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学生安上提升阅读素养的加速器

2019-09-10卢志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32期
关键词:素养思维语文

卢志敏

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历经三年尝试之后开始全国普及, 以读书为要是它最突出的特点。阅读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关键。世界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阅读的实质就是:对文字为主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与理解,并运用人类自身的思维与语言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乃至终身发展至关重要。那么语文教学该如何朝着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这个目标努力呢?下面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开放兼容,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多少年来,传统的思维方式一直在束缚着中国人的头脑,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中庸、不冒尖、不鼓励求异的思想根深蒂固。在民族思维方式和高考指挥棒的双重诱导下,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求全”“求同”上,对每个学生求全责备,求同去异,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同一化。学生从一踏入校门就成了填装知识的布袋子,有的只是表面上的高分数,个性、才能被扼杀,创造思维、创造才能被泯灭。

21世纪是个发明创造的世纪,创造思维和才能对于我们“祖国的未来”是何等的重要,在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因为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发展过程,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要努力保护并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部编版新教材《司马光》一文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如果当时你在现场,你认为除了“砸缸”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救人办法。学生反应十分热烈,有的说:“小朋友们齐心协力,把缸推倒。”有的说:“我会搬来一架梯子,爬上缸沿,把水里的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扔一条绳子,把人拉上来。”司马光救人的方法是让水离开人,而学生的救人办法好多都是让人离开水。我们不必去探究哪种方法更直捷有效,但透过这些无不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方法,可以肯定:學生的求异思维是得到了激活,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眼睛是思维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首要环节,是学生智力赖以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尤其是小学时期,更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看的机会,让学生使用自己的眼睛去读手中的书,去读世间这部活书。在观察活动中培养、训练和发展观察能力。教学中色彩明丽的插图、幻灯、录相、教师的演示、学生的表演……无不直观、明了,要充分利用。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通过电脑平台展示了网络中搜寻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桂林山水的静态图片、动态视频……使学生如临其境,神游其间,直观地理解了课文,不仅感受到景色的美,更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美,比繁琐的讲解来得更简洁、有效。而且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使他们逐渐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去不断获取书本外更广泛的知识。

三、手脑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婴幼儿乃至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同双手的精细动作呈正相关。因此,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而且符合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小学生天性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也离不开动作思维的重要支柱与过渡,许多语文知识如果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练习,不仅容易理解、记忆牢固,而且运用自如。如,学了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诗词后,可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画画图。在教完古诗《泊船瓜洲》后,笔者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方位图;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二十条草船在江中一字排开的形象,领会草船怎样受箭、怎样掉头,到最后怎样顺风顺水,逃之夭夭,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样,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由字面抽象的理解过渡到形象的把握,以至达到运用直观的画面加以表述。另外,每课生字词学完后,让学生动手制作生字卡片。学完一单元后,让学生自己编辑、出版一张“复习小报”。这样,使他们逐渐拥有一双灵巧、能干的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敢说会道,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头脑中思维的外化。堵住学生的嘴巴,无疑是桎梏学生的思考。部编版新教材从三年级起就开设口语交际,显然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新课标也提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如让他们质疑问难、讨论、辨析,或是唱一唱、演一演、读一读……尤其是要打破常规,允许并鼓励学生提不同的意见,使学生敢说、能说、会表达。哪怕是其观点、看法不大正确。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更有利于思维的激活和发展。

五、拓展资源,激活语文学习的源泉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田野,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大社会、大自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外、课本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投身于语文实践活动,去接触大社会、大自然。如通过课外阅读指导与交流,让学生阅读、交流适合于少儿的中外名著、人文科学、科普读物,以拓展知识面。或到图书馆、上电脑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充实教学内容,服务课堂教学。如,上《金色的鱼钩》一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大雪山的资料,并了解红军从江西出发后八个月经过哪些地方,从而领会到红军在人力、物力耗尽的情况下翻越大雪山的困难,课堂上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更深刻地体会到红军不怕艰险、奋勇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除此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观看电视、录像、电子音像资料,或组织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或郊游、放风筝、做游戏……这样,使语文教学变封闭为开放,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学到更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使语文素养逐步提高,而且,在学语文中,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为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六、放松捆绑,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以往语文教学质量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费时费力地进行课内填鸭式灌输,课外机械式作业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果我们能更新观念,改革这种教学套路,就能大大地节省时间,师生负担会大大减轻,语文教学面貌会大为改观。课内我们仍然提倡要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但我们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以能确保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课外,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他们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在适当的指导下,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样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

给学生松绑,为学生安上提升阅读素养的加速器。就是要尽我们之所能,不断探索,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走上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素养思维语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