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融合的价值探索和实践途径

2019-09-10林蓉

高教学刊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实践途径

摘  要:服务学习课程是以“服务+学习”的模式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改革、社会和谐,积极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探索二者融合的价值和实践途径,不仅契合新时代党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风向,也能推进高校服务学习课程改革,更是探索教育回归于人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积极心理教育;服务学习课程;融合价值;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6-0060-03

Abstract: The service learning course is the mode of combining service and learning mode, in order to promot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social harmony. Pos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positive psychology quality and the ability of creating happiness life. Exploring the value and practical approach in the integr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and service learning curriculum not only correspond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age, but also can promotes service learning college curriculum reform. Besides, it also is an important attempt to guide the education focusing on individual.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education; service learning curriculum; integrated value; practical approach

一、概述

(一)服务学习课程概述

服务——学习课程模式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它以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为主要基础,认为学习者的经验是学习的重要要素。美国高校开展服务学习注重把社区作为经验的来源,学生通过从接触并服务社会的经验中学习、反思、提升[1],做到了“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和公民社会责任感有积极意义。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但满足了社区的现实需要,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与高等教育的使命有机结合,经过多年的深入实践和发展,服务学习课程早已于2006年成为美国绝大多数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从2001年开始对服务学习进行理论研究,2006年香港将服务学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近来,服务学习课程模式也引起了我国大陆教育界的关注,目前汕头大学和云南大学的服务学习课程体系较为成熟,然而国内学者对服务学习课程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服务学习的课程设置的实践研究则更少,对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

(二)积极心理教育概述

心理学有三大公认的目标和使命:帮助人类解除心理痛苦、帮助人类追求幸福、帮助人类培育天赋。关于第一个目标,心理学界已研究出诸多系统而有效的方法去分析、缓解各类心理问题和障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对第二、三个目标所做的努力和探讨还远远不足。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麦亚斯(David Myers)通过元分析对1960-2000年所有心理学文献梳理发现,消极议题(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和积极议题(幸福感、感恩、性格优势等)的研究比例为21:1[2]。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探寻人类如何提升心理能量、发挥性格优势、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是教育改革的一抹彩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态分布,传统的学校心理咨询服务对象更多是“心理脆弱群体”,对心理健康、心理杰出学生的性格优势和天赋等的关注不足。积极心理教育致力于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往正向、积极方向推动,通过增强学生的阳光向上的心理能量来提高心理韧性、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清华大学将国外最成熟的积极教育实践体系与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相结合,建构了我国教育领域最完善、系统的积极心理教育六大模块:积极自我(自我认知、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等)、积极情绪(认识和管理情绪)、积极投入(专注、享受所做之事)、积极关系(有效沟通、爱的能力)、积极意义(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理想目标,获得崇高的生命价值感和精神体验)、积极成就(遇到挫折的心理韧性、持之以恒的毅力、解决问题的才干、成长型思维等)[2]。

(三)積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融合的必要性

契合新时代党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风向。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教党〔2018〕50号)。可见,构建积极健康心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积极探索立德树人途径是高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根本职责。服务学习课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将其与积极心理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探索立德树人途径的有益尝试。

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服务学习课程是集奉献性、反思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教育[3],学生在服务社区中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和多元的族群文化,为了完成服务任务,需要磨砺思维、重构认知、沟通合作、直面内心、审视灵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也可能随之重塑。积极心理教育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和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性、思考和动手能力、勇气等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遇到挫折的心理弹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这与服务学习课程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服务学习课程多年实施经验的反思。汕头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从2012年开始将服务学习课程列为全体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笔者连续六年多作为一线教师参与汕头大学服务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发现服务学习课程虽能较好地实现“服务他人、自我成长”的使命,但整体上对如何培育教师的积极心理以使其善于发现学生的真善美,如何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以使其在课程实施中增强心理韧性、挖掘个人潜能、追求有意义的目标,如何教导学生向服务对象传递正能量等的显性教育不足,因此应尝试将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相结合,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培养、学校教育、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融合的价值探索

(一)升华了服务学习的课程目标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均是人,服务学习不单是服务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蕴含了深层的哲学、心理学内涵,它强调人的精神平等,不是社会精英对弱势群体的恩泽,而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现自身潜能与优势、探明困境原因及改变方法的活动[4],在此过程中服务主体(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以培育。

汕头大学是目前中国大陆开展服务学习课程最有影响力的高校之一,其服务学习课程目标为“养成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形成包容、诚信、负责、关爱的价值观;养成遵守公共道德的自觉性;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具备敬业、守信的职业精神,了解并遵守所学专业的伦理和职业道德;养成公共环境意识和环保的行为习惯;培养领导和组织能力;培养综合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以上目标涵盖了各类课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但对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等服务主体内部心理状态的关注稍显不足,也未提及对服务对象正能量、奋进力等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因此,将积极心理教育引入服务学习课程体系中,通过教师给学生、学生给服务对象进行显性的积极心理建设,不但能给学生更有效开展公益服务提供持久的内在驱力,也能给服务对象带来积极心态以改善其现状,有效升华了服务学习的课程目标,真正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平等,对促进社会和谐颇有裨益。

(二)丰富了服务学习的课程内容

服务学习课程不同于在校内开展的其他课程,其以“高服务、高学习”为重要特征,而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其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还未成熟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尤其是近年来的新生心理普查显示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高达40%以上。因此,大学生在完成纷繁复杂的各类社区服务,尤其是对自身已有能力有挑战的服务任务时,如何能有效达到服务学习的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汕头大学历年来各门课服务学习课程教学安排表的梳理发现,各课程的理论培训、实践、总结三环节内容大多集中在“如何顺利开展服务”上,具体表现:理论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服务-学习”模式与课程简介、项目策划、突发事件应对与安全意识培养、与服务对象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开展课程所需专业知识和方法介绍;实践环节关注点在服务内容和对象本身,缺乏对服务主体心理状态、心理品质的挖掘;总结與分享环节主要集中在参与课程后收获的知识、技能、公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服务主体在课程中心理发生的微妙变化、如何在课程中挑战自我收获积极心态等的关注较少。服务学习课程的目标强调服务他人的同时自我有收获、有成长,但是服务过程中服务主体的心理状况、如何去挖掘他们在课程中的积极心理资本、如何让他们体悟到“施比受更能增强幸福感”的精髓,却是实践中关注的盲区,因此将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相融合,是改善课程设计与完善教学内容的需要。

(三)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对人才培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存在困境,使得立德树人效果大打折扣,具体表现为教育理念偏重工具主义,致力于消除、修补学生的偏差行为和价值观,忽视了对学生的天赋潜能、美德善端、积极情感体验的挖掘和培育;教育方法上偏重第一课堂的单向理论灌输,忽视对学生在课堂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和激励;教学内容上偏重政治理性、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教育,忽视了对现实生活、主观幸福感、性格优势、共情同理等的觉察;社会支持上偏重高校“单枪匹马”教育,忽视对家庭、社区、社会资源的应用和整合。

2018年教育部相继出台多个文件(教党〔2018〕50号、教高〔2018〕2号)强调高校应在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内化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育部制定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各方面挖掘育人要素。党和国家从宏观上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要求将教育对象的心理资本提升作为教育的重要方面,要注重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林蓉等人(2017)通过对服务学习课程中大学生的移情心理研究证实了服务学习课程的德育效果[6],将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相融合,是集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心理育人、服务育人四大育人体系为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它在教育理念上注重“以人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课堂内外的协同配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平衡、在社会支持系统上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将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融合的实践途径

为达到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的有效融合,需从教师、学生、校园等三方面着手,层层深入提炼实践的关键流程和步骤。

(一)教师培训

开展服务学习课程的教师一般为学科专任教师、学工队伍、行政教辅人员,大多未经过系统的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知识、技能培训,如何使教师更好地把控课程的融合要领,需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议题。只有服务学习课程教师从内心认同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懂得怎么将积极心理教育融入课程,才能真正教导学生积极。因此,需要在服务学习教师培训环节增加积极心理教育内容,由有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教练进行理念教育、结合各课程实际的课案设计指导等。

(二)学生培训

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有效融合最重要的步骤是对学生在理论培训、服务实践、总结分享三环节进行相关培训,具体课程内容体系可参考如表1。

(三)校园文化建设

要较好地将积极心理教育融入到服务学习课程中,除了重视对教师、学生的培训,还应在校园文化氛围这种无形的潜在影响因素上下功夫,通过对校园进行软件和硬件建设,可以使积极心理的教育理念更深入到教师、学生、管理层的思想和行动中。软件建设可以尝试在校内定期举办服务学习感恩拜访活动、在校内合适区域为学生搭建“服务学习中最佳的自我”展示舞臺等。硬件建设方面应重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交互作用,将能激发人积极心理反应的设计元素融入教室和校园建筑,重视声、光、色、布局等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

积极心理教育与服务学习课程的融合,在促使学生全人发展、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高校推行融入积极心理教育的服务学习课程模式是明智之举,是对传统教育的有力补充和支持,更是新时代的呼唤,也期望未来的教育改革和研究中有更多的学科能将积极心理教育加以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1]Kendle, J.&Zoeller,L.H. Providing Time Out:A Unique Service Learning Clinical Experience[J].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Education,2007(5):53-75.

[2]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6-18.

[3]王世伟.服务学习何以必要?——需求理论的视角[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9-33.

[4]Butin,D.W. Justice-learning: Service-Learning as justice-oriented education. Equity &Excellence in Education,2007(2):177-183

[5]汕头大学公益课程工作小组.汕头大学公益课程年度报告[R].2016:6.

[6]林蓉,喻洪,陈蓉,等.高校公益课程对大学生移情能力的影响状况探究——以汕头大学《关爱智障儿童》公益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7,19:41-43.

猜你喜欢

实践途径
职业教育践行产教深度融合理念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途径
营改增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初中生如何自主学习英语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实践途径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
试论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实践策略
浅谈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内控体系
失业保险基金功能拓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