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构建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路径分析

2019-09-10靳艳松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5期
关键词:为官不为全面深化改革激励机制

摘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期,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为官不为、庸政懒政等不良现象日益成为改革前进的阻碍,党中央提出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就是要规范对改革创新中失误犯错行为的处置办法,为改革者放心作为提供制度保障。然而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目前容錯纠错机制的作用发挥尚未达到预期要求,相关研究构建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本文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与实施问题,运用文献研究、功能分析等方法,对容错纠错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研究。在充分研究容错纠错思想的演进历史、提出背景、目标导向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适用性强、创新导向明显的容错纠错机制概念,并对容错纠错机制的意义地位进行了分析阐述,总结了容错纠错机制构建中应把握的五个范围限定条件、七项具体实施程序和三项配套作用机制,为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实施与完善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容错纠错机制;为官不为;监督问责;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5-0000-00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日渐深入,改革创新的难度风险不断增大,失误犯错成为改革推行中绕不过去的普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出于公心的改革失误被不加区分地加以问责,挫伤了部分改革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如何对待这些失误犯错,不仅备受广大改革者的关注,而且也越来越多地走入公众的视野,成为衡量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影响改革创新动力活力的重要因素,这迫切要求党和国家建立健全相应制度机制,对此类问题的处置进行规范。

1容错纠错机制的概念内涵

作为政治领域新生的话语体系,现有的党规和国法都未对容错纠错的具体内涵作出明确界定,理论界也缺乏统一的认识,导致实践中人们对于容错纠错的理解存在歧义[1]。认识上的模糊不清以及制度上的设计不够,使得实践中容错纠错机制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构建容错纠错机制,首先要界定好容错纠错的相关概念内涵。容错原本是计算机行业使用的术语,用来指标系统在出现某些故障时,能够自动地进行检测与诊断,并采取措施容忍故障,以维持系统继续运转而避免失效的能力[2]。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3],现在用来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引入到政治领域,容错就是指对领导干部在推进工作过程中所犯的某些失误过错,在充分衡量损失影响和导向效用的基础上,予以相应的宽容免责。容错纠错机制即通过建构相关的运行体制和制度规定,使相关主、客体按照既定的规则程序有序参与到容错纠错的运作中来,以发挥出规范免责行为、保护改革者和激励改革创新等作用。

2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重要意义

提出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任务,源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纵深进击的客观需要,能不能解决好错的容与不容问题,关系到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大局,有了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真正谋改革创新的单位和个人,在开展工作时只要对照容错纠错条款,就能明确红线底线,进而可以放开手脚、大胆作为,从而有效解放干部队伍生产力;源于保护广大干部创新作为的现实诉,以往在从严执纪过程中,没有把改革失误与违法违纪正确区分开来,误伤了部分一心谋改革的好干部,有了容错机制,广大干部就可以依法维权,避免误伤情况的发生;还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4]容错纠错机制正是我国制度体系迫切需要健全完善的方向之一,它的建立健全能够有效规范对改革创新中探索性失误等类似情况的处置,使这类以往依靠人治解决的问题逐步纳入法治处理的轨道,是对我国现有制度体系缺乏部分的及时补充和完善。

3科学构建容错纠错机制的实现路径

构建容错纠错机制必须充分贯彻中央意图,以作用发挥为根本尺度和构建导向,科学合理地构建具体制度程序和配套环境,使机制真正做到建为所用、建有所用。

3.1合理界定机制适用范围

什么样的错可容,不仅是一个标准问题,更是一个导向问题。在实践中是否适用容错,可以综合动机态度、客观条件、程序方法、性质程度以及挽回损失等几个方面来加以判定。一是动机态度,要区分是为公还是为私;二是客观条件,区分是因实践经验不足、客观条件限制,还是主观上消极懈怠、失职渎职而导致的;三是程序方法,区分依法依规履职与肆意妄为,还是按程序科学民主决策。四是性质程度,对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特别是重大安全问题、大范围生态破坏、严重阻滞改革发展的问题等,不应适用容错。五是挽回损失,在事情发生后,是否主动消除不良影响,努力减轻和挽回损失,也应当成为衡量相关单位和个人能否适用容错的一个指标。

3.2科学细化构建程序制度

简明易懂又科学周密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是容错纠错机制推广应用的基础。一套完整的容错程序至少应包括:一申请,把好申请这一关,减少容错案件数量、提高运行效率的关键,不能用详实的材料、数据证明自己满足容错条件的,不能进入容错程序。二核实,针对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数据,由容错主体牵头,联合纪检、组织等部门展开调查核实。三裁定,对案情简单的,可以直接由容错主体裁定;对于较为复杂、具有争议的,可以采取公开听证等方式进行裁定。四申诉,在申请人认为容错裁定结果不当,或者发现了新的关键证据时,可以向上级容错部门进行申诉进行重申。为兼顾效率与质量,借鉴“两审终审制”,一般的容错案例经本级和上一级容错主体部门的裁定后,即告终结。五善后,对已造成的影响、损失,要及早展开纠错,尽力消弥影响、挽回损失;对适用容错的单位和个人,要在档案中予以体现,注明不影响其后续的调职、晋升、评功评奖等。六公示。就是将容错案例的概况、经过、依据、结果、启示等相关情况进行公开发布,方便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核查,在此过程中,也给其他改革者一个学习经验教训的机会。七报备,经过前述步骤后,对处置完毕的容错申请进行归档,便于后续管理。在具体操作时,以上每一步程序都需要有明确的受理部门、处置时间和处置依据,并做好文字、影像、录音等辅证材料的摄取保存工作,确保容错过程能够经得起核查检验。

3.3构建完善配套制度体系

容错是有成本的,过多的容错也可能会影响和迟滞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因而有必要辅以减少失误犯错的制度体系。一是科学决策机制。科学的决策是降低失误犯错风险的关键,包括:科学的决策程序,规范的程序能有效制约权力滥用现象的发生;可信的风险评估机制,就是运用专业手段和分析工具,对决策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等进行评价预测,并就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措施;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来确定责任主体,约束相关决策人员认真履职。二是试点先行机制。在局部范围内先行展开试点,观察改革方案的优劣并加以改进完善,能够有效控制改革风险,提高改革效益。三是推广警示机制。推广经验教训,有助于后人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和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建立通用的改革创新档案库。将已有的各行业领域的改革案例进行分类归档,并凝练关键词建立索引,方便用户检索借鉴;同时,还要建立关联通报制度。对与推广警示内容关联度较高,特别是下步有可能展开类似改革行动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通报相关重大容错案例情况,避免这些单位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赵迎辉.建立干部容错纠错机制需把握的几个问题[N].学习时报,2018-06-25(005).

[2]徐拾义.容错计算系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2)[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94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作者简介:靳艳松(1991—),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猜你喜欢

为官不为全面深化改革激励机制
浅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外国如何治理“为官不为”
着力整治“为官不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效果研究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激励为支点撬动转型发展创业创新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