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剧舒调特色谈

2019-09-10孔维维

青年生活 2019年24期
关键词:特色

孔维维

摘要:随着我国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重视,愈来愈加以保护,庐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一方人土的特色,也代表了国家在文化上的特色,国家在庐剧方面采取支持态度,使文化多元的传承下去,让庐剧的调调特色在各地学习,加以培养,让庐剧舒调特色继续辉煌,本论文先对庐剧的内涵加以理解,然后追溯过去展望未来,对庐剧的发展历程一一研究,最后详细谈论庐剧舒调特色,加大庐剧的传承,将庐剧舒调特色慢慢研习,使庐剧发扬光大,在国家文化方面凸显特色。

关键词:庐剧;舒调特色;特色

引言

一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一个国家的气质,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许多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正是他国崇尚我国文化的原因之一,我国在世界上经济迅速发展,并不是经济一方面发展,而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全方面发展,文化上也是离不开的,庐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在文化发展上的一大特色,尤其在舒调方面更具特色,需要国家各个方面加以保护、加以传承,保护也并不是强加保护起来,而是要传承下去,各方交流,将庐剧的声调特色广为流传,多加交流,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辉煌的发展下去、传承下去。

1.庐剧的内涵

庐剧是安徽传统戏曲之一。它的流行地区相当广泛,可以说是南跨长江,北逾淮河,纵横数百里。但是庐剧在这数百里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各有差异,按流行地域不同和唱腔差异,大致可分为西路、东路和中路三种类型。舒城位于江淮地区的中部,基本属于中路。但由于它受舒城这方山水滋润,与这方民歌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艺术百花园中一簇奇葩,但也是具有了一方特色,也正是说明了国家文化全方面、多元化发展,戏曲界称之为“中路庐剧舒调唱腔”,俗称“舒城庐调”在别地也是有些结合各方人土,形成本地的一个特色,又不失庐剧的本身,使庐剧成为传统但也不缺少特色的发展下去,更是在国家文化方面渊源流传下去。

2.庐剧的发展历程

2.1庐剧走过光辉岁月

据老艺人回忆,庐剧在清咸丰年间已传入舒城,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最初在手工工匠、农民和小集镇平民中流传,好者为乐,自娱自乐,后经民间艺人相继传唱,渐渐成为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到建国前后,庐剧在舒城已有了相当发展。民间艺人三五成群走乡串户唱“板凳头戏”,称为兰花班子,规模较大的班社,扎围子赶庙会或参加节庆活动。当时就有郭武班子、尹成凤班子和肖家班子等,其中有口皆碑的“红角”有何春芳(小何)、花和枝(小花)和戴金武(小戴),号称“舒城三小”。他们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吸收舒城门歌元素,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庐剧舒调唱腔。例如《老先生討学俸》与舒城门歌,从主调到变化音调都是相互交融,无大差别,可以融汇一体来唱。《老先生讨学俸》后经专业剧团整理加工,成了庐剧名篇《讨学钱》,但其主调依旧保持了舒城门歌的味道。

2.2庐剧走向辉煌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庐剧艺术的发展,1956年成立舒城县庐剧团,经过几代艺术人的努力,使舒调庐剧艺术逐步迈入辉煌时期,先后涌现出如王照午、朱立斌、胡孟存、苏旭东等卓有成就的舒调庐剧艺术工作者和尹先聪、张锐、查明映、郭兴权、储静娴、王在时等一批优秀演员。他们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为继承和发展舒调庐剧做出了贡献,谱写了舒城戏曲史上光辉的一页。

舒调庐剧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被群众所喜爱,正是因为它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舒城庐剧植根于舒城这块热土,不间断地从群众中吸收养分丰富壮大自己,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唱腔。它的亲和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艺术魅力满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诉求。

3.庐剧的特色

3.1具有音调特色的庐剧

“嗨嗨高腔”是舒调唱腔一大特色。所谓“嗨嗨高腔”就是发音到高声位(包括假声)时,使气流带有弹性以催动上颚弹动而发出嗨嗨音。“嗨嗨高腔”是舒城民歌特有的元素,如“牧歌引子”、“车水号子”等,庐剧舒调吸收了这些元素,在主调和花腔杂调中都加以运用,尤以“二凉”、“寒腔”、“三七”等主调唱腔中最为突出。庐剧唱腔中融入“嗨嗨音”,这是西路和中路唱腔中所没有的,就是在中路唱腔中其他地方也很少见。“嗨嗨音”构成了庐剧舒调特有的风格,地方特色特别浓郁。

3.2具有方言特色的庐剧

不同的方言语音是表现戏曲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舒城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基本上属于江淮官话语音。从县内语音分歧情况看,又可分为“农舒片”和“庐平片”。前者是舒城话主体,主要包括丰乐河以南和杭埠河中下游地区,这个片的方言、语音与合肥话大体相同;后者是县西南山区与桐城、潜山、岳西等县交界一些村民的话语,与安庆话接近。庐剧的前身并没有固定的演出本,全靠师传口授,一般师傅只规定调式,演唱中多位即兴创作(即活口调),音随字走,咬字很准,听起来很顺耳,再加上谚语、歇后语和坎语的运用,使人感到生动亲切,透着舒城生态语言的泥土芳香。随着庐剧的发展,演出的文本规范,一些生僻土语虽被淘汰,但运用方言口语风格未变,舒调庐调仍旧保留了这一特色。

结束语:

我国文化多种多样,在诗、歌、词、赋、曲调各个方面都各有各的特色,而曲调又分为多种,豫剧、湘剧、庐剧等等各式各样源远流长,我国在文化方面更是没有一点的怠慢,庐剧不管是在传承地域还是传承特色方面都是非常独具一番风格,在数百里的传承中根据各地差异结合一些当地所有的特点,使得庐剧在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更加适宜当地人民的传承,也使得国家文化走向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各个地方音调不同,在这基础上庐剧根据发音高低不同表达的各地感情也就不同,促使庐剧富有了感情色彩;另一方面:各个地域都有各自的方言,为了使自己地方人民听懂庐剧,所以将传统的庐剧改成带有方言特色的庐剧使其家喻户晓,得以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孙玉楼.无为庐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调查[J].黄河之声,2018,(6).

[2]郁柳.保护传承庐剧 弘扬德艺双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1).

[3]汤夺先.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23).

[4]何峰.多元文化语境下庐剧的艺术传承与范式转型[J].民族艺术研究,2013(4).

[5]安琦,徐频频.非遗保护视域下的东路庐剧发展路径与保护策略探析——基于东路庐剧“和县庐剧团”的调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

猜你喜欢

特色
谈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AChinese Horror Story
世界特色餐厅
悠闲茶餐厅
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Building Character
时代特色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