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史问道,涵养性情

2019-09-10陈慧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32期
关键词:历史

陈慧

2019年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内容如下:

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證充分,表述清晰。)

钱穆先生这段论述的原意,重在激发读者的爱国之情。回顾《国史大纲》的创作历史,1939年正式完稿,1940年即付出版,当时正在抗战期间,正面战场节节失利,华夏民族不绝如缕。钱先生“以笔抗战”,以《国史大纲》弘扬历史传统,存续华夏根基,激发民族精神。笔者每想起,总是感动、钦佩不已。

有人说,钱先生是经学家,非史学家,以他治史的感情过于磅礴,认识不够客观。但在笔者心中,钱先生是大历史家。他的历史研究虽不完美,贵在见解独到,对当时和后世有极大的价值。其中,《国史大纲》在体例之创新、选材之精当、认识之深入等方面,能成一家之言。尽管有些内容受到时代的局限,比如对明清政制侧重于反专制的议论,仍有继续研究的空间;然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生以重建文化而唤醒国魂,以再造新民而御敌救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题人选取《国史大纲》的论述,而不刻意强调本书的创作背景,意在使考生不局限于抗战,超越于一时一事,思考学习历史对于国家和个人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这道题和2019年全国1卷的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有异曲同工之妙,共同体现了“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今日高考的所求所问,都是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基础问题,学习者不能不对此有所思考。尽管,人人都会讲劳动、讲学习,但各人所思所想不同,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那么,学习历史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普遍性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笔者常常问学生,也常常问自己。在钱穆先生看来,理解历史是真切爱国的前提,如果不了解历史,那么个人与国家的联系仅仅是利害相关,爱国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像农民爱耕牛一样,这种爱既不真实也不牢固。真正地爱国,必须深入理解国家的历史,由理解而生感情、更重视,甚至不惜为国家效死。在笔者看来,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就像是细胞和整体的生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好比是共同的血脉,培育文化如养育血脉,血脉畅通则呼吸与共,于是细胞之间分工合作,换取整体更大的生存优势。为了整体的利益,细胞可以勤勤恳恳,可以朝生暮死,但这并非说细胞不重要,因为细胞的质量决定了生命整体的活力。在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际,更应继承历史传统,厚育文化血脉,培养健康活泼的细胞,启发真诚明智的国民。钱先生所谓“温情与敬意”,得之矣,可以以史问道,涵养性情。

所谓“以史问道”,就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探究学习之道,思考生活之道,体悟天人之道,不断优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谓“涵养性情”,就是在理解历史的过程中,养成真诚、自强和内省的性格,追求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

以史问道,探究学习之道。学习的本质是自我完善,关键是形成自己的思想。陆象山“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王阳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都是以前人的认识为滋养,解释和激发自己的生命。读钱穆先生的著作,处处有“私见”“我见”“孤注之见”,更强调要了解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精神,以“我”为主,才能对其他文明的成果进行取舍和扬弃。这种智慧的运用,在国家的层面,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要符合国情”;在个人层面,就是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抒发己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最终使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活学活用,常学常新。

历史的“常学常新”,包括学者根据材料,对历史进行推演和猜测,再通过验证,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也包括学生根据不同学者的研究,综合分析,再结合以往的经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尽管我们不能了解全部的历史真实,但仍然可以不断改进“错误”的旧知,形成更加接近事实的新知。所谓“错误”的旧知,并不是真的错误,而是只在特殊的范围适用;一旦转换时空和视角,对历史的解释也就不断更新。在不断扩大视界、迭代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历史的各种解释进行思辨和判断,这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世界观,而且锻炼了我们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历史的“活学活用”,就是以史问道,思考生活之道。将历史结合生活,把知识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日用而不自知”。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为例,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转变。对于推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实行积极财政、完善福利制度等各种政策,应该如何评价呢?在评价时,学生往往会从利弊两方面来考虑。由此可知,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但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有一种人,对别人的意见特别多。当她不喜欢你时,就会有无数的理由指责你,所谓“动辄得咎”。而一旦喜欢一个人,就会如沐春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和温暖,胜过春光明媚。反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人对人的指责和冷漠,冷如风霜利如刀剑。自然有四季的轮回,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性格的人。请同学们思考:假如你身边的人,让你动辄得咎,你怎么办呢?思考需要时间,因此,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等过了一个星期,再进行课堂讨论,那同学们就结合生活、各抒己见了。有人说:“我爸就是这样,我给他提意见了,让他注意这个。”有人说:“我见过这样的同学,别人干什么她都要批评,我离她远远的,免得坏了自己的心情。”有人说:“我妈也这样,我忍着,忍不了就跟她吵。我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成为这种人。”这些回答鼓励了我,继续将历史教学结合现实,激发对生活的思考。

司马迁撰《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辩,成一家之言”,后世学者心向往之,将“天人之道”视为研习历史的目的。余英时判断“天”为超越领域,“人”为现实领域,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内向超越”,开辟了新的探究维度。而在我看来,古人对于天人关系的思考,是对宇宙和人生整体的哲学认识;近代以后,对于宇宙和社会的探究不断深入和分化,形成分科之学。因此,现代人对于天人之道的理解,应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前者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探究物质世界的规则,后者以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探究社会运作和精神发展的规律。由于人力有限,难免更侧重某种或几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对于其他学科的有益探索不应忽视和废弃。正如人从来不是纯粹物质性、社會性或精神性哪一个方面的。

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第26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为例,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引起反全球化的声音,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呢?《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在笔者的理解里天之道是自然之道,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在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系统的总混乱度(熵),只会增大不会减小,直到混乱程度最大化。盐入水则溶,牛奶与咖啡混合,原子运动直到充分均匀,这是“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是生命之道,生物和各种社会组织,必须从外界获得能量,才能维持体内高度精密的秩序(低熵);一旦停止汲取,生命就走向溃散。《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状态下的弱肉强食,社会经济中的马太效应,都是生命体和组织体出于生存的本能而不断汲取、向死而生。天地之间,生生不息,斗争不止。有人以力胜人,有人以德胜人。以德胜人就是加强协调与合作,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对外“修文德以来之”,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在通过优化组织、争取盟友,更高明地赢得生存竞争。这种智慧,体现在国家层面,可知今日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体现在个人层面,而能成人之美,爱群利群。

古人有“虽死犹生”,是说精神不灭,楷模永存。学习伟大人物的生平事业、道德文章,可以涵养性情。历史教学所培养的性情,首先是真诚。真诚是史料实证,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真诚也是了解自我、欣于自我,遵从本性地生活。有些人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这时应该学习历史,考察其中的人生百态。人生苦短,所求为何?小鸟栖在树上,不过一枝;鼹鼠饮满河水,不过满腹。至于权势,骤起骤灭,巧言令色得逞于一时,口蜜腹剑难免于暴露。违背本心,终身役役也未必成功;矫饰本性,苶然疲惫而不知所归。当历史的镜子映照他人种种迷狂和徒劳,也映照了自己是否犹在梦中。我们生于这个时代,应当感谢这个时代,赋予人们更多选择的机会,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工作,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热爱自己选择的生活。

如论本性,好吃懒做也是本性,但学习历史却能培养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是修身自立,不断地提升自己。因见过往的成、住、坏、空,就像生命的新陈代谢。汤因比说:“文明在动态和静态中交替循环”,当文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一套稳定的组织方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成果;然而一旦安定,也就失去活力,将被新的动态文明所冲击,甚至取代。这一规律,孟子概括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张载发明为“贫贱忧戚,玉汝于成”。生命的积极求存、奋发向上,正如儒家文化响应时代的奔流,不断变奏,不断丰富;又好比中华文明历经危难,遂有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教学使人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居安思危,穷变通久。

变化从内心开始。学习历史能让人深入内心,反省自己。当我们在历史中遇见伟大的灵魂,难免见贤思齐,虽不能为圣贤,也努力做君子。伟大者有高山仰止,后学者难望其项背,是天生的禀赋相差巨大吗?是生活的环境造化不同吗?是后天的努力日积月累吗?朱熹四岁就询问宇宙天地的奥秘,此后穷究物理,不敢懈怠。反观自己,四岁时在做什么呢?“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之为“我”,总有特殊的意义。尽管自己才疏学浅、力量微薄,但是居敬持志、虚心涵泳,也能兢兢业业地改进教学,老老实实地长善救失。“旧书不厌百回读,好学深思心自知”,读书就是反省,就是不断发现自己做人的道路与意义。

《礼记》:“有心丧三年”,可见师生之间,感情深厚。在学习历史的道路上,老师与学生是同道,是同志,是彼此的战友。谢谢可爱的学生,你们努力学习,促师改进教学;你们渴望知识,令师读书求索;你们真诚有爱,让师审视自己,尽力过有意义的生活。做老师的快乐,就是在教学中以史问道、涵养性情,同时也寻找共鸣、薪火相传。

当历史的知识与时俱新,真诚的国民与日俱增,自然会从民族的内部舒展出精神自觉和文化自信,庶几可以不负先人“数世、数十世、数百世血液所浇灌,精肉所培壅”。今日重读《国史大纲》,又热泪盈眶,不能自已。钱先生对中国历史,何止是“温情与敬意”呢?其切肤之痛,切肤之爱,后人鉴之,念兹在兹。

参考文献:

[1]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34.

[2](英)汤因比.历史研究(插图本)[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9-73.

[3]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M].北京:中华书局,2014:1-37.

[4](奥)埃尔温·薛定谔.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71-79.

[5](汉)司马迁·史记·佞幸列传第六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2:3191-3196.

[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2652-2654.

猜你喜欢

历史
元旦的历史演变
历史重现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新历史
篡改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7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