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19-09-10王宏坤

大东方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王宏坤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强势传播,现在很多孩子对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甚至对外来文化不分优劣全盘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一旦被丢掉,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所以,让下一代人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责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阵地。如何在现有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育教学方法上,扩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新任务。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经验,不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摸索出以下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一)打牢学生的语文基础,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在教会学生读准字音,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掌握一定的词汇量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培养学生学习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比如,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搜集或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既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又能展现汉字的趣味性。

(二)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使学生能领略到中国文化风采、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课堂效率。在教学情景方面要精心设计,比如在讲正课前背一首唐诗或讲一则故事,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导语设计上有创新,有亮点,达到最佳的引入效果;在多媒体使用上,据课文内容选择播放恰当的音乐,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同时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深入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名家名篇进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课文主题入手,语文教师要通过把课堂教学与课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挖掘课文里的优秀思想内容,以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和熏陶学生。比如学习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赠刘景文》。可以通过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介绍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抱负。通过后半首“橙黄橘绿”,介绍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节。

(四)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学习,学生从中了解古代文人对历史风云的演绎。比如学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操。可以通过让学生背诵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爱国篇章,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利用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一)为学生介绍中国神话传说,文字起源,传统民俗,历史典故等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特别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让学生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和领会,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很有效果。

(二)引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名人传记。通过阅读中国传记作品,拉近学生与中国仁人志士的距离,领略名人的不朽风采,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达到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通过与学生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给学生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但并不是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推荐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既要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内容。

(四)让学生背诵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诗词佳句。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注意不要过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五)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习掌握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提高书写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发热爱汉字、学习书法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鼓励学生在课外学习围棋博弈、绘画、象棋、舞蹈等等中国传统文化。

三、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制作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借此培养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

四、加强班级文化环境建设,注重营造整体教育氛围

充分利用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实践证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但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是单一的传统文化进课堂就能够完成的,不是参观几个传统文化基地就可解决的,更不是仅仅组织几次主题教育活动就能够达成的,而是需要真正从学校文化体系建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课程整体设计、具体教育教学活动细致实施、家校一体化等多个方面来达成。更需要顶层设计,其中首要的是观念的变革,包括教育观变革、学生观变革、资源观变革等,这些变革会推动渠道、内容的变革,真正迎来教育教学的创新,最终迎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敕勒川绿地小学)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