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中的停顿

2019-09-10王英华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7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学段短语

王英华

朗读是把语言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一种阅读训练。朗读不仅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而且是学生积累语言和形成语感的主要途径。其功能可以概括为:以声解义,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字里行间的内涵;感受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丰富词汇,习得典范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熏陶情感,获得审美愉悦。朗读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过关的一项语文基本功。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无论是现代语音学理论,还是语言习得的生活常识,都表明10岁前是朗读技能习得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正好处于小学的第一学段,因此,正确、流利朗读这个动作技能必须在小学第一学段过关,低年级语文教学必须把正确、流利地朗读列为重要的核心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朗读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字音读对了,但读不通顺,磕磕绊绊,甚至是词不达意,更有许多不良习惯,如:读破句,重复字句,唱读,拖腔拖调等等。朗读时,当文字的读音障碍扫清后,学生依然读得不流畅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停顿不恰当。学生掌握了停顿的朗读技巧后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学会停顿是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是朗读者还是听众,无论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朗读中的停顿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显示语法结构的需要,更是明晰表达语意、传达感情的需要。停顿可分为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感情停顿。

一、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时最重要的停顿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略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略长于顿号;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要长于句子之间的停顿时间。在小学第一学段的朗读教学中首先要交给学生的是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朗读和说话写作密切相关,因此要引导孩子在平时说话写作时留意自己的停顿。作文时要注意恰当的使用标点,不能“一逗到底”——除了文末的句号,其他一概用逗号。如果那样,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标点符号的感觉,朗读文章也就有危机了。朗读中的停顿就好像唱歌一样,我们不能在唱到一句中间的时候吸气,当然也不能不吸气就去唱一个长句。朗读也是一样的道理,既不能一字一停,断断续续地读书,也不能字字相连,一口气读好几个句子,搞得自己差点连气都没喘上来。朗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依据标点符号停顿的生理作用,就是让朗读者换口气接着读,然后在朗读中反复训练,读出不同标点符号间语气语调和停顿时间长短的变化,并且与写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相结合,培养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与写作水平。

二、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当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短暂的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学习艰涩难懂的语法知识。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时,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句子太长,一口气读不下来,于是就随便停顿换口气再读,于是把句子读破了,就出现了朗读不通顺,不连贯,重复读的现象。或者是憋着一口气匆匆读完长句后,来一个长长的大喘气。只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长句中适当的地方停顿,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这个合适的地方必定是语法上合乎逻辑的地方。小学生没有学习太多语法知识,怎样让他们找到合适的停顿地方呢?我在朗读教学中结合具体的例句总结出了停顿的一般规律。

1.词语不能断开。《牧场之国》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的行驶”。朗读这个句子时孩子们往往会这样读:“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的行驶”。显然他们把“船只”这个词语断开了。正确的朗读应该是“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的行驶”。这样的错误并不是个别同学才有,大部分同学都是这样读得,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结合这一具体例子,给大家讲解句中停顿的规律不能把词语断开,然后再结合其他句子进行练习。《纪昌学射》中有这样的句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这个句子中在读“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时,虽然不是长句但句中也要有一次停顿。孩子们这样读:“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或“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这两种读法都不对。在这个句子中“针刺”不是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所以不能连在一起读。正确的读法是“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朗读过程中词语不能断开,不是词语的也必须得断开。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好多,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总结归纳、不断的纠正并且加强对于词语的教学,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加深孩子对词语的感觉,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2.短语不能断开。短语就是由两个或三个词语搭配在一起,能更形象生动具体地描述事物或状态的语言形式,如:火红的太阳,冷静地回答,跑得快,等等。这样的短语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朗读时不能断开。继续看《牧场之国》中的句子:“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句中“丝绒般的碧绿草原”“黑白两色的花牛”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短语,各自是一个整体,朗读时每个短语要一气呵成的读下来。两个短语之间要适当停顿,如:“四周全是丝絨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再来看《我爱故乡的杨梅》中的句子:“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这个句子是由三个短语组成的,“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朗读时只要按短语自然停顿就可以了。至于朗读时其他地方的停顿和重音的处理,则根据朗读者强调内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那就属于理解感悟后的个性化朗读了。语法停顿和以上两点规则并不矛盾,因为句子是由词语和短语构成的。如“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这个句子若按主谓宾的语法停顿也是这样划分的。小学第一学段,在孩子没有学习语法知识时,让他们依据词语和短语的规律停顿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到了高年级可有计划的逐步渗透语法知识,孩子们就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找到最合适的停顿方式。

三、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是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的支配,根据感情的需求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时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来看《麦哨》中的句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个句子并不长,学生能一口气读完,但是这一组句子前后字数相同,结构一样,是一组完美的对偶句。借助对朴素简单穿着的描写,表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在朗读时就要运用停顿来读出对偶句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用短促有力、干净利落的停顿表现孩子们的淳朴可爱。“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做了这样的停顿处理后,增加了语言文字的美感,读起来有像音符一样跳动的感觉,更加朗朗上口,便于学生理解和积累。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语感,朗读能力、感悟能力,甚至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除教给学生停顿的朗读技巧外,教师还应该注意范读,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范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教师的情感去激发调动学生朗读的激情。平时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竖线在句子中画出停顿,有了这样形象、直观的标记学生就能很自然的读出停顿。

人生不是一味的前行,而是适当的时候停下来看看周围的风景与走过的路。朗读也是一样,别总忙着奔跑,适当停一停,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学段短语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争吵
初中英语词组高频考点聚焦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动词与动词短语(二)
标点符号们的争吵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攻击和防御
标点符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