基金,标志着校企合作资助有了专门的法律条文的支持。在我国农业高校和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的资金投入和组织引导方面需要国家立法保障支持。目前我国现行法律政策在关于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方面的规定都较少。立法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国家、农垦企业和农业高校三方权责不明,阻碍了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的开展。立法保障是我国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形成合力提高我国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支撑我国农垦企业建成我国农业领域航母的必要条件。国家颁布政策法规,明确协同育人双方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保证协同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优惠政策和资金供给链的连续性。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农业高校对农垦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和应享受的权利。在现有減免税等政策的基础上,增加农垦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投入成本与资源消耗的补偿资金。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农垦企业进行表彰和嘉奖。从立法层保障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

(二)完善“双导师制”教师团队建设

1. 聘请农垦企业技术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指导农业高校青年教师到农垦企业春耕生产一线实践学习,青年教师在标准化作业水稻田间、育秧大棚、玉米、大豆精播的大地和现代化农机博览园等地实践,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发现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实践体会融入大学教学。在实践学习调研和了解农垦企业情况中探索农垦企业振兴策略,结合农垦企业建设,提高农业高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2. 培养青年教师建立关注农垦、关注农业行业热点问题的意识,广泛学习,加强交流,开展生产实践活动为青年教师创造实践机会,促进农业高校和农垦企业协同育人,使大学一线教师主动接近农垦企业,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三)建设校企协同育人网络合作管理平台

建立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管理平台,由于农垦企业数量庞大,农业高校若想有序开展协同育人培养方案就要充分利用网络管理平台进行有序管理,确保校企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

(四)完善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机制

农垦企业与农业高校协同育人的原生动力是提升效益,获得利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可以解决农垦企业盈利和农业高校育人之间的矛盾。首先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由不可抗因素导致的经济损失,国家应给予补贴。其次是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变化导致协同育人项目不能顺利实施等情况,应建立相应的退出制度。

(五)促进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的文化融合

农垦企业经历70年的建设和发展积淀出了北大荒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精髓。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要充分发挥北大荒精神的文化熏陶与教化作用,将北大荒的文化和精神融入到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当中。大学文化是在大学多年发展过程中孕育积淀而成,是由大学发展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经过不断积累、传承与创新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成果的总和。[8]将农垦企业的北大荒精神与农业高校的大学文化相融合,提高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的文化认同。使农业高校毕业生在投身农垦企业的建设中继续传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尽快融入到农垦企业的建设之中。

(六)建立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

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为依据通过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以及双导师评价系统进行量化指标来实现。通过建立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评价体系能够增强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效果,并从多方面要素综合分析,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使协同育人过程在反馈中得以改善与提高。

六、结束语

“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农垦企业的殷切期望,“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是新时代农垦企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方略。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农垦企业资源支持农业高校综合改革,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农业高校与农垦企业协同育人让农业高等教育聚焦于农垦企业国际大航母建设,不断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与农垦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现代化大农业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十九大报告[EB/OL].(2017-10-27)[2017-12-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刘汉杰.黑土金年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50年(1958-2008)我们的队伍向太阳[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50-154.

[3]闯垒.为北大荒水稻产业插上科技翅膀八一农大助推垦区水稻产业发展纪实[N].北大荒日报,2018-10-6(1).

[4]王忠民.临海绿野迎嘉宾[J].中国农垦,2017(9):49.

[5]宁云刚.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组为共建单位景洪农场授牌[J].中国农垦,2016(7):88.

[6]魏宏森.系统论[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1.

[7]郭治安,冯小峰.协同论[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1.

[8]徐平,刘春晓.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03):27-29.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
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协同育人理念推动高职校企合作探索
浅析高职院校多元协同育人的实现途径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物联网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